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ID:17297479

大小:32.9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29

上传者:U-5097
加快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_第1页
加快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_第2页
加快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_第3页
加快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_第4页
加快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加快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加快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李振兴        蚕桑产业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增产增收的骨干产业,能够大幅度增加农户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而且还能绿化环境,涵养水分,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工业化程度不高的贫困山区,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为此,笔者就结合我县独特区位和资源优势,如何把新兴的蚕桑产业变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作一些粗浅思考。    一、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效益分析    发展现状。我县的蚕桑产业开发始于XX年。按照“山头育蚕,山脚种蔗,家家都是养植户”的产业布局思路,以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发展,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栽桑养蚕业,为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后劲探索新模式,开辟新路子。目前,全县蚕桑种植面积达7375亩,建有蚕室352间,产茧41374公斤,收入达167万元。     效益分析。经过试验示范证明,我县大部分乡镇适宜发展蚕桑产业,较之水稻、包谷等传统产业,具有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是经济效益。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见效,桑树栽种一般可以使用20年以上,在目前农村种植结构相对单一。据统计,新植1亩蚕桑地和饲养费用需要投入3940元。前三年每亩养蚕收入8225元,前三年所剩收入2415元,前三年平均每亩每年养蚕所剩收入805元,略高于种植玉米收入。三年后栽桑养蚕将不再投入蚕室建设、蚕具配套等费用,每亩每年仅投入化肥、农药等费用780元,而收入5250元,获利4470元,是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收入的5-6倍,将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二是社会效益。目前,部分农户基本上以栽桑养蚕为业,就业问题得以解决,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路子,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稳定山区各族人民、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三是生态效益。桑园大多分布在荒地荒坡上,对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有桑树每年都要进行树型修剪,五亩桑园剪下的枝条可供一户农户一年烧柴,可有效减少农户上山乱砍乱伐,从而有效地保护山区生态环境。    二、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蚕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总体上还处在低层次、低水平、低效益的状态,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与农业特色产业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相比,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相比,无论从产业开发的规模,还是产业开发的质量和效益,都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思想认识不高,影响产业发展推动力。蚕桑产业在我县还属于一个新兴的产业,干部群众对蚕桑效益、种养过程不了解,发展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试种部分群众没有把蚕桑产业当作主业,而是副业,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加之对蚕茧市场变化心存疑虑,发展产业的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    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产业发展进程。蚕桑产业一次投入,可多年受益,但产业发展初期资金投入需求量相对较大,而目前在资金投入上,缺乏争取国家项目投入的渠道,行政性资金投入量小;县乡财力不足,投入有限;群众收入水平低,无力加大投入,一些群众单纯依赖政府的思想严重,不愿投入。因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养蚕数量较少,影响桑园规模扩大。究其原因:一是条件制约,若要扩大养蚕规模,必须推行养蚕新技术,配套养蚕硬件设施,彻底改变人蚕共室的状况,这是养蚕数量上不去的主要制约因素。二是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务输转与栽桑养蚕争劳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也是养蚕数量上不去的重要原因。    三、蚕桑产业开发的机遇和条件     尽管我县蚕桑产业开发目前还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但也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概括讲,主要有四大机遇和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四大机遇:    一是“东桑西移”的政策机遇。国家商务部把握全国茧丝绸业的发展趋势和国际贸易行情,确定启动实施“东桑西移”、“浙桑入滇”工程,从XX年起,中央每年在中西部地区财政资金支持50个县建设50个万亩桑蚕基地,每个万亩基地平均给予20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从XX年起省级财政每年拨出5000万元发展蚕桑产业,这对加快我县蚕桑产业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是产业梯度转移的良好机遇。近几年来,随着东部地区现代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以及土地资源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东部茧丝绸行业把丝绸产业链前端失去比较优势的栽桑养蚕和剿丝初级加工产业逐步转移到具有一定优势的中西部地区,作为第一原料车间,增加投入,建立基地,为我所用。这为我们扩大蚕桑产业规模拓展了发展空间,为引进东部地区资金技术,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创造了良好机遇。    三是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这对争取项目资金,增加蚕桑产业的投入,加快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四是蚕茧价格稳定的市场机遇。蚕丝作为“纤维皇后”,素有“人的第二肌肤”美称,其舒适性和保健功能是其它纤维无法比拟的,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崇尚回归自然,蚕丝作为“绿色”、“环保”产品,将成为国际消费的主流之一。国内外丝绸市场蕴藏着较大的消费潜力。几年以来,茧丝价格国内市场因行业竞争虽有小的波动,但国际市场价格基本平稳。这种价格行情,有利于调动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一是具有丰富资源优势。首先,我县土地资源充裕,80%以上的面积均为山地,可利用空间大,有扩大基地规模的载体条件;其二,我县地处亚湿润季风气候带,平均气温9.9℃— 20.6℃ ,年均降雨量 1403毫米 ,境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空气清新,污染源少,热量、温度、湿度都有利于蚕桑生产,是发展蚕桑产业的理想区域;其三,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劳动力成本低。    二是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经过试验示范获得成功,不仅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而且创造形成了一套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走出了产业开发的成功路子,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发展经验,有了较为先进的实用技术和蚕桑品种,培养了一批辐射带动力较强的村、组和能人大户。这是加快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三是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由于近年来蚕茧价格相对稳定,今后的市场行情相对看好,加之试种地区养蚕农户从栽桑养蚕中得到了实惠,有效地激发了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按测算,1亩桑初年经济收入可达800元以上,第二年可达XX元以上,3年后可达4800元以上,远远超过粮豆等传统农作物收益,且副产物还可以进行再生产,是农民增收致富的“短、平、快”项目,因此,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相对较高。这是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四、发展蚕桑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我县蚕桑产业开发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必须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强化措施、化劣为优,加大开发的力度,加快发展的进程。    抓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为保障我县蚕桑产业的顺利发展,成立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生物资源创新办和县农业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任成员的县级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我县的蚕桑产业发展。在《州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县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各蚕桑优势区域乡镇研究编制好本乡镇蚕桑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成立乡镇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做到上下衔接,细化安排,精心组织实施。     抓栽桑,扩大基地规模。要做大蚕桑产业,首先要做大基地规模。要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相对集中、规模经营”的开发原则,以密植桑园建设为重点,在州级《州蚕桑产业发展规划》下达我县发展桑园3万亩的基础上,结合我实际,进行重新布局,以东边乡镇为重点,新建一批高标准、高质量、上规模的蚕桑基地。据统计,我县可栽桑面积30多万亩。    抓管理,提高桑园产量。在抓好新建桑园的同时,重视和加强桑园管理工作,认真落实桑园修剪、涂白、施肥、松土、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管理措施,并抓好桑水配套工程,全面提高桑园管理水平,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叶量和利用率,力求把80%以上的桑园都建成优质高产的蚕桑基地,为提高养蚕数量提供保障。    抓养蚕,提高产业效益。栽桑的目的是为了养蚕产茧,养蚕产茧的数量直接体现产业开发的效益。因此,要把养蚕作为产业开发的中心环节,在提高养蚕产茧数量上下功夫。着重要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按照三亩桑建一个养蚕大棚的“3+1”养蚕技术要求,加大养蚕大棚建设的力度,为规模养蚕提供设施条件;二是全面推广蚕桑新品种和养蚕新技术,降低养蚕成本,提高养蚕效益,增加养蚕数量;三是搞好蚕病防治工作。通过上述工作措施的落实,确保养蚕产茧数量的提高。     抓育苗,实现自栽自育。要把蚕桑产业做大,必须解决好桑苗繁育问题,如:以发展10亩为例,按每亩栽桑1000株计算,需要桑苗1万株。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桑苗繁育问题,应从现在着手在规划乡镇采用相关部门统育和指导农户分散育的方式,建立桑苗繁育基地,解决桑苗缺乏的问题,实现自育自栽。    抓投入,增强发展动力。从蚕桑产业开发的实际出发,在增加投入上要走好五条路子:一是抢抓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政策机遇,积极申报省级蚕桑产业发展示范项目,力争列入重点扶持县,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增加投入。二是抓住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从有实力的企业引进资金技术,投入蚕桑基地建设。三是积极争取省财政、扶贫、林业、农牧等方面的资金扶持蚕桑产业。四是动员鼓励产业龙头企业出资投入。五是引导群众尤其是能人大户加大对栽桑养蚕的投入,形成多元投资兴产业的格局。    抓科技,提高产品质量。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用科技的力量助推蚕桑产业快速发展。一是要抓好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同时,积极做好蚕桑最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二是抓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推行塑料大棚养蚕等养蚕新技术。同时,积极学习吸纳发达地区养蚕的新技术、新经验、新做法。三是抓好科技培训工作,每年春秋两季,分层次开展对蚕区乡村干部和蚕农的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的科技素养和群众栽桑养蚕的生产技能。     抓大户,发挥带动作用。群众最讲实惠,也最讲实际,要充分调动千家万户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典型,发挥能人大户的带动示范作用。要倾斜资金技术,每年扶持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栽桑养蚕的重点乡镇、专业村和能人大户,并要及时总结和大力宣传推广这些先进典型,让事实说话,用典型引路,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激发群众栽桑养蚕大办产业的热情。    抓创新,增强内在动力。主要是抓模式的创新。要创新种植模式,试行“桑菜间作”的做法,这样既可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也有利于提高桑园管理水平。要创新经营模式,推行集约化经营,这样既有利于增强栽桑养蚕的规模效应,也可缓解蚕桑产业与劳务经济争劳力的矛盾。要创新管理模式,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作法,这样既有利于群众民主参与管理,也有利于优化对群众的服务。     抓龙头,提升产业水平。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基地和农户,是产业链条中的关键链环。从一定意义上讲,龙头企业办得好坏,决定产业的兴衰成败。必须高度重视龙头企业建设,一方面,要优化服务,排忧解难,积极支持云南美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桑蚕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引智的力度,大力兴办新的桑蚕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加工水平,逐步实现由出卖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的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整体提高产业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抓服务,加大扶持力度。要切实把蚕桑产业开发摆在新兴产业建设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实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加强考核,兑现奖罚,并制定扶持蚕桑产业奖励办法,对从事蚕桑产业的农户、乡镇设立扶持奖励政策。要随时掌握产业市场信息,根据市场变化适时指导生产,并在资金、政策方面对蚕桑产业给予倾斜扶持。要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蚕桑人才技术队伍建设,选派技术员到村组、到农户、到地块,面对面开展技术服务,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保护蚕农利益,保护群众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