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

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

ID:15846745

大小:128.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8-06

上传者:U-2595
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_第1页
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_第2页
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_第3页
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_第4页
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_第5页
资源描述:

《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本节通过对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辨析,以说明时间副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并以此作为界定时间副词范围的鉴别标准。1.1共同点从句法功能看,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都是以充当句中状语为主的。比如:一直在一起---天天在一起将要上大学---将来上大学曾经在一起---以前在一起刚刚1调查过---刚才调查过已经在一起---目前在一起马上就出发---现在就出发而且,一部分时间副词和大多数时间名词,都可以位移句首充当句首修饰语。例如:(1)渐渐地那些树影又在水面上显现了/早晚你会明白的,我现在也不想多解释了/忽然,小马和小张又吵了起来/顿时,她的脸上显出了不悦的神色。(2)明天早上我们要去苏州旅游/现在他们正在开会商量这件事/去年,我们回老家去了一趟/明天下午三点半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过去这一带根本就没有小吃店。从表达的角度看,时间名词多用于表示时制,部分时间副词也是以表时制为主的;而且,两者都可以分别表示时点和时段。比如:立时—刹那顿时--瞬间当场—当时刚刚1—刚才始终—恒常永远—永恒权时—临时暂且—暂时此外,在篇章中,用于句首的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都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功能。例如:(3)跑堂的话音刚落下,立时,有两个姑娘应声迎了出来。——你当时为什么不仔细想想好呢,如今,我们就是愿意帮忙也帮不上啊。1.2不同点。两者的区别在于:首先,在功能上,大多数时间名词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包括介词宾语)、补语,而时间副词都不具备这些功能。例如:(4)现在是北京时间十八点三十分二十四秒/今年公历十月二号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他们二人在你们家的客厅里整整等了一个下午/大家又在一起商量了一个晚上/她妹妹比过去胖多了/现在比以前好多了/在当时,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今天的气温跟昨天完全一样。而且,时间名词可以修饰体词性和具有指称功能的谓词性词语,一般都要带上“的”;而时间副词大多只能修饰陈述性的谓词性词语,一般不带“地”。比如:目前的情况/临时的工作/永恒的收获/当年的收成/时间的观念/当时的气氛/今天的课程/瞬间的差错/一刹那的工夫/一会儿工夫/国庆阅兵式/冬令补品时时都在考虑这个问题/马上就要出发了/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赶紧回家吧/忽然刮起了东南风/始终注视着情况的进展/逐渐缓和了下来时间名词副词既不能作定语,通常也不能接受其他词语的修饰。试比较:一九九的除夕/一个不平凡的秋天/国庆节的晚上/那个黑暗的时代/出发的时间/我们一辈子/幸福的夜晚/在一个无聊的早晨而时间副词既不能作定语,通常也不能接受其他的词语的修饰。试比较:当前的任务——*马上的任务/以前的做法——*曾经的做法16 难忘的今宵——*难忘的至今/非常时期——*非常的时时其次,在表达上,时间副词除了表示限制,还有相当一部分主要表示时体、时频等。例如:(5)这个问题已解决/她曾给我不少帮助/四叔正站在大门口。(6)她频频朝我点头/她再三表示歉意/她不断调整营销策略。时间名词基本上都是以表示时制为主的,很少有主要表时体、时频的。譬如上面诸句如果不用时间副词,那就必须表示借助于时体助词和数量词语。例如:(5~)这个问题解决了/她曾给过我不少帮助/四叔在大门口站着。(6~)她多次朝我点头/她几番表示歉意/她数度调整营销策略。1.3交差点。部分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之间存在着交叉模棱的现象。比较典型的主要有:暂时和暂/暂且、往常和通常、最后和尔后、方才和方/才、刚和刚才、刚刚①和刚刚②等。a“暂时、往常、最后”是名词,而“暂/暂且、通常、尔后”是副词。因为“暂时、往常、最后”虽然也经常充当状语,当他们还保留有实词用法,有时可以充当定语和宾语。例如:(7)这些都是暂时(*暂且)的现象/暂时的困难我们能自己克服/所采取的都是一些暂时的措施/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统一是暂时(*暂且)的,矛盾是经常的。(8)今天不比往常(*通常),今天是他的生日/今天比往常(*通常)回家整整早了一个小时/和往常(*通常)一样,吃过早饭,他就骑车去学校了。(9)最后一排/最后时刻/最后的努力/最后的晚餐/谁笑到最后/我排在最后/他等到最后b“方”和“才”在都是典型的副词。比如:来日方长/年方十八/方可办妥/必须加倍节约,方能维持生计天才刚刚亮/孩子才两岁/她才来/一直等到晚上,才拿到通知“方才”是一个兼类词,在表示“刚过去不久的时间”时,是时间名词,可以充当宾语、定语和主语,相当于“刚才”。例如:他的病情比方才好多了/方才的情况还属于正常范围/方才是我疏忽了,不怪她。2、在表示时间较迟,或用于承接条件时,“方才”又是副词,相当于“方”、“才”。例如:(11)一直等到天黑,她母女俩方才回来/后来她告诉我之后,我方才知道里面的内幕。“方才”这种一身兼两任的情况,说明其虚化过程尚未彻底完成。c“刚”是副词,“刚才”是名词。[1]因为“刚才”还可以充当主语、定语和宾语。例如:(12)刚才有谁来过了?/刚才是谁来的电话?/感觉怎么样?跟刚才一样,还是疼/比刚才好多了/刚才的话其实就是对你说的/刚才的情景正有点吓人。两者充当状语表时制时,“刚”兼表已然体,“刚才”兼表经历体。试比较:(13)他刚睡了一会儿(意谓目前还在睡)。—他刚才睡了一会儿(意谓目前已不睡了)。(14)他刚离开了几分钟(≈Hehasjustleftforafewminutes)。—他刚才离开了几分钟(≈Heleftafewminutesamomentago)。与“刚”共现的时间可长可短,与“刚才”共现的时间只短不长。试比较:(15)孩子刚玩一会儿/他刚睡了几分钟/他刚去北京几天/我刚到这儿几个月/家母刚过世没几年---孩子刚才玩一会儿/他刚才睡了几分钟/*他刚才去北京几天/*我刚才到这儿几个月/*家母刚才过世没几年。d“刚刚1”是时间副词,“刚刚2”是时间名词。[2]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在语义上,“刚刚1”表示事件发生的起始点,“刚刚2”表示事件发生在不久之前。试比较:(16)伤口刚刚1痊愈。--伤口刚刚2还在出血/她刚刚1买好粮食。---她刚刚2在粮店里。16 在句法上,“刚刚1”只能充当状语,“刚刚2”则还可以充当句首修饰语和定语。比如:112(17)语法研讨会刚刚结束。→*刚刚语法研讨会结束/她刚刚去了一趟超市。→刚刚2她去了一趟超市/我们刚刚2还在说起你呢。→刚刚2我们还在说起你呢。(18)大家想起了刚刚2(*刚刚1)的情景/你刚刚2(*刚刚1)所说的话其实并没有错。在搭配上,“刚刚1”只能充当状语,“刚刚2”还可以充当定语;“刚刚1”可以与“别”类词语同现,“刚刚2”不行;“刚刚2”可以同“正在”类词语同现,“刚刚1”不行。比如:(19)刚刚2(*刚刚1)那个人是谁?/别刚刚1(*刚刚2)好了几天,又犯老毛病了—我刚刚2(*刚刚1)正在洗脸的时候,听到电话铃响响,走过去接又不响了。从发展的角度看,现代汉语副词绝大多数都是由古代汉语的名动形实词虚化而来的,其中的时间副词有相当一些正是由时间名词经常充当状语逐渐专职化和定型化,其他句法功能逐步丧失而形成的。而这种虚化过程目前仍在进行之中,而且将来还会一直继续下去。正因为存在这种渊源关系和发展趋势,所以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之间永远会有各种纠葛难辨的现象。2.时间副词的表达功用2.0本节首先提出时间副词的分类依据和标准,然后从不同的角度讨论时间副词在表达时制、时体、时频、时序四个方面的内部差异及其主要特征。2.1分类系统。对于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大致可以从三个层级、四个角度进行分类。首先,根据所表事件(event)是在时轴一维性中的长短先后和过程状态,还是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交替变化和次数频率,抑或是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呈现方式,可以把时间副词分成个三大类:表时副词、表频副词和表序副词。其次,根据3、表示事件所涉及的是过去、将来、现在、恒常等指示性的具体时间,还是表示事件在一定时间的进程或性状的变化,可以把表时副词分为:时制副词和时体副词;再根据所表事件在一定时轴上所占据的时间长度,可以把时制副词再分为:表时段的和表时点的;根据所表事件同客观情状或主观认识的联系方式,又可以把时体副词分为:有定的和无定的。然后,可以根据事件在单位时间内发生次数的多少,把表频副词依次分为高频、中频和低频三种;又可以根据两个或多个事件在时轴上排列时,是重在前后的顺序性,还是重在前后的相似性,把表序副词分为表次序和表重复两种。据此,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内部分类系统大致可以归纳如下:时间副词表时副词时制副词时体副词表频副词表序副词时点时段有定无定高频中频低频次序重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现代汉语副词的语法化程度还不很高,所表的时制义和时体义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语法义或范畴义,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种词汇义和语法义的混合体;所以,现代汉语表时副词的语义内涵中大多兼有时制和时体两个方面,只是各有侧重点不同而已。其相互关系大致如下:过去时多与已然体交差;将来时多与未然体交差;恒常时多与已然体或进行体交差。不过,绝大多数表时副词的表义重点还是明确的。细究起来,不外乎两大类:有的以表时制为主,兼表时体;有的以表时体为主,兼表时制。据此,我们把前者称为时制副词,把后者称为时体副词,统称为表时副词。2.2时段和时点。时段是指时间副词所限定的事件在时轴上所占据位置的起点和终点有一段距离。此类副词所限定的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内部一般上都是匀质的、恒定的,在一段较长或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没有变化。又可以分为表长时和短时两类。表长时的主要有:永、久、永远、一直、久久、经久、一向、向来、历来、从来、素来、平素、平生、仍然、仍旧等。其中有些是表示从过去某时到说话此时这段时间的,如“一向、向来”等,有些则没有明确的时间参照点,比如“永远、一直”等。例如:16 (20)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事情久拖不决/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假如邻居之间永远像宾客一样彬彬有理,那该多好/两国的关系历来就不太和睦/这些年来,一向是她求我们的。表短时的主要有:暂、且、暂且、姑、姑且、权、权且、权时等,其中“权、姑、权且、姑且”常常兼有容忍的意味。例如:(21)暂且先别惊动他们/看来还是暂停为好/看到王先生有点累了,永生没敢惊动他,只好姑且在客厅再等一会儿/你就权且在此安顿吧/这种药我看还挺有效的,你且继续试着吃下去好吗?/既然如此,你就权当我没有来过吧。时点是指时间副词所限定的事件在时轴上所占据的位置的起点和终点距离非常接近或紧密相连,中间只有极短的距离或几乎没有距离。表时点的时间副词所限定的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相对说来都是异质的、变化的,或者是在极短的瞬间内达成的。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表紧相承接的,主要有:刚、就、立刻、立马、立即、迅即、登时、霎时、顷刻、即刻、旋即、当场、刚刚1等。例如:(22)你必须立即关掉录音机/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我没有再犹豫,马上给她办了手续/协议刚刚达成,立马就签了下来/曹振彦归附后金以后,就当上了佐领,旋即又跟清兵入关/话音刚落,会场上霎时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你来时,他们两个刚走,你去追还来得及/当场就把问题给解决了/你怎么才来就要走了呢?表突然发生的,主要有:乍、顿、突、猛然、陡然、忽然、蓦然、骤然、陡然、猝然、霍然、忽地、猛地、蓦地、冷不丁等,有些词常常含有出乎意外的意味。例如:(23)初来乍到,不了解情况/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天忽然下起了冰雹/想着想着猛然醒悟了过来/蓦然回首,发觉就像一场梦/脸色蓦地变得十分难看。表时段和表时点之间的区别,通过下面的比较可以看得更为清楚:(24)如果夫妻之间永远像宾客一样,也太沉重了。---如果夫妻之间骤然像宾客一样,那就有问题了。(25)平时我俩发生争执时,她一直站在我这一边。---这次我俩发生争执时,她忽然站到他那一边。(26)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历来是不赞成的。----对于这个问题,他们立马就同意了。(27)这些年来他一向比较沉得住气的。---昨天夜里他蓦然紧张了起来。如前所述,时制副词在表时的过程中,常常会兼表时体。譬如表时点的副词,一般都表示已然体;而表短时的时段副词,大都兼表未然体。至于像“从来、历来、向来、素来”等表过去的表时副词一般都兼表已然体。例如:(28)我们的态度历来是,现在仍然是:依靠自己/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激动过。2.3有定和无定。有定是指有些时体副词在表示时体的同时,其兼表的时制是确定的。大致有两种情况:兼表过去和兼表将来。表已然体的时体副词往往兼表过去时,比如:曾、曾经、业已、业经、早经等。例如:(29)我从前在南京时曾听过两次/他后来也曾经到过我的寓所/他曾经是个好学生/家中当时业已败落/我当时业已记事识字/我们业经规定红军每营用四连制,每连步枪七十五枝/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着。表未然体的时体副词往往兼表将来时。比如:必将、终将、终久、终归、总归、迟早、早晚等。例如:(30)祖国的大好河山,必将变得更加壮丽/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不听我的话,你终久是玩完/他总归会回来的/反正你终归要用的,留着吧/他迟早要走的,就让他走吧/自己早晚是死,但死也得死得有一个名目。16 无定是指有些时体副词在表示时体的同时,时制是不确定的。一般说来,无定时体副词在句中没有明确的时间提示语的情况下,兼表(或者说默认)现在时(包括恒常时)。[3]但如果句中还有表过去或将来时间的提示语,也可以分别表示过去或将来的已然体、未然体和持续体。表已然的如:才、都、已、已经、早已、早就等。例如:(31)孩子们的欢笑声已经听不见了/我已明确地告诉她了/我早就知道他不是个东西/这种文风早已存在,但尚未充实。(现在)(32)那时她的健康已完全恢复/早在六千多年前,古人已经知道使用武器了/当时,我其实早已知道了。(过去)(33)但愿明年再见到你的时候,你已经做了父亲/下星期四恐怕她已经不在上海了/明天这个时候,他们早就到家了。(将来)表未然的如:将、快、就、即将、将要、行将、就要等。例如:(34)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我马上就要动身了。(现在)(35)就在部队行将解放北京的前夕,对方终于接受了和平解放的条件/那天火车快要开了,还不见他的踪影/这时候,他们所带的干粮行将告罄。(过去)(36)到明年这个时候,他俩将要结婚了/晚上十点太迟了,届时他快睡觉了。(将来)表示持续态的,如:正、在、正在等。例如:(37)她正站在门口/也许她觉察到有人在跟踪她/我爸爸正在看书。(现在)(38)我去的时候,他们正在开会/刚才我正要进门时,发现屋里有人。(过去)(39)明天上午七点我正睡觉呢,九点怎么样?/后天晚上我们还在坐火车呢,怎么来得及?/到时候他们正在上课,我怎么进去?(将来)比较而言,无定时体副词的虚化程度要比有定时体副词高,所积淀的原词汇义也更少,所受的句法限制则更严。2.4高频、中频和低频。表频副词可以根据所表频率的高低依次分为高频、中频和低频三类。高频是指某个事件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持续不断地或极度频繁地出现、发生,比如:老、总、老是、总是、始终、成天、镇日、彻夜、通常、不停、时刻1等。比如:(40)老是吃过饭就往外跑/总是一个人坐在花园的长凳上遐想/自己镇日独自生闷气/星期六晚上他通常不回家/他时刻1都在提醒自己,别慌。有些高频副词同表长时的表时副词看似非常接近,其实,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进行观察后的不同的时间表述。即使描述同一个客观事件,内在性质也不相同。试比较:(41)只要有时间他永远在所里。——只要有时间他镇日在所里。(42)两国的关系一向比较紧张。----两国的关系总是比较紧张。(43)她们姐妹俩一直非常和睦。——她们姐妹俩始终非常和睦。很显然,表时副词的着眼点是一个静态或匀质的过程,重在久暂和先后;表频副词的着眼点是一个动态或异质的过程,重在频次与变化。中频是指某个事件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比较地频繁地时断时续地出现、发生,比如:时、常、频、屡、渐、逐、连、经常、常常、时常、往往、时时、屡屡、频频、每每、渐渐、连连、逐渐、逐步、日渐、不断、不时、随时等等。例如:(44)这些年常常有人向他提起这件事/身体比较虚弱,时常生病/悲愤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做工的人,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频频举杯,向他示意/天气渐渐凉了起来/往往一去就是半天/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环境/不断有人前来打听消息/不时提醒自己要沉住气。中频副词与高频副词的频度区别,反映在句法形式上主要有两点:高频副词可以同总括副词和任指词语共现,中频副词一般不能;中频副词可以同重叠形式共现,高频副词一般不能。试比较:(45)大学教师通常都是不坐班的。----*大学教师常常都是不坐班的。(46)无论干什么她总是非常认真。——*无论干什么她经常非常认真。(47)*星期天他老是去河边吊吊鱼。——星期天他往往去河边吊吊鱼。(48)*你有空就时刻1到老王家看看。——你有空就时常到老王家看看。16 低频是指某个事件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很少地或非常偶然地出现、发生,比如:偶、偶尔、偶而、间或、偶或、一时、一旦、万一、有时等。比如:(49)偶遇风寒,不必惊慌/偶尔免不了也会犯错误/偶而写一些小品文/间或也会有人来拜访/就怕商店一旦关门,溜之大吉/我怕万一让老爷知道了大家都不好交代/一时疏忽犯下大错/她有时也会想到自己的未来。上述三分只是大致的划分,其实,每一小类内部的各个成员之间还存在种种差异。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这三类频率副词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落实到实际言语交际中,相邻的两类之间的差别有时反而微乎其微,互换以后语义并没有多少区别。例如:(50)时刻想念着家乡的亲人。——随时会想起家乡的亲人。(51)不时进来询问有关情况。——有时进来询问有关情况。2.5次序与重复。表次序是指两个或几个事件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先后发生的次序和关联。比如:先、起先、依次、接连、陆续、相继、先后、随后、随即、接着、然后等。例如:(52)她接连去了几次,毫无收获/这几天里他们先后跑了十几个点/开会的代表陆续走进了会场/各类展品依次展出/她先输了几场,没有气馁,随后又赢了回来。表重复是指两个或几个事件在一个单位时间内的重复和交替出现。比如:又、21也、再、重、更、还、一再、再三、再度、重新、从新、重行等。例如:(53)她后来也去了一趟/经我们一再催促,才勉强送来/今天没有时间了,明天再说吧/上午去过了,下午还要去/这个问题我们还要重新考虑/她又唠叨上了。值得注意的是,表重复时,所依据的事件既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异类的;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例如:(54)唱了一首歌,又唱了一首歌。——念了一首诗,又唱了一首歌。(55)买了套西服,还买了件衬衣。——看了场电影,还买了件衬衣。(56)他不爱吃药,更不爱吃补药。——他不爱看病,更不爱吃补药。(57)上午已去了一趟,下午再去。——上午没有时间了,下午再去。(58)这几个字写得不好,要重写。——这三幅门联都不行,要重写。(59)他很喜欢打牌,也喜欢下棋。——他兴趣很广泛,也喜欢下棋。所谓异类的,其实在更高的层次上还是相同的,譬如“念诗”和“唱歌”都是表演节目;“看电影”和“买衬衣”都是外出活动;“看病”和“吃补药”都是接受治疗调理;而这种相同性正是使用重复副词的语义基础。所谓隐性的,其实在一定的语境中还是明确的,譬如“上午本来打算去”、“写过三幅门联”、“某人喜欢下棋”这三个前提,虽然都没有在句中出现,但是在上下文中是可以推断的,也是比较清楚的,所以后面都可以或者说须要使用重复副词。3.时间副词的选择限制3.0在具体使用中,时间副词由于自身的句法特点和语义基础,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顺序、同其他词语的组合与配合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制约。位序限制涉及两个方面:位移句首充当句子成分的限制;位于句中的共现顺序的限制。配合制约是指同被修饰对象之间的语义适用关系,也涉及两个方面:与谓语动词的时态制约;与述补短语的配合限制。3.1句首位序限制。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时间副词都可以由句中移到前面充当句首修饰语,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自由。据考察,主要有两种限制:音节限制和表达限制。音节限制就是指副词音节对位移的影响。也就是说,凡是单音节的时间副词,都只能位于句中主语之后充当状语,而绝对不能位于主语之前充当句首修饰语。试比较:苗条的人形。——他逃出病房,匆匆穿过走廊,忽然,在走廊尽头的楼梯口上,出现了一个苗条的人形。与一般的连词不同,时间副词在句首起连接作用时,往往同时还兼表时间顺序、先后承接等时间义或迅速、突然等情态义,特别是在几个句子组成的句段中更为突出。例如:16 (69)说完,她低下了头,眼泪又流了出来。旋即,她猛地抬起头来,眼里射出一种希冀的光,仿佛已经看到了转机和希望。(70)想到这里,她甚至想独自回娘家,跟祥子一刀两断,不能为他而失去自己的一切。继而一想,跟着祥子的快活,又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71)在热列的俄罗斯圆舞曲中,刚交换了一个舞伴,我失声叫了一声:“哎呀,我的表掉了!立刻,跳舞停止了,几支手电在地上找,毛毯被掀了起来。(72)批过李上进,大家都洗清了自己,分配也没受大影响。该去军部的去军部,该去营地的去营地。终于,大家吃过一顿红烧肉之后,开始陆续离开新兵连,到各自分配的连队去了。3.2句中位序限制。时间副词位于句中充当状语时,其共现连用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时间副词内部小类共现时的顺序,一种时间副词与其他副词的共现顺序。就前一种顺序而言,在常规的情况下,表时副词和表次序的表序副词通常位于表频副词之前,而表重复的表序副词通常位于表时副词和表频副词之后。[4]比如:(73)刚刚出来几天,已经常常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莫明其妙的情绪搅得睡不安然/他随后逐渐地写些了不少历史散文与短篇小说,而且写的东西都很精炼,很富有哲理性。(74)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挂牵,太太家里又凑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了/可是这些人往往又能取得胜利,哪怕是暂时的胜利,其原因呢?就后一种位序而言,语气副词和关联副词一般位于时间副词之前。例如:(75)白三爷又赶紧捂住耳朵,可是这回更邪门儿了,嘈杂的人声儿听不见了,却猛地听到一声小瘸驴乍起的惨叫。(76)这些天来,他似乎常常心不在焉,而且屡屡出错,以致引起了同学们的议论和猜测。(77)然而我的笑貌一上脸,我的话一出口,却即刻变成空虚,这种空虚即刻发生反响,回向我的耳目里,给我一个难堪的恶毒的冷嘲。(78)从这一天以来,他们便渐渐发生了遗老的气味。而范围副词、程度副词、否定副词、情态副词一般都位于时间副词之后。例如:(79)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光,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80)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有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以已经象个成人了。(81)父女们在平日自然也常拌嘴,但现在的情形不同了,不能那么三说两说就一天云雾散,因为她已经不算刘家的人/在八月的田野里伺弄庄稼,杨金山每每不能坚持到日落。(82)陈二奶奶和“童儿”已经偷偷的溜了/高总常常亲自来到车间、食堂,甚至俱乐部、篮球场,同工人们亲切交谈。3.3动词的时态制约。动词的时态制约是指时间副词和各类动词的时态适用情况。现代汉语的动词,从其时间性的角度看,大致可以分为静态动词和动态动词两个大类:静态动词内部根据其静态的强弱程度,可以依次分为三种:关系动词,比如:是、像、有、在、等于、属于、适合、显得等;状态动词,比如:坐、站、躺、躲、放、挂、穿、戴等;心态动词,比如:爱、恨、怪、愁、佩服、知道、觉得、羡慕等。动态动词内部根据其动作是否持续终结,也可以分为三种:持续动词,比如:听、说、看、写、读、奔跑、研究、休息;终结动词,比如:变、成、变成、成为、化作、解开、堵死、打通等;瞬间动词,比如:死、垮、塌、倒、醒、灭、炸、丢等。当这些动词充当句中谓语时,由于受各自内在的时态因素的制约,与各种时间副词配合时,必然会呈现一系列不同的适应性特征。据考察,心态动词和持续动词所受的限制相对较少,其他四种动词与时间副词的适应情况大致如下:首先,关系动词一般多与表时段的表时副词和表已然的时体副词配合使用,而很少与表时点的时制副词和表进行的时体副词配合。比如:(83)在母亲的眼里,我永远是孩子;在孩子的眼里,我永远是母亲/小李自从毕业分配到部里,就一向属于你们分管的,怎么现在又划归我们了呢?/既然你已有这么多的邮票,那么,你就应该拿出来让我们大家欣赏欣赏/我觉得,这些规则现在对于我们是已经不合适了。16 其次,状态动词一般多与表时段表高频的表时副词和表已然的时体副词配合使用,而很少与表时点的表时副词和表持续的时体副词配合。比如:(84)时间虽然过去很久了,可那幅画还一直挂在那边的墙上,好象在提醒我们/这台座钟我看就暂时摆在书桌上吧/我们谈话时,她始终低头着头坐在旁边/他已经躺在那儿了,你快去吧/刚才才买来的那件衣服,现在她已经穿在身上了。当“放、挂、穿、戴”等动词前面出现时点副词和表持续的时体副词时,比如“他猛地跪了下来。”、“他忽然站了起来。”就不再是状态动词,而是行为动词了。试比较:(85)那个凳子一直放在门口。--请立刻把凳子放好。(86)他通常都戴深色的领带。--他正在镜子前戴领带。再次,瞬间动词一般多与表示时点的表时副词或表已然的时体副词配合,而很少与表持续的时体副词及表恒常的表频副词配合。比如:(87)房间的电灯忽然熄灭了/也就在那天下午,厨房了的那只煤气罐陡然爆炸,气浪把屋顶都冲碎了/父亲虽然已经死了好几年了,可我们觉得他好象至今还活在我们中间/等他们好不容易爬到山顶,才发现那间破草房早就倒塌了。最后,终结动词一般多与表时点的时制副词或表已然的时体副词配合,而很少与表时段的时制副词及中频副词配合。比如:(88)顿时化作一股青烟消失的无影无踪/报纸一登出来,他们夫妻俩马上成了当地的名人/他们早已堵死了一切可能出现的漏洞/尽管原来保存在电脑里的数据在中毒之后业已彻底丢失,可是这并不会严重影响公司的业务。上面所总结的规律,应该讲都是一些经常性的、占优势的配合情况,其实,在特定的语境中,相反的情况也是可能出现的,不过,出现反例通常都是有条件的,不能类推的。3.4补语的语义配合。补语语义配合是指时间副词和各类补语的语义适用情况。在现代汉语中,某些时间副词修饰的虽然可以修饰整个VC,却不能修饰其中的V。比如:(89)他往往学习到深夜。---*他往往学习/这仗终于打完了。---*这仗终于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搭配差异呢?从句法—语义的角度看,由各种句法成分构成的句子是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统一体。而汉语的述补短语,一般都可以表示一个活动的过程,其中V表示动作或形状,C是对V的补充说明,表示由V引起或造成的某种结果或情状。当时间副词修饰述补短语时,其实也就是对整个述补短语所表示的活动过程进行限制,包括事件活动的结果、程度、情状、趋向与时间的过去、将来、恒常以及动作的已然、未然、持续有关。所以,当某个述补短语一旦省去了补语,时间副词的存在也就失去依据。比如下面[]内的补语都是必不可少的。例如:(90)到了第六天扬泊终于忍[不住]了/他们永远对[不上]我们的口径/他其实早就看[出来]了/熊熊的烈火顿时燃烧了[起来]/这种酒,他偶尔也喝[上][一、两回]。那么,是不是只要带有某个补语,该述补短语就必定可以受时间副词修饰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下面就考察一下时间副词与各类补语的语义适用情况。首先,可以根据表义功用把述补短语的语义情状大致分为六类:结果:写完了/写歪了/写多了/写累了/写快了趋向:写下来/写上去/写下去/写起来/写开来可能:写得完/写不完/写得好/写不好/写得了状态:写得非常好/写得相当潦草/写得清清楚楚时间:写到天亮/写于一九九九年/写了很长时间处所:写墙上/写到墙上/写在墙上/写于南墙面上同时,又可以根据所表时间把汉语时制副词分为四类:表过去,表将来,表现在、表恒常;把汉语时体副词分为三类:已然体、未然体、持续体。下面的表格反映各16 补语的述补短语;其次,凡是表示将来时和未然体的时间副词都不能修饰带有状态补语的述补短语;再次,凡是表示持续体的时间副词只能修饰带有趋向和处所补语的述补短语;最后,凡是表示恒常时的时间副词在修饰述补短语时几乎不受限制。这是因为,既然是可能与否,就一定是未然的,而既然是某种行为遗留的状态,就一定是已然的。至于持续体,它着眼于一个事件的内部而不是整个事件,所以对于结果、可能、状态和时间都是排斥的;而恒常时在时间频率上具有很大的跨度,其适用性自然比较强。馀论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的运动与时间和空间都是密不可分的,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必定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所以,在任何一种语言中,有关时间变化的意义和形式都是最为复杂的,也是最受语言学家关注的。在印欧语系诸语言中,时(tense)、体(aspect)变化一般都是通过动词的屈折形式来表示的,而汉语作为一种分析性的语言,主要是通过后附时态助词和趋向词来体现的,当然也可以通过前加时间副词来表示。相对助词、趋向词而言,时间副词是其中语法化程度最低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印欧语的时、体变化一般只在词法范畴内完成,而汉语副词不但可以附在单词上面,还可以附在短语,甚至小句、句子上面;印欧语的词形变化都是纯粹的表时、表体的语法形式,而汉语副词所表的时、体不但互相渗透,而且往往同主观情态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汉语时间副词的功能和意义时,既要充分汲取和借鉴西方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又要尽可能地深入汉语实际,探求符合语言事实的规律。论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一、兼类词的界定与判断16 黄伯荣、廖序东指出:“词的兼类是某个词同时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1]邵敬敏认为:“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A类和B类这两类词的语法功能。”[2]胡裕树概括为:“从归类的角度看,有些词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的兼类。”[3]博采各家之长,我认为汉语词的兼类标准可以简单的归结为以下六条:在形体方面:必须是一个词,即字形相同;在词性方面:归属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词,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特点;在词义方面:基本意义又有某种联系;在字音方面:读音(身母、韵母、身调)完全相同;具备经常性的特点。二、词类活用的界定与判断词的活用的含义:(1)词的活用是一类词活用为另一类词,语法功能发生改变,其功能在动态的言语环境中体现。(2)这种改变是临时的、不固定的、受现实语句的制约。其稳定性弱。使用频率低。适用范围有局限性。(3)活用往往有修辞的性质。(4)词的活用是指某一类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的语言现象。胡裕树认为:“甲类词在特定条件下,为了修辞的需要,偶尔用作乙类词,是活用。”活用是暂时的,具有不稳定性,要靠依句辨析来认识。要注意三个点:明确本义,不要把本义当活用;考查词义的演变过程;不要以古律今。词类活用,早在清代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谈到。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承泽所著《国文法草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这在汉语词类分析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近数十年的研究者一般认为,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可以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即是词类活用。目前高校教材中在谈到词类活用问题时,有一种共识:(1)词类活用纯系一种语法现象———词的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2)词类活用出于古汉语语法结构的精密化程度较低,或谓“开始多半是随意的”;(3)词类活用出于古代汉语的词语欠丰富;(4)强调活用是因为古人的“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4]可是具体在对词类活用现象进行论述时各家表述却不完全一致,分歧的焦点集中在词类活用的范围及具体词在句中是否活用等问题上。其实质是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现象的模糊认识。三、正确认识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在学习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就已经发现汉语所分词类同语法成分无法对应的问题。因此曾无可奈何地说过:“字无定义,故无定类。”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的文法、词类大论战中,“词有定类”占了上风,也算有了定局。而且语法学界也已酝酿成熟,我们可以说,“词类活用”之说,其实质是语法学界以静态意义类属为唯一标准,去划分汉语词类但所得出的词类,却无法说明其造句功能,于是而采用活用之说这一补救方法。因此,一说到“词类活用”,就意味着某词的语法功能是超越本类词应有的职能。这功能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词在短语中的功能,这是静态的,处在尚未体现交际功能的单位———语言单位中;一种是词在句子中体现出来的功能,属于动态的,处在已经体现交际功能的单位———言语单位中。[5]在静态单位的短语中,是词和词的搭配,而在动态单位的句子中,发生联系的则是成分和成分的有层次的结合。因此,有些词在短语中无法结合,若勉强组合,往往也会出现违背常理的现象,但是在句子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是完全允许的,可以直接成为现实的。而“词类活用”说则把这种在动态的言语单位中出现的具体的、个别性意义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现实性功能称为“词类活用”。因此,“词类活用”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其功能在动态的言语环境中体现,“活用”词的词性,要靠“依句辨品”来认知。其二,其意义受现实的语句制约,活用的词的意义,要通过“随文释义”才能确定。人们也是通过对意义的认知,才能进一步认定该词是否活用的。[6]活用的前提是“词有定类”、“类有定职”,活用只是有“定类”和“定职”的词的一种临时变化,只是“临时拥有一个新的意义”16 ,所以活用不是词所固有的,而是游离于词之外的,是随文异用的,是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的制约下由一种词性临时转变成另一种词性的灵活用法,具有灵活性和临时性特点,这时它的语法功能、语义内涵都发生了临时性的变异。我们在正确认识词类活用的同时不能忽视古代汉语中与之相联系的词的兼类现象。兼类是与活用性质不同的一种语言现象。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兼具若干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内涵,一个兼类词所兼具的若干类词的特性都是它自身所固有的,是词类的本用,可以脱离具体的语境而存在,有较长的生命力。[7]如“益”在古代汉语中既是动词,表“漫出”、“增加”,又是形容词、名词、副词,分别表示“富裕”、“好处”、“更”。这些都是“益”这个词本身所固有的本义,能脱离具体的语境而存在。近几年来,不少文章对习惯上被视为活用的词的身份也提出了怀疑,他们认为有些词活用实际上是以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为依据,去观察和解释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是以今律古,实质上是词的兼类。比如“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而《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水从云中下也”,显然是动词,而且在甲骨卜辞中,“雨”的动词用例就颇不少见。例如:“王占曰:‘丁雨,不辛。’旬丁酉,允雨。”(《甲骨文合集》);“癸卯卜:今日雨?”(《卜辞通纂》)。下列先秦典籍中的用例则是这种动词用法的引申,表示“从天上降下”的意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小雅·采薇》);“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乙丑,京师雨毛。”(《隋书·高祖记》)。不少论著都把上三例中的“雨”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原因是他们只看到现代汉语中的“雨”是名词,这显然是不妥的。[8]“雨”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同时具有名词和动词性质的兼类词。在生活和学习中无限扩大“词类活用”概念外延的现象并不鲜见。如,“军”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名词,因而人们通常都把“晋军函陵,秦军江南”(《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军”说成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个词在古代用作动词就很常见。如《左传·桓公五年》中“军于瑕以待之”;《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晋之余师不能军”,杜预注:“不能成营屯”;《国语·晋语》中“军于庐柳”,韦昭注:“军犹屯也”;《战国策·齐策》中“军于邯郸之郊”;《说文解字》注“军,环围也”。可见“军”在古代本来就可作动词,是一个兼具有名词和动词二种功能的兼类词。四、词类活用与兼类的联系古人为了更好地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不断地灵活运用(不同于今说“活用”)语言,使语言中的词的意义不断丰富、繁衍,词的兼类现象不断增多,以致成为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这种灵活运用的方式开始时可能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活用,但在那种语言发展和运用非常迅速的初始阶段的特殊环境下,活用非常普遍,一个词,活用的次数多了,人们习惯了,接受了,固定下来,便成为词的兼类。可见,活用是手段,兼类是结果。兼用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由词义的引申而产生的兼用。如“荫”本义为树荫,名词,《荀子·劝学》:“树成荫而众鸟息焉”。因为树荫有遮蔽、保护作用,所以引申为一般的庇护,从名词变成了动词。将:由“携带”(亦非本义)引申为“率领”,再引申为“将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欲将孙膑”的“将”是引申义“率领”。利:刀刃锋利,引申为“顺利”,再引申为“利益”,《墨子·非攻》“以亏人自利也”的“利”是引申义“得好处”。都:大邑,引申为“国都”,扬雄《解嘲》“都于洛阳”的“都”是引申义“定都”,此外,“都”还有“聚集”义,由此义又引申为“总”,再引申为“全”,作为副词的“全”是相当后起的意义。[9]二是由临时性活用变成经常性使用,从而形成兼用。语境是语义在广义上的物质形式。词语、句子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的,语境与语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语义都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得到实现。从不在任何语境中出现的‘语义’是一种虚构。静态中的词义一旦进入言语中,便呈现多维开放状态。在语境制约下会产生超常变异,从而产生词的临时义。词的临时义与其语音形式的联系是暂时的、非固定的,它对语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语境的制约性体现在它对词的临时义的限制和显示作用上。可以这样说,某一个词在开始时是活用的,但活用后的使用频率逐渐增高,并被人们接受和认可,而且相对固定了,具备了常用性的特点,便构成了兼类词。16 可见,由于语言的历史演变,兼类和活用处在不断的变化中。那些临时的活用正是创造兼类的基础,没有活用,兼类就难以发展到非常丰富的地步。因此,考察一个词是兼类还是活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和特定的语言环境,只有把使用频率这个标准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对同一时期的语法现象进行综合比较、辨析,才能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以免人们从现代人的角度去看古文中的词语应用,犯以今律古的毛病。五、词类活用与兼类的辨识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的结果,是词类活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改变读音兼属名、动两类的词,则只可能是兼类,不可能是活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用改变读音的方法来区别不同的词性、词义,这种情况一般称它为“破读”。“破读”词虽然词形相同,但破读后,原音词与破读词应理解为不完全相同的词,也就不存在“活用”关系。可目前有不少语法著作,把一些破读词(字)也作为“活用”来理解,这是不太恰当的。例如:(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史记·鸿门宴》);(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3)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刘向·说苑》)。以上例句中,例(1)的“语”破读为yù,动词,“告诉”的意思;例(2)的“王”破读为wàng,动词,“使为王或称王”的意思;例(3)的“风”破读为fâng,动词,“吹拂”的意思;但一些古汉语语法著作都把上述词当作词类活用看待,这是有失偏颇的。破读是利用改变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词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古代汉语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以单音词为主的,而单音词本身缺乏区别词义、词性的形态标志。随着词义的不断引申和词性的不断分化,当某一个词的意义或语法功能有了新的变化时,只有借助于改变词的读音以示区别。例如:选好穗绝色者(《齐民要术·收种》)〔好:hǎo(形),与坏相反〕;沛公不好儒(《史记·郦食其传》)〔好:hào(动),喜爱〕;左挟弹,右援丸(《战国策·楚策》)〔弹:dàn(名),弹弓〕。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左传·宣公二年》)〔弹:tán(动),用弹弓射〕。有许多词破读后与本音的区别还一直沿用至今。如“度”作名词,读dù,作动词读duó;“难”作形容词读nán,作名词读nàn,等等。一个词的语音破读后,其词义、词性与原词义、词性不同,属于破读词的本用,而非原词的“活用”。把破读现象也当作词类活用现象来理解,无疑是否定了破读的根本作用而把活用的范围不适当地扩大了。对破读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目的是正确认识和对待“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现象,防止或避免“词类活用”这一概念外延的不适当扩大,以便将活用这种语法现象表述得更准确,更科学。[10]根据活用和兼类的不同特点,从使用的角度着眼,词的使用频率的高低也可作为鉴别活用和兼类的一个标准。词类存在着“本用”与“活用”的区别,因此,我们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要防止或避免“词类活用”这一概念外延的不适当扩大而造成的“本用”与“活用”不分。陈承泽先生曾经指出:“当未分本用、活用之前,应不设成见,先广搜各字之用例,然后参合比较,而得其孰为本用,孰为由本用而生之活用,不当仅于实质上求之也。”陈氏的意见很有道理。有人提出用统计法统计一个词在古籍中的使用频率来区分词的活用和兼类,用词的频率来确定词的临时性,这固然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词类活用”总结的是古代汉语(确切地说是上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因此,我们只能从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出发去分析总结,而不能从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角度出发去分析总结古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一旦以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去看待古代汉语,就会导致将兼类词看作是“活用”。一些古代汉语论著中,将兼类词的动义用法误作名词用如动词的情况颇多。如:“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句中的“肘”字,《辞源》解“肘用作动词。以肘触人。有止使勿动之意。”《战国策·秦四》:“魏桓子肘韩康子。”宋鲍彪注:“不敢正语,以肘筑之。”它显示的语法功能,是动词的语法功能。其实,在古代汉语里,这种兼具动词语法功能的名词是很普遍的。它们都是既具有动词性又具有名词性的兼类词,并非词类活用。例句中的用法只能算是“本用”而非“活用”。如:(1)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16 学而》)(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商君书更法》);(3)诸生不师今而学古。(《史记·秦始皇本记》)例(1)“事”是“侍奉”,例(2)“法”是“效法”,例(3)“师”也是“效法”,以上几例,都是名词兼类词中的动义用法,属于该词的本用而非活用。如果把这些多义兼类词仍然说成是名词用如动词,不仅否定了它们已有的固定动词义,使一个词只能剩下一个原始义,而且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兼类现象也就不复存在了。[11]此外,名词作状语,名词的性质并未改变,只是名词的功能相对现代汉语比较特殊,但在古汉语中这种现象却大量存在,我们应把它看作是名词的功能之一,朱振家先生就主张把名词作状语看作是名词的一种特性。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中的动词用作使动、意动,也不能算作活用,因为词类当中并没有专门的使动词和意动词这一词性,实际上其动词的性质并未发生变化。笔者认为把使动、意动、为动等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比较妥当的。[12]因此,在实际中辨别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明确本义,不要误把本义当活用;二是要考察词义演变的全过程,不要误把常用义当活用;三是不要以今律古,误把现代汉语中消失的词义当活用。[13]六、考察词类活用的正确方法考察词类活用现象不应该局限于某一方面,应从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综合加以分析。词在活用时,在句法上一般不再呈现本身固有的语法功能,而表现出一些临时性的语法特征,大多数词还伴随着出现临时性的词性转变。在语义上,活用词的语义内涵大多发生变异,一方面保留原有的语义(或明或暗),另一方面又产生与原语义有关联的反映语法功能变化的临时性语义,二者紧密地结合在活用词身上;如某个名词按照它的名词意义来理解,在上下文中讲不通,且这个名词在文言系统中经考察是名词,它就可能活用为动词。在语用上,活用是语境赋予词的临时性的语用义,活用词的语义变异直接受语境的制约,呈现出很大的灵活性;活用的本身就是一种语用形式,它满足了言语使用者特殊的表达意向的需要。分析活用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看它的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看它是否取得了这类词的语法特点。王力先生曾经说:“词类是每一个词独立的时候所应属的种类,词品是词和词发生关系的时候所应属的品级。咱们研究语法的时候,词品比词类更重要。”的确,我们应把注意力放到“词品”之上。“词和词发生关系”才能真正体现其功能;把这动态的功能加以概括,才是真正的“语法意义”;再凭这语法意义确定词类,并为之取一个相应的名称,这才是语法学的词类;也只有这样,词类与成分才能对当。总之,“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我们必须从古代汉语的实际出发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以使这种理论更符合古汉语实际,再现古代汉语本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我们应当看到,不断地打破旧有的此类界限时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理论上讲,一词类适当的兼类他类是类推机制充分作用的结果。我们完全可以将它视为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语法手段。因此不论是旧的还是新的,词类的划分原则都是从语言的的交际运用中概括出来的。从语言的共时性来看,此类的划分应当相对稳定;从语言的历史性来看,语言的运用必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它,以严谨的科学方法分析它,还应以应有的原则来规范它。兼类词的划分标准第一,语法特点兼类。兼类词必须具备两类或多类词的主要语法特点和功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有不同的语法特点第二,兼属的两类或几类词必须读音相同,否则是多音词,不属于兼类。第三,兼属的两类或几类词虽然词性不同,但意义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如果意义毫不相关,则属于同形同音词,是不同的词,不属于兼类。第四,兼类词分属于不同词类的意义必须具有稳定性,否则属于词类活用现象16 兼类词和同音词、词类活用的区别1.兼类词和同音词(这里指同音同形词)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兼类词虽然经常具有两种以上的词性,表示两个以上的概念意义,可是这几个意义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并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意义,能在人的意识中引起相互联系的感觉。而同音词只是语音形式、书面形式相同,这种相同纯属偶然,意义之间并无联系,各有其独立性。2.兼类词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词以上的语法特点,在不同的句子中,能跟不同的词组合,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关系,而且反映了不同的语法特点。词的活用则是一个词一般情况下只具有甲类词的语法特点,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修辞目的,临时用作乙类词。从意义上说,活用的词都是既保留了甲类词的意义,又临时增加了乙类词的意义。词的活用主要是在词组或句子里表现出来的,往往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单独一个词是看不出活用与否的。三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兼类词可以是兼属两类或两类以上词性的词,当一个词兼属多类时,其表达的语法意义自然也就不同了。而词的活用仅仅是为了修辞的需要,临时将某类词借用为另一类词,但其基本意义不变,仅是临时借义而已。同音同形词就更不同了,它们之间只是音、形相同,意义却完全不同,不能互相借用,是完全没有联系的各类词。四、兼类词的类型A、现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者之间发生兼类的情况较多。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兼类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兼属名词和动词。这种兼类词反映了事物和行为意义的内部联系。第二种,兼属名词和形容词。这种兼类词反映了事物和性状意义的内部联系。第三种,兼属动词和形容词。这种兼类词反映了行为意义和性状意义的内部联系。此外还有这三类词和副词、量词、介词、助词等发生兼类的现象。五、关于兼类词产生的原因首先,这是由汉语自身缺乏形态变化的特点造成的。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词形的变化,不像形态丰富的印欧语言,词的不同语法特点可以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划分词类主要也是根据词的形态其次,兼类词的产生是语言词汇发展的结果。最后,词的兼类现象的产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前文所说的词类活用。16 16 1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