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隧道设计说明(1)

南山隧道设计说明(1)

ID:15882224

大小:262.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8-06

南山隧道设计说明(1)_第1页
南山隧道设计说明(1)_第2页
南山隧道设计说明(1)_第3页
南山隧道设计说明(1)_第4页
南山隧道设计说明(1)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山隧道设计说明(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江南大道中线重庆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南山隧道林同棪国际(重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隧道设计说明第20页共20页江南大道中线重庆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南山隧道林同棪国际(重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1工程概况南山隧道工程为重庆市江南大道中线重庆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位于主线里程桩号K0+405~K3+238m处,分为左右两线,各长约2833m。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分类,隧道属于城市公路长隧道。南山隧道西洞口位于南岸区上新街,东洞口位于瓦房子社。2工程区域气象、地质条件2.1气候特征隧道拟建区属亚热带气

2、候,温湿多雨,多年平均气温17.8℃~18.6℃,年平均相对湿度79%~81%,绝对湿度17.1~18.2hba。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094.8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2.2地形地貌隧道拟建区南山位于重庆市区东面,峰顶标高507~570m,麓标高280~330m,相对切割高差230~240m左右。南山属川东平行岭谷低山,山势走向与构造线一致,山脊呈北北东~南南西展布。其地貌属构造剥蚀脊状低山地貌。南山地貌形态受地质构造和岩性制约。南山是以南温泉背斜轴部隆起为主体的“背斜脊状山”。由于南温泉背斜两翼西陡东缓,使地形也有与

3、之一致的西陡东缓的特点。西坡较陡,坡角40~60°,东坡相对西坡稍缓,坡角30~40°。两坡均具上陡下缓形态,坡面为折线坡。受岩性制约在背斜轴部南山一庄~重庆第二外语学校形成高位溶蚀槽谷。由于在山体两侧出露为不可溶的厚层砂岩,中部出露可溶的碳酸盐岩,溶蚀作用限制于中部狭长地带进行,形成狭长的高位槽谷,非可溶岩耸立两侧,形成一脊双岭的独特地貌。南山隧道由西向东在溶蚀槽谷北部的重庆第二外语学校附近横贯南山。该段槽谷标高433~500m,宽680~760m,呈双岭单槽形。2.3地层岩性隧道拟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中统雷口坡组及

4、下统嘉陵江组地层。地层的分布在背斜两翼呈不等厚对称分布。各地层岩性特征由新至老分述如下:2.3.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主要分布在进洞口附近的居民住宅区,主要为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厚度0.5~1.8m。残坡积层(Q4el+dl):主要分布在坡麓和岩溶槽谷。分布于坡麓的多为粉质粘土,厚度一般0.3~1.5m;分布于岩溶槽谷中的多为粘性土,厚度一般4.5~13.0m。2.3.2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主要为紫红色泥岩夹薄层灰色砂岩组成。厚度100~200m。砂岩:褐黄色,主要的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出露于隧道出口处,地表

5、出露厚度3~5m。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含钙质团块、灰色泥岩,隧道出口处地表出露厚度为14m。2.3.3三叠系(1)上统须家河组(T3xj)根据岩性可分为六段。第六段(T3xj6第20页共20页江南大道中线重庆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南山隧道林同棪国际(重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青灰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偶夹薄层页岩,西翼厚115m,东翼厚300m。第五段(T3xj5):深灰、灰绿色页岩,砂质泥岩,砂质页岩夹薄煤层及长石石英砂岩,通常称“煤系地层”,西翼厚6m,东翼厚10m。第四段(T3xj4):青灰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

6、,偶夹薄层页岩,西翼厚105m,东翼厚120m。第三段(T3xj3):青灰、黄绿、灰黑色页岩,砂质页、泥岩夹薄煤层,偶见砂岩,西翼厚13m,东翼厚30m。第二段(T3xj2):青灰、青白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西翼厚约200m,东翼厚300m。第一段(T3xj1):灰色、青灰色页岩,炭质泥岩及薄煤层,煤层厚度0.3~0.6m,煤窑开采多为该层。西翼厚30m,东翼厚70m。(1)中统雷口坡组(T2l)主要为白云岩、灰岩,局部夹角砾岩,局部地段为黄色泥岩、页岩与灰岩互层,泥岩、页岩单层厚度2~3m,灰岩单层厚度1~1.5m,偶见角砾岩。西翼厚40m,东翼厚80m。(2)

7、下统嘉陵江组(T1j)位于南温泉背斜轴部,主要为灰色灰岩、灰黄色及灰色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组成。西翼厚400m,东翼厚500m。2.3.4洞身围岩南山隧道穿越南温泉背斜,无活动性断层,区域地质整体稳定性较好,围岩以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砂岩为主,少量软质泥岩、炭质页岩、泥岩,岩体较完整,围岩稳定性较好,但局部岩溶发育、煤层段岩体完整性较差。根据隧道围岩岩体的岩石等级以及层间结合情况,受地质构造影响程度、岩溶的发育及地下水的富集程度,可将隧道围岩划分为Ⅴ~Ⅲ级,且以Ⅲ级为主,Ⅳ、Ⅴ级较少,详纵断面图。组成Ⅲ级围岩的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