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器及其特征

明代玉器及其特征

ID:15846871

大小:3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6

明代玉器及其特征_第1页
明代玉器及其特征_第2页
明代玉器及其特征_第3页
明代玉器及其特征_第4页
明代玉器及其特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代玉器及其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明代玉器及其特征2007年05月31日07:39近几十年来,西安出土与征集了相当丰富的明代玉器,为研究明代社会、了解明代玉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明代的玉有和田玉、南阳玉、岫岩玉、蓝田玉,还有玛瑙、水晶等等,其中和田玉最具代表性,数量也较丰富。品种有佩饰品、艺术晶、实用品、复古品及少量的礼器。造型和纹饰有人物、飞禽、走兽、昆虫、花卉、山水、楼阁等等,主要是民俗体裁,寓意吉祥。例如雕刻一大一小双龙为“苍龙教子”,三只羊为“三阳开泰”,鱼为“年年有余”等等。早在宋代,我国文物收藏之风就已萌发,金石之学兴起,仿古品随之大量涌现,史有“

2、唐创新,宋摹古”之说。到了明代尚古风气仍在流行,集古玉与鉴赏古玉为时尚,盛行仿制古玉。现选择西安地区出土明代玉器介绍如下:  玉龙纹带铸:在传世明代玉器中,相对讲玉带挎多见。玉带是古代官服嵌玉带镕的腰带。它在唐初就已形成,当时只有三品以上的官职才能佩戴,到明代仍在流行,至清消失。明墓出土带铕的有南京北郊中央门外张家洼明洪武四年(1371年)荣禄大夫汪兴祖墓、山东邹县九龙山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鲁荒王朱檀墓、北素面玉带锌(未按规定摆)京市南苑苇子坑正德十年(1515年)庆阳伯夏儒墓、甘肃兰州明中期彭泽夫人墓、江西南城岳口乡游

3、家巷明万历年间益宣王及王妃墓、西安市南郊南廓门明墓等。带挎有雕刻纹饰的,也有光素无纹的,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玉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据《明史‘舆服志》《明会要·舆服》记载,玉带的使用有极严格的规定,文武官员按九晶官阶分别使用不同质地革带。大祀、庆功、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进表、传制时要穿着朝服,所佩革带只有一晶用玉,其余为犀、金、银、乌角等。明朝玉带形制逐渐规范,《正字通》铐字条云:“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扫≥三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铊尾),有辅弼二小方。后七枚,前大小十三枚。”可知一条完整的玉带是由三台、圆桃、扫[方

4、、鱼尾、辅弼5部分组成,共13块。但也有14块,甚或20块的。例如南京板仓明太子太傅徐甫正德十二年(1517年)出土的玉带上的带镑共20块,是一件规范的玉带。其中三台是由长方形搁>方与两块长条形辅弼组成,圆桃,即桃形6块:排方,长方形共有8块(其中有三台中间1块),鱼尾(铊尾)长方形一窄面为弧形,共2块;辅弼有4块,其中2件与1排方组成三台,另2件分别置于圆桃与铊尾之间,一般是细长条形。玉带分为两种,一种光素无纹饰,另一种雕刻纹饰。其纹饰分为龙纹、麒麟、鹤、婴戏、鹿纹、花卉等,有的还设鎏金铜托。从有纪年墓中出土的玉带板看,光素无

5、纹的占多数,从明神宗朱翊钧皇帝的定陵中出土的玉带挎就光素无纹。由此可见玉带挎有无纹样与官职品级无关。  为什么明代玉带铐相对多呢?这与当时的历史有关。明代皇帝、皇亲与一品文武以上官员,他们的着装很多,有朝服、公服、常服等,不同场合着不同的服饰,戴不同的玉带。玉带在明代是地位与权利、等级与财富的象征,对于上层官吏来说拥有玉带标志身份高贵,于是一些贪官污吏就拼命聚敛。据《天山冰山录》记载,查抄严嵩家时,玉带达200余条,抄朱宁家时,玉带达2500余条。到了中晚期,国家腐败,有很多制度陷于“崩毁”,可以说是“礼崩乐坏”,民不聊生,反抗

6、起义不断。例如明初规定龙纹玉带只能皇帝佩用,太子、公主、王公及重臣都不能使用,但实际上处处乱用。连官品低下的官员也冒犯僭用玉带。《明史·舆服志》记载:“正德十六年世宗登基,诏曰:‘近来冒滥玉带、蟒龙、飞鱼、斗牛服色,皆庶官杂流并各处将领夤(yin)缘奏乞,今俱不许,武职卑官既用公侯服色者亦禁绝之。一看来当时滥用玉带现象已很严重。在传世品中龙纹玉带挎较多,就是玉带滥用的例证。  玉带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春秋战国到汉代曾一度盛行,与同时期的铜质带钩造型一样。汉代以后逐渐衰落,隋唐时期从考古资料看很少发现玉带钩,到宋代又开始出现

7、,属复古品。明代使用较普遍,用途更多,除了作带钩用,还作文房用品或挂物件。例如明文震享《长物志》记:玉带钩“斋中多设,以备悬壁挂画及拂尘、羽扇等用,最雅”。玉带钩也可以作镇纸。1980年初西安市文物部门曾一次征收玉带钩20多件,内明代的占三分之一。上海市龙华三队明代万历潘氏墓出土白玉龙首螭纹带钩,长8.5厘米,具有明确纪年,其造型是龙首角分叉延伸脑后,下有三撮短发向后飘浮,耳后抿,眉毛向上弯,如同勾云纹,眼呈水滴状凸出,鼻宽,口微张,有一排牙,两侧有延长的嘴角线,腮部凸起,钩腹为板片状,上有匍匐状螭纹,五官靠前,发向后飘,背刻双

8、阴线,表示脊骨,肩与大腿上有火焰纹飘毛,螭首与龙首距离小,钩钮圆矮。在出土与传世玉带钩中,宋元明清的带钩多为龙首或螭首,貌似相同,容易混淆,要认真区分。首先从主要部位分辨,宋代的钩首龙头造型面额平坦,五官雕刻无大起伏,钩钮较高并靠近尾部。元代带钩出土增多,说明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