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语文试题讲评课件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语文试题讲评课件

ID:75357100

大小:7.38 MB

页数:134页

时间:2024-02-20

上传者:老李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语文试题讲评课件_第1页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语文试题讲评课件_第2页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语文试题讲评课件_第3页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语文试题讲评课件_第4页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语文试题讲评课件_第5页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语文试题讲评课件_第6页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语文试题讲评课件_第7页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语文试题讲评课件_第8页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语文试题讲评课件_第9页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语文试题讲评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语文试题讲评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甲卷语文解析(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目录一、甲卷试题评析二、现代文阅读三、古诗文阅读四、语言文字运用五、作文解读及优秀作文 甲卷试题评析一 2021年高考语文甲卷试题评析——2021年贵州省高考语文评卷组今年贵州省高考语文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落实立德树人,加强对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将党史学习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发展目标有机融入试题。注重教考衔接,遵循教育规律,凸显语文学科特色。试卷难度合理平稳,试题材料亲切平实,问题设置清晰平和。 一、润物无声,立德树人在融合中实现一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念的引领。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都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自然也为当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精神滋养。如作文命题是“可为与有为”,试题材料将青年的成长与未来发展置于当代中国特定的环境中,展现出当代青年的成长受到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润和滋养,青年的未来也必将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的事实,引导考生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的历史规律,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汇在一起,进而思考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做什么,怎样才能有所作为,完成新一代青年赓续精神血脉、续写时代新篇的历史使命。材料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极其自然地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有切身体验,有感可发、有感而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在写作能力考查中的有机融入。 一、润物无声,立德树人在融合中实现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植入和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形成和丰富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等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试题取材古代文化典籍,让考生体味、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阅读文段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以宋辽之间战争与盟好的历史事实为背景,凸显了寇准中流砥柱的作用和坚韧不屈、不畏强敌的精神。古诗阅读选用宋诗《贺南丰先生出山之作》,“起为苍生试一鸣”之句,赞许了曾巩不忘天下苍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试题通过展示中国古代仁人志士保家卫国的作为、经时济世的情怀,让考生在阅读作答过程中,汲取传统思想精华,激扬奋斗精神。 二、教考衔接,语文特色在创新中凸显试题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坚持学科特色,对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呼应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基础性考查,强化能力总体评价,有效呈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成果,展现了教与考的有效衔接、学与用的有机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相融相生。一是试题在对标“学习任务群”的考查方面进行了尝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求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夯实语文知识积累、提升语文素养。作文材料中有“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考生回顾这些作品,梳理其内容,归纳其精神,可以表现出基础知识的积累情况、语文素养的水平层次。同时,列举这些考生们曾经学习和熟悉的作品,一方面可以引导考生回归教材,回归课堂,另一方面自然组成一个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引导考生深入体会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自觉接受这种精神的洗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自然而然就可以领会到作文试题的命意指向——“可为与有为”。 二、教考衔接,语文特色在创新中凸显二是试题适度关联教材内容,命题的选材从教材合理迁移。例如文学类文本《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追忆普希金的故事。普希金是课标推荐阅读的作家之一,《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大多数学生没有读过,但会知道这部作品,以此设题,考查考生知识积累的广阔度与应用的灵活度。试题注重对关键能力的整体评价,通过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考查的科学布局,强化融会贯通,体现对教学中关键能力培养的评价,也引导中学重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整体设计上,科学布局,注意了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多样性、层次性。如第5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与评价,第6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提炼与整理,第14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与赏析。在试题组设计上,注重根据文本内容设置问题,形成考查中的合力。例如论述类文本阅读在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材料下设置三个问题:第1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第2题考查考生对论证中目的、方法、手段等的辨析和理解,第3题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概况和推断。 三、设计精心,能力素养在平稳中区分试题认真选择材料、精心设计试题,把考查重点放在考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上,力求通过一种平稳平和的方式考查出考生的能力水平,使考生能以积极平和的心态正常发挥,达到服务选拔人才的目的。一是试卷结构、难度保持平稳。试卷结构与2020年一致,稳定的结构有利于考生保持稳定的心态,发挥出应有的水平。难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与往年层级水平相近,在确保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的同时,让大部分考生有获得感。二是材料选择平实,富于生活气息。选择考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选择日常生活中的语文材料作为命题素材,能给考生以亲切平实的感觉,便于考生思考作答。例如实用类文本阅读节选自《水的密码》,文本中诸如“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这样的语句,拉近了与考生的距离,也促使考生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三、设计精心,能力素养在平稳中区分三是问题设置平和,考核精准。试卷客观题选择项表述准确;主观题设问清晰,要求明确。文学类文本《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以“普希金的临终遗言”为标题,其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剧的线索,也是统摄全篇的“文眼”,主观题第9题就此直接设题“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既抓住了文本阅读欣赏的关键,也明确提出了考生应该思考回答的内容,使考生能够平和地完成答题。试题以全面融入的形式落实立德树人,引导全面发展;以相融相通的形式对标课程标准,引导教育教学;在学以致用中考查能力,服务科学选才,继承中有发展,平稳中有创新,体现了命题的高水准、试题的高质量。 目标展示1.进一步指导考生提升精准审题的能力。2.进一步指导考生确定答题切入点和规范化表达。3.训练学生的跳跃性思维能力及提升学生阅读速度和迅速作答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二 论述类文本 (论述类文本)凸显学科特点,注重能力培养试题注重对关键能力的整体评价,通过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考查的科学布局,强化融会贯通,体现对教学中关键能力培养的评价,也引导中学重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试题组设计上,注重根据文本内容设置问题,形成考查中的合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材料下设置三个问题:第1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第2题考查考生对论证中目的、方法、手段等的辨析和理解,第3题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概况和推断。考生需要综合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并具有知识的迁移能力,才能准确作答。要落实“三字方针”。一“读”,即读题干选内容,审清题意;二“找”,即“对题读文”,找出备选项在文中的检索范围;三“比”,即比较备选项和原文信息有无“漏”“衍”“换”等现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材料:摘编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考查点:筛选整合信息、论述类文本文体特征、分析理解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2021全国高考甲卷语文出题素材及考查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1A)《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②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1B)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2A、3B)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③《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3D)《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④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1C)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1D)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1A)比如,“志”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⑤《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诩。(3C)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目录学史》既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B.《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C.《叙论》《结论》两篇虽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D.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答案】B【解析】“《中国目录学史》……缺点是强立名义”错误,根据原文“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可见,并不是《中国目录学史》强立名义,而是中国一直以来的目录学有“强立名义”的嫌疑,《中国目录学》是跳出了通常的中国目录学方法创新而作的“主题分述法”,根据主题选用合适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B.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C.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D.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答案】A【解析】A项"需要反思"错误。文中表述为“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见仁见智”和“需要反思”意思不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姚名达的方法给予肯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姚名达评估二千年来目录学传统,既立足于历史,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的精神。B.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C.《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目录学史》体现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答案】B【解析】B项中“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的观点在文中无法推导出来,原文只说“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其比主题分述法“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实用类文本 (实用类文本)题型跨学科知识融合,强调多维度多层级能力考察材料选择平实,富于生活气息。选择考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选择日常生活中的语文材料作为命题素材,能给考生以亲切平实的感觉,便于考生思考作答。实用类文本阅读节选自《水的密码》,文本中诸如“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这样的语句,拉近了与考生的距离,也促使考生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在整体设计上,科学布局,注意了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多样性、层次性。如第5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与评价,第6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提炼与整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考查点:筛选信息、内容理解,归纳概括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6.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2021全国高考甲卷语文出题素材及考查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①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②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4A),它被拉向杯壁。③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④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4A),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4B、5B) ⑤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4C)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5C)⑥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5C) ⑦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6①)——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6②)。(4D)气压(6③)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⑧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城,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C.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答案】A【解析】与其他物质接触产生排斥力形成“凸月面”现象的是液体金属“水银”而不是“水”。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D.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答案】A【解析】B项使用“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现象进行说明的是“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C项曲解文意,概念理解错误,选项表述的是“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的道理。D项“凭借室内观察”理解错误,作者只是从人们熟悉的身边举例,让人们能认识到这些现象,再列举自然界各种现象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也同样存在这些现象。 6.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答案】①水的纯度因素;②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素;③气压因素。【解析】答案在倒数第二段,注意: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文学类文本 (文学类阅读)教考衔接,注重能力迁移试题适度关联教材内容,命题的选材从教材合理迁移。文学类文本《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追忆普希金的故事。普希金是课标推荐阅读的作家之一,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他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普希金的作品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大多数学生没有读过,但会知道这部作品,以此设题,考查考生知识积累的广阔度与应用的灵活度。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天才诗人之一,俄国现代文学的鼻祖。他的天才诗作,是俄罗斯“黄金时代”的巅峰,影响着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及读者。美国当代俄裔著名作家纳博科夫说法更为精当:普希金的血液流遍了整个俄罗斯文学,就像莎士比亚的血液之于英国文学一样。《叶甫盖尼·奥涅金》就是这位天才诗人传诵至今流传最广的诗作名篇。在这部诗体长篇小说中,普希金成功塑造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奥涅金。贵族出身,教育良好,聪颖机智,风流倜傥,有抱负却流于空想,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厌恶贵族的腐朽却又难以根本离开它,游离于腐朽的贵族圈却又不能融入新生的革命队伍。如此种种,使奥涅金对于当时俄国社会的诸层面都成为一个局外人、多余人。普希金敏锐地把握了近代俄国社会变革的脉搏和独特现象,并艺术地表现了出来。在此之后,才有了“毕巧林”、“罗亭”等,站成长长的一排,形象地展示着俄国由贵族革命向平民革命历史转换中贵族的渐趋没落。 奥涅金的爱情悲剧,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对庸常的厌恶,对空想的追逐,使奥涅金丧失了对婚姻和家庭的兴趣和信念。女主人公达吉雅娜的形象,集中了优秀俄罗斯妇女的种种德行,成为俄罗斯文学史上最光辉动人的女性之一。她美丽善良,敏感多思,是俄罗斯乡村大地真正的精灵。她敢于向高傲的奥涅金大胆表白自己的爱情,并力图在精神上去了解自己的心爱。她的初恋是少女的心动,也在至深处感染着俄罗斯的历史厚重。这种精神的爱情开始了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传统。这篇散文问题设置比较平和,考核精准。试卷客观题选择项表述准确;主观题设问清晰,要求明确。以“普希金的临终遗言”为标题,其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剧的线索,也是统摄全篇的“文眼”,主观题第9题就此直接设题“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既抓住了文本阅读欣赏的关键,也明确提出了考生应该思考回答的内容,使考生能够平和地完成答题。近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越来越重视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把握和理解。因文设题,强化对理解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的综合考察,而不再过多强调答题模式方面。 散文作者王小鹰1947年生,女作家,浙江省勤县人。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赴安徽黄山茶林场落户。1974年回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萌芽》编辑部工作。中国作家协会成员。她是个“情感型”作家,感情丰富细腻,这给她的作品带来感情色彩浓郁的个性化特点。“我只是个家庭妇女,我就在生活里,与生活保持了零距离。”快70岁的王小鹰,依然保有孩子般的天真和快乐。弹指几十载,就被她轻描淡写地一句带过。让人很难想象,正是这样一位安于生活的平凡女性,创作出了一部部令人称赞的长篇小说,《长街行》《你为谁辩护》《我为你辩护》《丹青引》《假面吟》《我们曾经相爱》《吕后·宫廷玩偶》《问女何所思》等,中短篇小说集《点绛唇》《一路风尘》《相思鸟》《意外死亡》《前巷深·后巷深》等及散文集多部。“生活给予我很多东西。”王小鹰感恩生活,一直以来,王小鹰在创作上与时代切近、与生活贴近,把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用精心构思的文字表述出来。她坦然面对生活,用温情去书写自己的感悟。生活离我们不远,我们其实就在生活里,只是需要让自我变得更加空明、本真、诚恳,创作者展开的是生命的文化路径。认识作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王小鹰(有删改)考查点:艺术鉴赏、情节段落作用,重要语句及文本主旨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8.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9.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6分)2021全国高考甲卷语文出题素材及考查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题目引发思考)王小鹰①我认识他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里,那时还没上小学。奶奶每星期从保育园接我回家,路过那小小的三角花园,我指着他的雕像问:“他叫什么名字?”奶奶摇摇头,奶奶知道秦香莲和王宝钏,但不知道这个有着卷曲鬓角的男人是谁。后来读书了,老师讲了老渔夫和小金鱼的故事,并带我们到那三角花园,指着他说:“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希金。”(儿时的记忆,作为文章的起点,与第二节的夙愿相互呼应)②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 ③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8①)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8②)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8③)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她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抑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④一位年轻女子款款地走来,短发,着呢裙,碧蓝的大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达吉雅娜,她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讲解员,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的高才生。她的气度与庄园的气氛很相配,她讲话很有条理,娓娓动听,向我们介绍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⑤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在普斯科夫,我们与两位当地作家交谈时探讨过普希金的性格发展,他出身贵族却具有火般的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因此屡遭沙皇迫害。他的思想转变是曲折而复杂的,他曾经写过几首支持沙皇进攻波兰的诗,作品中也一度出现怀疑和悲观,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说,他们出了普希金的选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优秀的作品。而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7B) ⑥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前我们先去圣山寺院拜谒普希金之墓,他与他的父母葬在一起,竖着一尊简朴的锥形石碑,在小小纪念堂里,鲜花丛中有普希金的石膏面模,是从普希金的遗体上合下来的。四壁挂着巨幅油画,描绘了风雪天他与丹特士决斗的情景以及临终前他不可名状的痛苦。普希金的死因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仅为爱情而死,亦有人说丹特士其实是沙皇派的杀手。普希金的妻子是莫斯科公认的第一美人,经常出入于上流社交场合。当他收到那些有关他妻子的匿名信时,他感到的不是妒忌,而是人格上的侮辱。几年前沙皇为了让普希金的妻子能出入宫廷舞会,赠给普希金“宫延近待”的职务,他说:“我宁愿做奴求,却永远不愿做弄臣!”普希金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而向丹特士挑战的。监视、流放,政治上的迫害都没有像人格受侮辱这样不可忍受,于是他奋起反抗社会的舆论。他并不是去寻找死亡,他是如战士那样视死如归。纪念堂里那福描绘普希金临终情景的油画下面,写着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病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9) ⑦细蒙蒙的雨一直似有似无地飘着,我们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寻觅诗人的踪迹,心里沉淀着怀念、景仰与惆怅。我想起古人有一句话: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彩色的落叶铺满的林荫道在雨雾中静悄悄地延伸,就像我遏止不住的思绪……(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童年时代的一段记忆开头,既点出了作者与普希金结缘之早,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访问普希金流放地的期待。B.当地出版的普希金选集虽然收集了他最优秀的作品,但作者并不满足,认为这无助于人们了解完整、复杂、真正的普希金。C.满地密叶的林荫道,秀美静谧的庄园,若有若无的细雨,这些环境描写,将寻访者的怀念、景仰与惆怅渲染得更加深切。D.文章结尾,作者由普希金的痛苦和命运生发开去,将“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这一问题置于读者面前,启人深思。【答案】B【解析】B项“认为这无助于人们了解完整、复杂、真正的普希金”,文中无此意,作者只是说“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认为出全集能让后人了解完整、复杂、真正的普希金,不代表作者认为收集最优秀的作品便无助于人们了解这样的普希金。 8.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回到原文③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8①)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8②)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8③)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她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抑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8.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6分)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②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③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争论。 ③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8①)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8②)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8③)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她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抑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9.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新。(6分)【参考答案】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普希金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②临终遗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遗言有密切关系。 【解析】普希金的遗言出现在第六段:“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文章标题为“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二者遥相呼应。第一段回忆童年印记中的普希金。第二段写亲临普希金流放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得以了却夙愿。第三段写作者想到普希金在被流放的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重要章节并回忆起这一书中人物——“我最钟爱的女性”达吉雅娜及联想到她的原因。第四段以讲解员完成过渡。第五段写普希金的复杂与伟大。第六段分析普希金的死因,文意及情感不断深化,分析形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表达了对普希金的怀念与景仰。第七段点明对普希金的“怀念、景仰与惆怅”,以问句及景物描写结尾,引人思考。 古代诗文阅读三 (古代诗文阅读和名句名篇默写)注重以文化人,体现古今融通古代诗文阅读试题认真选择材料、精心设计试题,把考查重点放在考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上,力求通过一种平稳平和的方式考查出考生的能力水平,使考生能以积极平和的心态正常发挥,达到服务选拔的目的。植入和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形成和丰富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等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试题取材古代文化典籍,让考生体味、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阅读文段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以宋辽之间战争与盟好的历史事实为背景,凸显了寇准中流砥柱的作用和坚韧不屈、不畏强敌的精神。古诗阅读选用宋诗《贺南丰先生出山之作》,“起为苍生试一鸣”之句,赞许了曾巩不忘天下苍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试题通过展示中国古代仁人志士保家卫国的作为、经时济世的情怀,让考生在阅读作答过程中,汲取传统思想精华,激扬奋斗精神。古代诗文部分的命题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对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呼应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基础性考查,有效呈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成果,展现了教与考的有效衔接、学与用的有机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相融相生。古今融通,激发考生家国情怀的时代精神。名篇名句默写中,《左传》体现了古代的军事智慧,《逍遥游》阐释了一个超脱现实、自由广大的精神世界,《三峡》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处理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认知和经验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中国古代仁人志士保家卫国、奋发有为的壮举,经时济世、执着坚毅的情怀,都理应为当代青年铭记。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节选自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考查点:断句翻译、文化常识、内容概括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衅鼓B.庙社C.闰月D.辎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5分)(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5分)2021高考甲卷语文出题素材及考查点 今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中,文言文的选材出现重大变化,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从“二十四史”中选材。全国乙卷和新高考I卷,都选取了《通鉴纪事本末》的内容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这两篇均出自卷二十九《贞观君臣论治》,讲的是唐太宗即位之后,大臣直言进谏、和太宗探讨治国道理的故事。全国乙卷和新高考I卷选取了《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中的不同段落,其中“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均符合现代法制精神,切合“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借此可以了解古代重视民生、强调法治的优良传统。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选取了《通鉴纪事本末》中“祖逖北伐”的故事。作为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祖逖身上展现的奋发努力、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对今天的青年一代具有激励意义和示范作用。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文段节选自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以宋辽之间战争与盟好的历史事实为背景,凸显了寇准中流砥柱的作用和坚韧不屈、不畏强敌的精神。选材重大变化 陈邦瞻,字德远,江西高安人。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曾任南京吏部稽勋司郎中,福建按察使后官至兵部左侍郎,《明史·卷二四二》有传。在他之前,冯琦、沈越都用纪事本末体编写过宋代史事,只是均未完成,后来二人的弟子请陈邦瞻将二人之书加以增订。陈邦瞻将二书合为一编,于万历二十二年(1604年)着手编撰,历时约一年完成。除《宋史纪事本末》外,陈邦瞻还编撰有《元史纪事本末》一书。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辽国)南下犯宋,包围了澶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凖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1023年),病逝于雷州。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忠”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寇凖善诗能文,其七绝诗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曹利用(?—1029年),字用之,赵州宁晋(今河北宁晋)人,北宋大臣、将领。官至宰相,澶渊之盟签订时宋朝的代表。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南侵,宋真宗亲征,驻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军射杀辽国主帅挞览,曹利用以阁门祇使、崇仪副使至辽国兵营议和,拒绝割地要求,达成和议,史称“澶渊之盟”。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任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乾兴初年,加任左仆射兼侍中。后恃功益骄,并得罪太后及宦官。恰逢其侄曹汭犯罪,曹利用因被牵连,遂贬为知随州(今湖北随州),又被诬指私贷景灵宫钱。遂继贬房州(今湖北房县)安置,并命内侍杨怀敏护送,至襄阳驿站时,杨怀敏不肯再走,并用话威逼他,曹利用素来刚烈,于是上吊自杀。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订立澶渊之盟的导火索还得从公元1004年,辽国南下入侵北宋开始说起。当时辽国不断骚扰北宋边境,当北宋由积极攻击转变为被动抵御时,辽圣宗亲自率兵攻入北宋境内。辽军势如破竹,并俘虏了北宋朝廷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真宗得知战事后,想要南下逃亡,当朝宰相寇准得知后,劝告宋真宗北上鼓舞士气这时寇准想让杨嗣和杨业的儿子杨延昭等人率兵抗战,但是宋真宗没有采取杨延昭攻敌的建议。宋军在宋真宗鼓舞下,在澶州射杀了辽军首领萧挞凛,大大挫灭了辽军的士气。此时,辽军陷入两难境地,虽然他们这次行军非常顺利,但是战线拉的太长,以致于粮食供给不足。再加上辽军深入北宋境地,万一败给了宋军,那么辽军的损失不可估量。在辽圣宗和萧太后的考虑下,他们想和宋军议和,恰好宋真宗也有议和之心,辽圣宗便让降将王继忠前往澶州表明辽国议和的决心。接来下,宋真宗便派遣朝廷官员曹利用前往辽国进行谈判。因为双方都有和解之心,于是澶渊之盟过程只持续了不到半年时间,便签订成功。宋真宗贪图安定,为了和辽国议和不惜花费重金,在曹利用的谈判之下,公元1005年1月份,宋辽两国正式签订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共有四条。在澶渊之盟的约束下,宋辽两国和平相处百余年。澶渊之盟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入侵、侵略)/时以虏寇(敌寇,这里指契丹)深入/中外(国内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方针策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指封建帝王到某地去)金陵/陈尧叟/阆[làng]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谋划,筹划)此二策?”帝曰:“卿姑(姑且)断(判断)其(代指计策)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找到)献策之人,斩以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英明威武),将臣协和(和谐融洽,团结协作),若(如果)大驾(1、皇帝出行,仪仗队之规模最大者为大驾,在法驾、小驾之上。2.皇帝的代称。3.泛指天子的车驾。4、对他人的尊称。)亲征,敌当自遁(逃跑);不然(这样),出奇以挠(阻挠)其谋,坚守以老(使……疲惫)其师(军队),劳佚(同“劳逸”,劳苦与安逸)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怎么,为什么)弃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欲幸楚、蜀,所在(朝廷)人心崩溃,敌乘胜(趁着胜利的形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 九月,契丹大规模地入侵宋朝。当时因为敌寇深入宋境,朝廷内外震动惊骇。宋真宗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的方法谋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前往金陵;陈尧叟是阆州人,请求皇帝前往成都。皇帝因此询问寇准,寇准说:“我不知道是谁替陛下谋划的这两个计策呢?”皇帝说:“你姑且判断这两个计策是否可行,不要问出计策的人是谁。”寇准说:“臣想要抓住提出计策的人,杀了他把他的血涂在鼓上,然后北伐!如今陛下神明威武,武将文臣团结和谐,如果您亲自领兵出征,敌人应当自行逃跑;如果不这样做,那就出奇兵来打乱敌人的计划,坚守阵地来使敌人困乏疲惫,从疲劳和安逸的敌我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想要到楚、蜀之地呢,所到之处人心溃散,敌人趁着胜利的形势深入宋境,天下还能够保得住吗?” 帝意乃决,因(于是,就)问准日:“今虏骑驰突(快跑猛冲),而天雄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实为重镇,万一陷没(陷落,沉没),则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皆虏境也。孰(谁)为可守?”准以(把)王钦若荐(推荐),且曰:“宜(应该)速召面谕(当面给予训示或下达命令),授敕(敕令)俾(让,使)行(行动)。”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突然。《祭十二郎文》:“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推辞;拒绝)难之日,参政(古代官名。宋代称参知政事,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元中书省设参政,与左右丞同为副宰相,位在其下。明以后为布政使的属官,分领各道。清乾隆后废)为国(治理国家)柄臣(执掌政权的大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推辞)。闰月(闰月加于某月之后叫“闰某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代理,兼任)天雄军兼(兼任)都部署(官名。所谓都部署是马步军都部署的简称)。 皇帝的心意就决定了,于是询问寇准说:“现在敌人的骑兵快跑猛冲,而天雄军实际是重镇,万一被攻陷,那么黄河以北的地区都成为敌人的地域了。谁能够担任守将?”寇准举荐王钦若,并且说:“应该快速召见他当面晓谕,授予诏令让他前去。”王钦若到了之后,还没来得及说话,寇准急忙说:“皇上亲自领兵出征,现在不是臣子躲避危险的时候,参政是国家的掌权的大臣,应当体察这个意思。”王钦若惊慌恐惧不敢推辞。闰月乙亥,(皇上)让参知政事王钦若兼任天雄军知府和都部署之职。 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派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tà]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副将),获其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又攻北平砦[zhài](同“寨”。守卫用的栅栏、营垒。)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抵抗)于唐河,击其游骑(担任巡逻突击的骑兵;武官名;流动突袭的骑兵)。契丹遂(于是)驻兵(驻扎军队)阳城淀,号二十万,每(常常)纵(纵容,纵使)游骑剽掠(抢劫掠夺),小不利辄(总是,就)引去(撤退),徜徉(徘徊游荡)无斗志。是(这)时,故将(以前的将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认为说得对),遣李兴议和。 契丹主隆绪和他的母亲萧氏派遣辽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打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辽军,斩杀辽军副使,俘获了辽军军用物资。辽军又攻打北平寨及保州,又被州砦兵打败。萧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亲聚集兵众攻打定州,宋兵在唐河抵抗,攻击辽军游骑。契丹于是在阳城淀驻守军队,号称二十万,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这时,降辽旧将王继忠对契丹进言议和的好处,契丹表示认同,派遣李兴议和。 帝曰:“朕岂(哪里,怎么)欲穷兵(滥用武力。穷兵黩武,竭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战争),惟(只)思息(停止)战。如(如果)许(答应)通和(互相往来和),即(立即)当遣使(使者)。”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前往,去到)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拿)书与曹利用俱(一起)来,请盟(请求结盟好)。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归还土地)事极无名(没有名义,没有正当理由),若必邀求(要求;企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货物钱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先例,旧例),宜(应该)许(答应)之。”契丹犹(还;仍然)觊(希望;希图)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再次)议(商议),帝不许而去(离开)。利用竟(最终)以(用)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结成盟约)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皇帝说:“我难道想要滥用武力吗,只想着停止战争。如果答应互相往来和好,立即派遣使者去往契丹军中。”冬十月,派遣曹利用到达契丹军营议和。十二月庚辰,契丹使者韩杞带着国书与曹利用一起来到澶州,请求订立盟约。曹利用进言契丹想要得到关南土地。皇帝说:“辽所说的归还土地的事极其没有理由,如果一定求取,我一定决战!如果想要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契丹还觊觎关南,派遣辽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带着国书再次谈判,皇帝没有答应他,他就离开了。曹利用最终用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定成盟约回来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处不同点在于“时”,它在文言文中有房句尾“……的时候”和句首“在当时”,“时以虏寇深入”意为“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是接下来所发生事件的原因,句意完整,排除AD选项。第二处“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根据句式断开,判断句。“王钦若”,人名,应断开;“临江人”,此句表述王钦若的籍贯,为判断句,句意完整,应断开;“请幸金陵”意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后一句,句式结构相同。排除B。选择C。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那个月”错误,闰月加于某月之后叫“闰某月”。 这道题的明显的答案为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个月。这里同学们应该掌握一个基本的历法知识。我国传统历法称“阴历”,也就是月亮历,以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而太阳年是月球绕太阳一周。二者并不是整数倍,月球绕地球一周为29.5天(阴历按大小月间隔排列,大月30天,小月29天),12倍为354天,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5.24天,二者相差11天多,所以世界上各种历法通常都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古人经过长期摸索,创制出了19年闰7个月的方法,在每19年的周期中,视情况插入7个月(即210天),这样19年累计下来大约是213,在相当长时期内基本可以消除这个误差。但这7个闰月怎么插入19个年的228个月之间,除了历法以外,有时还会考虑其他因素。总之肯定是插在某月之后,而非之前的。 B项“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这个表述也不够准确。庙社在古代指国家,但庙社不能指朝廷。换句话说,庙社与朝廷是有比较明确的区分的。(来源:秉烛堂公众号)《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这是“朝廷”这个词首次出现在传世文献中,它已经与“宗庙”并列了。释义为:为古代君主接受朝见和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以君主为首的中央统治机构或君主的代称。换句话说,庙社(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宗教场所;社稷是祭祀自然神的宗教场所)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但朝廷只是办理政务的场所,引申为政权乃至君主本人,但不是国家的象征。 再从原文看,寇准对宋真宗说“奈何弃庙社”,庙社明确是指位于首都开封府的太庙,因为如果庙社包含“朝廷”的话,宋真宗要跑肯定也是带着全套行政机构一起跑,也就是说皇帝到了哪里,哪里就是朝廷,所以不存在“弃朝廷”的问题,只存在“弃宗庙社稷”的问题。关于“庙社”与“朝廷”的关系问题,正是现代所谓“国家”与“政权”关系问题在古代的映射,决不是一个小问题。这里不得不引一下《孟子》中的名言: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两千多年以来很多“朝廷”里的人一直看这段话刺眼,总想把“社稷”与“朝廷”乃至于“君”等同起来。希望高考题不要在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上出瑕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诚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砻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D.“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错误。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见,并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而是契丹主动议和。故选D。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5分)译文:(契丹)常常派出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3分;“每”“引去”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评分细则:译出大意给2分,“每”“辄”“引去”三处,每译对处给1分。把“每”译为“常”“经常”“常常”等,给1分。把“辄”译为“就”“总是”等,给1分。把“引去”译为“撤退”“撤离”“撤去”“撤回”“退去”“退兵”“逃走”“逃离”“离去”“离开”等,给1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5分)译文: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曾经用美玉和丝织品赏赐单于),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3分:“故事”“宜”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执行细则:译出大意给2分:“若”“故事”“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古代诗歌阅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选自宋诗《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陈师道考查点:内容理解、分析鉴赏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2021全国高考甲卷语文出题素材及考查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美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1、诗题及作者: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和:指奉和、应和或唱和。和诗的要求:和诗是在对方写一首诗的前提下,写一首有关联的诗相答,可以意思相近,也可以相反。在格式上,和诗大致有以下4种方式,难度依次递增: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诗歌解析(广州天河王子文) 对接教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酬赠诗的针对性很强,其酬答唱和从不同侧面反映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理想和内心情感。一般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内容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②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③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④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特点是常用比兴手法,表达委婉曲折。①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对方的感情。②比喻。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委婉表达自己的意图。③想象。想象对方的生活情景,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标志①从题目上来看,有“酬”“和”“赠”“次韵”“答”等字眼。②或表谢意(含婉拒)情感,或表深情,或表干谒,或表心志。情感①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塑支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②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题赠诗。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题赠表示对晚辈或下级的关怀、奖励、勉励的题诗、赠诗同窗好友、亲人之间互赠互题,以共勉共励或寄托友情、亲情。考情回顾(1)2020全国卷I《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唐]陆龟蒙)(2)2013年新课标Ⅱ:《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宋]朱熹)(3)2013年重庆卷:《鹧鸪天·酬孝峙》([清]钱继章)(4)2012年北京卷:《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清]顾炎武)酬答唱和诗表格制作:沂水一中魏继国 酬赠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背景诗人的生活环境会影响其思想感情,时代风貌会影响诗人的情感,创作背景对理解思想情感也至关重要,这些必然会在诗作中直接或间接地流露出来。了解诗人朋友交往的缘由,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特别注意原诗后面的注释。2.分析标题诗歌的题目,有的有标志词“酬”“和”“赠”“次韵”“答”,有的词带有一定的情感,如“怀”“思”“送”“寄”“答”等词,这些词往往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3.领悟情语①直接找出显性“情语”,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②细心寻找隐性“情语”,即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需要引起注意。③明确“情语”出现的位置。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在中间及小序中;隐性“情语”一般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4.揣摩景语①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方面的特点,进而把握情感:早春之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给人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②善于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③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5.推断典故把握典中情要注意“两面”情感:“一面”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一面”是作者借此要表达的对现实、对自己的情感态度。6.辨析手法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能研读出比兴之外的深意。表格制作:沂水一中魏继国 南丰先生:指曾巩,字子固,江西抚州南丰人[1]出生于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曾巩18岁时(1037年),随父赴京,以文相识王安石,结成挚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并。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此后,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结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年),其父去世,只好辍学回归故里,侍奉继母。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出山:此指曾巩出仕官场。东晋谢安曾退职在东山隐居,后复出任职(见于《晋书·谢安传》)。后以“出山”指出来做官,也泛指出来担任某种职务,从事某项工作。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三司盐铁副使陈洎之孙,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元祐初年,苏轼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亦能作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傅尧俞、孙觉等推荐他任徐州州学教授。四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陈师道到南京送行,以擅离职守,被劾去职。不久复职,调颍州教授。当时苏轼任颍州太守,希望收他为弟子。陈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婉言推辞。但苏轼不以为忤,仍然对他加以指导。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他被朝廷目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他家境贫寒,但仍专力写作,欲以诗文传于后世。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启用为棣州教授,赴任途中,改除秘书省正字,未上任,即于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廿九(1102年1月19日)病逝,年四十九。陈师道日常生活拮据困窘,甚至穷到无力养家的地步,不得不让妻子带着三个孩子投奔岳父。《送内》《寄外舅郭大夫》《东阿》《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别三子》《示三子》等诗篇描写了与亲人“贫贱离”的痛苦。诗题释意:做诗酬和南丰先生(曾巩)复出任官。 侧径:指狭窄的路。南朝宋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唐岑参《赴犍为经龙阁道》诗:“侧径转青壁,危桥透沧波。”宋陈师道《晚望》诗:“称目有佳思,侧径无好步。”篮舁:即“篮舆”,指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也说古时一种竹制的坐椅。《晋书·孝友传·孙晷》:“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於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持。”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2、首联解析: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 两眼明:指双眼清澈明亮,目光澄明。出山:指从山里出来。此言南丰先生复出从官。犹带:指仿佛还带着。骨毛轻:即“毛骨轻”,指身上的毛发和骨头都变得轻灵舒畅,意指神清气爽,超然脱俗。宋冯时行《友人惠酒殊佳用清光滑辣四字为韵以谢》:“一饮肺肠润,再饮毛骨轻。何必跨茅龙,超然欲遐征。”宋易少夫人《临江仙·咏熟水》:“此中端有淡交情。相如方病酒,一饮骨毛轻。”宋梅尧臣《九月五日得姑苏谢学士寄木兰堂官酝》:“一饮为君醉,谁能解吾酲。吾酲已不解,百日毛骨轻。”2、首联解析: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首联释意:南丰先生您坐着竹轿,从狭窄的田园山路里走出来,复仕从官。心清似水,目光清澈明亮,超然脱俗,仿佛仙风道骨一般。 白云:指天上的白云。笑我:指嘲笑我。还多事:指还有很多的俗事。流水随人:指流水随着人心。合有情:指应该有情有义。合,应当,应该。流水随人合有情,俗语有“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五灯会元》二O二:“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落华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华。”3、颔联解析: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颔联释意:天边的白云尚在笑我这俗人,俗事繁身,不如先生隐居时的洒脱。我对先生的敬仰之情,如流水相随先生,有情有义。 不及:指比不上,不如。鸟飞:指鸟儿在天上飞来飞去。浑自在:完全自由自在。浑,指完全。美他:指羡慕、称赞他。美,指羡慕、称赞。僧住:指如同高僧居住的禅房。便平生:便是这一生的志趣、向往。4、颈联解析:不及鸟飞浑自在,美他僧住便平生。颈联释意:我终究不如鸟儿一样,能在天上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飞翔,只羡慕能像先生一样,有一处清幽的住所,便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志趣和向往。 未能:指不能。与世:指和凡尘俗世。全无意:指没有一点留恋之意。起为苍生:指出仕从政做官。苍生:指天下百姓。此言南丰先生复出是为家国百姓。试一鸣:指做出惊人的政绩。此处化用典故“一鸣惊人。《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5、尾联解析: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尾联解析:南丰先生您不能一直逍遥山林,您应该出仕从政,为家国百姓干出一翻惊人的政绩。我也应该像您一样…… 综合诗意:诗题释意:做诗酬和南丰先生(曾巩)复出任官。首联释意:南丰先生您坐着竹轿,从狭窄的田园山路里走出来,复仕从官。心清似水,目光清澈明亮,超然脱俗,仿佛仙风道骨般一般。颔联释意:天边的白云尚在笑我这俗人,俗事繁身,不如先生隐居时的洒脱。我对先生的敬仰之情,如流水相随先生,有情有义。颈联释意:我终究不如鸟儿一样,能在天上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飞翔,只羡慕能像先生一样,有一处清幽的住所,便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志趣和向往。尾联解析:南丰先生您不能一直逍遥山林,您应该出仕从政,为家国百姓干出一翻惊人的政绩。我也应该像您一样…… 题目解析: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答案解析:C。颈联“不及鸟飞浑自在,美他僧住便平生”释意为:“我终究不如鸟儿一样,能在天上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飞翔,只羡慕能像先生一样,有一处清幽的住所,便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志趣和向往。”C项解读有误。其一,指示对象有误,全联指“我”羡慕先生,敬仰先生。而非指“住在山中的僧人”。其二,指我羡慕先生有着像僧人一样居住的清幽之处。而非指“其生活也令人羡慕”。故选C。 题目解析: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解析:一、首联写南丰先生出山时走狭窄小径,坐着竹轿,目光明澈,超然脱俗,有着仙风道骨般的气质。以此可以看出曾巩的“隐”是超然脱俗的,是纯净明澈高洁的。二、颔联和颈联,以“白云”、“流水”、“飞鸟”、“僧住”等意象,写出了曾巩的“隐”是自由自在的,物我为一的。三、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指先生的“隐”并非是完全不问世事,先生心系苍生百姓,故而出山,要为家国社稷而干出一翻惊人的绩。四、诗人认为,先生的“仕”与“隐”并非是完完全全对立的,是相兼相容的,“隐”是为了更好的“仕”,先生有济世之心,苍生之念,“仕”才是先生之愿。 题目解析: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执行细则:(1)关键词(2分)。答出关键词“兼容”、“不对立”、“不矛盾”、“不冲突”“共存”等词语的,给2分。(2)分析说明(4分)。围绕题意论述,层次分明,语句通顺,内容完整,根据达到程度酌情給3—4分;围绕题意论述,有层次,语句比较通顺,内容有合理性,根据达到程度酌情给1-2分;与题意或诗歌无关的论述,给0分。 名篇名句默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选自“必背篇目”:(1)《左传·庄公十年》;(2)庄子《逍遥游》;(3)郦道元《三峡》考查点:理解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2021全国高考甲卷语文出题素材及考查点古今融通,激发考生家国情怀的时代精神。名篇名句默写中,《左传》体现了古代的军事智慧,《逍遥游》阐释了一个超脱现实、自由广大的精神世界,《三峡》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处理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认知和经验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中国古代仁人志士保家卫国、奋发有为的壮举,经时济世、执着坚毅的情怀,都理应为当代青年铭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左传·庄公十年》记载,长勺之战结束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说,确认齐军不是伪装败退进而决定追击,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庄子·逍遥游》引用志怪书《齐谐》的内容称,当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3)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印证前文对哀猿长啸的描写。【参考答案】(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巴东三峡巫峽长,猿呜三声泪沾裳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执行细则: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每句中凡书写错字,漏字,多字,皆不给分。 语言文字运用四 客观考查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实现高考语文的选材宗旨。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在引导“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方面,精心设计,富有匠心。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选取某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家常菜”的相关材料,让考生品味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培养考生热爱劳动的情感。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引导考生关注最新时事,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语言文字运用部分,选取了新疆长绒棉的一段详细介绍,呼应了前一段时间引起热烈谈论的“新疆长绒棉”事件,激发考生自信自豪的家国情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惟有思考能让青年更快地精神成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守正出新学以致用,平稳区分能力 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落实《总体方案》,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通过新题型的设置、情境化考查方式的丰富,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使考生正确有效地运用习得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和生活实际中学以致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依托于两则语料,将词汇、修辞、病句修改、衔接连贯等内容,纳入相应的语言情境中综合考查,取消了原有的单题形式,建立材料选择、情境设置和任务要求的逻辑联系,将多种能力的考查融于一题。守正出新学以致用,平稳区分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自2018年起,全国卷就把一些基本语言技能合并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段中统一进行考查,即一个语段三道考题。到2021年,这种“一拖三”的形式已经连续使用了四年。2021全国高考甲卷语文出题素材及考查点 2021全国高考甲卷语文出题素材及考查点卷别语段类型试题组合2021高考全国甲卷议论语段成语+衔接+病句,全为客观题2021高考全国乙卷议论语段成语+衔接+病句,全为客观题2021新高考全国卷Ⅰ说明语段成语+病句+修辞,两客一主2021新高考全国卷Ⅱ说明语段成语+衔接+病句,全为客观题2021八省联考说明语段衔接+修辞+病句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散文语段标点(破折号)+修辞(比喻)+句式,一道选择题+两道主观题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说明语段成语+衔接+修辞(比喻),两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2020全国卷Ⅰ说明语段成语+病句+标点(破折号),全为选择题2019全国卷Ⅰ议论语段实词、成语+衔接+病句,全为选择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摘编自北京青年报《劳动教育接地气才能可持续》2021年02月25日考查点:词语运用衔接、连贯、得体语病修改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2021全国高考甲卷语文出题素材及考查点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新学期到来,我校推出一门全新的通识课“家常菜”,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过去,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少,而且多是________,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家常莱”这门课找到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学习难度不大,门槛不高,却能让学生_________。()。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任。通过______,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厨艺,还能真正体会到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增加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从而减少食物浪费,进一步养成_______的生活作风。期末考核时,学生的“作品”会摆在食堂的专门窗口,供师生们品鉴,这又会给学生带来满满的成就感。烧菜做饭作为一项生活技能,能让学生受益一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烧莱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A.纸上谈兵受益匪浅自己动手勤俭节约B.形同虚设受益匪浅身体力行吃苦耐劳C.形同虚设不虚此行自己动手吃苦耐劳D.纸上谈兵不虚此行身体力行勤俭节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形同虚设:形式上虽有,却不起作用。依据原文“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少……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强调的是学校的劳动课程多流于书面理论而缺乏实践体验,故选“纸上谈兵”。不虚此行:没有空跑这一趟。表示某种行动还是有所收获的。受益匪浅: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根据原文“这门课找到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学习难度不大,门槛不高,却能让学生”此处是指学生能从课程中获得很大好处,语段没有表现出“此行”,故应选“受益匪浅”。自己动手:指亲自动手劳作,能够让自己吃饱穿暖。身体力行:一般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任”,此处强调的是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故选“自己动手”。吃苦耐劳: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勤俭节约: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根据“真正体会到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增加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从而减少食物浪费”,强调的是“节约”,故选“勤俭节约”。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A.劳动者在幕后辛勤付出,才做出了一道道家常菜B.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都承载于一道道家常菜C.一道家常菜,通常承载着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D.一道家常菜,劳动者在幕后通常有着辛勤的付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后文衔接的“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任”可见,强调这些程序繁琐而辛苦,故“辛苦”应该放在后句与之衔接,排除AB。D.中途易辙,“一道家常菜”后没有谓语,主语偷换成“劳动者”,排除。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A.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B.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C.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D.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使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得以增强,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句有两处,语病类型属于成分残缺,CD两项,滥用介词“通过”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排除。A项,“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句子的“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前缺少主语,应加上“他们”,排除。故选B。 语言文字运用Ⅱ 卷别语段类型试题组合2021高考全国甲卷说明语段补写+修辞,全为主观题2021高考全国乙卷说明语段补写+特殊句式,全为主观题2021新高考全国卷Ⅰ说明语段衔接+补写句子,一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2021新高考全国卷Ⅱ说明语段补写+特殊句式,全为主观题2021八省联考说明语段补写+特殊句式,全为主观题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散文语段标点(破折号)+修辞(比喻)+句式,一道选择题+两道主观题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说明语段补写+特殊句式,全为主观题2020全国卷Ⅰ说明语段成语+病句+标点(破折号),全为选择题2019全国卷Ⅰ议论语段实词、成语+衔接+病句,全为选择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科普中国《新疆的棉花为什么那么好?》考查点:衔接、连贯、得体修辞手法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21全国高考甲卷语文出题素材及考查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①,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②。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③,但仍然供不应求。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答案示例: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②品质优良的原因;③产量也不断增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第一段主要有三层句意,第一句是领起句,领起新疆棉花的总体情况;中间两句阐释新疆适合棉花生长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新疆适合棉花生长的原因);第三层句意阐释新疆棉花品质和质量不断提升。然后依据所要填写文句的位置填写具体的内容。第一处,所要填写的文句位置居中,内容和棉花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关,可采用“瞻前顾后”的方法,依据前后文句的内容填写,先依据前面文句“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分析可知,内容上从“光照、热量、空气和温差”谈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依据后面的文句“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分析可知,新疆的这些自然气候适合棉花生长,故所要填写的文句可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第二处,前文重点阐释新疆适合棉花生长自然条件,即内因;依据“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的提示可知,所要填写的文句在结构上和前文是并列的,内容上应和“自然条件”相对的条件,再依据前面的提示语“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分析可知,“科技助力”也是新疆棉品质优良的原因之一,故可填“品质优良的原因”。第三处,依据前文“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分析可知,前文从“品质”谈新疆棉的情况,再依据提示语“同时”分析可知,所要填写文句和前文是并列关系,内容应和“品质”相对的“质量”有关,故可填“产量也不断增加”,和后文“但仍然供不应求”构成转折意味的复句。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示例比较活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1)画线句中“吃好喝好长得好”本来是用于形容人吃健康的食物喝健康的水才能茁壮成长,此处拟作“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把棉花进行人物化处理,赋予棉花人类的行为状态和心理感知,让原本无情感的自然之棉花显得亲切可感,从而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棉花细心呵护的情感。(2)在句式表达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原本是自然学科的术语,表达缺乏生动活泼。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原本无性格的棉花拟作有性格的人类,作者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读者眼前就会出现棉花茁壮成长的栩栩如生的画面,从而使句式表达活泼,更加生动和形象。 作文五 (写作)特殊的成人礼,彰显精神思辨性今年全国甲卷作文考题,命题思路可谓匠心独具,含义深远。一是这个考题扣紧建党百年热点事件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全国各地尤其是校园庆祝建党百年华诞形式多样、如火如荼,学生身处其中,有话讲有话说。二是考题还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思辨阅读与表达”和“红色革命文学”“整本书阅读”三个任务群的要求,话题是“可为与有为”,属于二元命题,学生要运用哲学思维思辨论证,“可为”是条件,“有为”是结果;“可为”是事,“有为”是人。三是考题体现了当今教育要“立德树人”的思想,号召青年要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有家国情怀,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同时,命题者考虑到考生受教育的环境和程度的区别,给考生搭好支架的同时,又设置了诸多障碍,考生做到“守正”很容易,想“出新”很难。考题中列举的红歌、文学作品、模范人物给考生提供了论据,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现在和未来等关键词给考生提供了清晰的写作思路。结尾的话“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和“大有所为”的时代,提供了主旋律。主题既定,素材已有,这既是支架,也是陷阱,很容易千篇一律,要想拿高分,还要在论证方法和作文形式上花功夫。从当今青年之间流行“丧文化”“佛系”“躺平”等现象入手,先驳后立相较于正面立论更容易推进论证,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而就作文形式而言,虽然没有明确要求,但演讲稿、倡议书等实用文体比“标准”议论文,更容易出彩。 考查点:记叙文、议论文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1全国高考甲卷语文出题素材及考查点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祥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总体评价2021年的高考试卷进行了大重组,高考统一命题由原来的全国1、2、3套试卷和新高考两套试题改为全国甲卷、乙卷和新高考1、2卷,参与重组的省份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尤其是甲乙卷的出现令很多省份始料未及,3卷改为甲卷,全国1、12卷合为乙卷。虽说试题结构改动不大,新题型也不多,但是,甲卷的作文可说是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因为题目内容似曾相识,作文材料在丰富的信息中回顾了影响青年成长的五个代表性内容,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呼应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热点,“可为与有为”的主题设置,减小了审题难度。很多老师在考前都从若干角度准备了大堆关于建党一百周年的红素材、立意、构思,每个考生面对熟悉的话题都有话可说。解读: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张华英 意料之外,是因为近几年的全国III卷较注重向内挖掘、抒发真实小我情怀,很少关注主旋律时政话题。材料中的节日、歌曲、作品、人物,看似熟悉,但深入理解欠缺。习惯了抒发自我情感的III卷孩子该怎么突破自我,在时代大我与青年小我的两岸架起沟通的桥梁,打破宏大主题的假大空呢?这真的是一个问题。总体来说,本次的作文命题是原来的全国III卷向内挖掘、注重抒发小我情怀向宏大主题过渡的一个体现。本次命题既不失III卷特色,又融入时代热点,引导考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关注自我基础上也关注时代与青年的关系,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我与大我的融合中,树立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 二、作文题解读(一)材料语解读本次作文的材料语内容极其丰富、信息量很大,从耳熟能详的节日到歌曲,从或熟悉、或陌生的文学作品到英雄人物、榜样力量,既有革命文化又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非常深刻,这些都造成了审题的难度。“精神的滋养和鼓励”“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等关键词语的画龙点睛,稍微减少了素材中陌生感带来的审题难度。而“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自然勾连提示语,点出材料核心:思量大有可为时代的青年在国家日益发展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自此,一脸雾水的考生终于“柳暗花明”,寻到了出题人的丝丝真迹。 (二)提示语解读提示语简单明了,“结合材料”要求写作者认真分析材料语,“以可为与有为为话题”,限制了本次作文的类型为关系型话题,故考生需要认真解读“可为”“有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阐述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然后结合材料语中建党百年历史中的革命文化和社会先进文化对各时代的滋养与鼓励等相关内容,运用相似、相反联想,将古今时代青年与社会进步紧密关联的典型事例或同类叠加或正反对比,在拓展延伸、鲜明对比中既点明青年在精神滋养中健康成长、为民族振兴发光发热,也直切社会发展中部分青年面对内卷,日益躺平,不愿奋斗、害怕奋斗的时代痛点。 (三)要求语解读“天地有大美,于简单处得;人生有大疲惫,在复杂处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立意要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紧扣关键词汇“可为”“有为”,可仅仅是正确还不够,立意还要有深意且令人回味,才能在众多立意中脱颖而出,获得阅卷者的青睐。比如“以可为作地基,筑有为之高台”这一立意,既句式对称,语言具有韵律美;又使用比喻选取通俗易懂的“地基”“高台”作为喻体,在寄寓作者深意的意象中精准抓住“可为”与“有为”的紧密关系,使得立意鲜明,在理性表达中又极具感性思维。 而“在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则稍显简单粗暴,语言干瘪,立意一般。不仅如此,构思精巧是体现立意是否有深度和厚度的重要考量方式。而构思要巧,则需注意挖掘材料内涵的基础上,或立足时代,展示在不同时代中青年如何有为;或立足青年,剖析青年在不同环境中如何有为;或结合当今时代痛点,在描摹古今青年面对社会复杂多变的不同反应的鲜明对比中警醒当今青年直面挑战,躬身入局,做时代的先锋,承担起中华复兴的重任。然后在或并列式、或递进式、成正反对比式中深入挖掘,严谨论证。“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对文体、标题拟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关系型作文试题一般适合于议论文,且适合于先阐述概念、再讲述关系,采用时代脉络,或正反对比,成并列或对比或递进选取丰富材料,尤其是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金句进行论证。部分习惯了书写内心世界的小我情怀的考生依然选取了蒙太奇式的写法进行论述,总体来说,叙述有余、分析不够。少数学生干脆浓缩素材、择其一点进行浓墨重彩地叙述,描写,结果议论文的文体特征不明,因而马失前蹄。部分学生不知是忽视了“自拟标题”要求,还是不知道如何拟题,干脆以话题为标题,给阅卷者留下了敷衍无能的印象。要避免这些低级错误,考生需要平时踏踏实实重基础,不要企图蒙混过关。标题的好坏直接决定阅卷者的第一印象,围绕话题在修辞手法中运用动宾短语、对称句式、引用或化用名言的标题总是容易获得老师的喜爱。 三、总体把握当材料语与提示语范围有别时,考生一定要认真解读,仔细甄别其范围孰广孰窄,一般来说结合广处从窄处着笔,立意更准。比如本次作文,提示语明显更广,而材料语从不同角度、不同时代的素材到时代与青年的关系都做了界定,因此围绕规定话题“可为与有为”,结合材料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有为方式,后浪永远在传承前浪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方面论述每个时代都造就着每个时代的先锋,新时代之歌已经奏响的今天,新时代青年有能力,有信心,也应该在这个伟大复兴复兴的时代拒绝“躺平”,力避“佛系”“油腻”,要做乘长风破万里浪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的大有作为的青年。 当然,此类宏大主题的作文要力避假大空、只有口号或随处可见的金句,而少典型、小众素材和深入分析论证的花架子,需注意以下几点:(一)化大为小,见微知著。宏大主题的作文当然少不了各种金句的点缀,《平语近人》不失为一大选材源泉,如果使用不当,易有掉书袋之嫌。当然更需要考生选取小的切口,具体到实实在在的社会事件、日常生活、具体事例,老老实实在论证中展示观点的说服力。本次作文可以以时间为纬线,在时代变迁中选取典型素材和小众化素材结合的方式展示青年有为的表现、渊源(与前辈、时代的关联),从而水到渠成分析现今时代面对各种国内,国际携战已经不许青年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然后呼吁青年一代融入时代滚滚浪潮,勇挑重担,真正体现“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 (二)突出自我,抒发真情。任何时代的议论文都忌讳写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冷眼旁观、隔岸观火,要么以智者身份谆谆告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议论文如果能达到情理兼备,则一定能打动人心,引起阅卷者的共鸣。形象生动的手法、精准丰富的引用、整散结合的句式,叙述语言的形象描绘结合说理语言的理性分析都是让文章具有充沛情感的不错途径。而充满真情的表达,将自我化身为青年的一名,融入时代青年中,运用“我们、吾辈、我”等词语,立足于自身、从生活出发,在呼告中将观点、论述娓娓道来则不失为取胜的一大法宝。 (三)巧妙对比,深人剖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每个时代都有先锋,每个时代也有痛点,正视社会的光明与黑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模样。在单一的举例论证、因果分析、假设论证之外,如果能将正反面进行鲜明的对比更能在破立结合中体现立论的鲜明有力,更能避免行文的单一呆板。在反面论证时,除了叙例之外,还要模表现、析原因、挖根源、剖危害、指出路,这样才能使文章在厚度、深度兼具的情况下更具时代的针对性。在这方面,鲁迅的杂文值得考生好好学习。 2021年的高考作文的变化,给了我们一丝信息:在延续以往命题向内挖掘、关注小我向引导考生将时代主题与个人表达有机融合,在宏大主题中表现微观表达必定是一个趋势。当然,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变化,一步一个脚印,从书写到材料,从立意到构思,从语言到思维……具有扎实的写作功底,不搞花架子,脚踏实地中仰望星空,老老实实训练才是制胜的真正法宝。 入“可为”佳境,臻“有为”化境①2021年贵州考生日月其迈,岁律更新,转眼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历程。百年艰难,百年辉煌,同时间赛跑,和历史奋进。不管身处何种时代,我们都应为时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或在“无为”之境,奋力做好“可为”之事,或处“可为”之势,继续勇攀高峰……无论如何,我们都应有敢于作为的韧劲和闯劲,用“有为”成就更多的“可为”!②高分范文借鉴①标题不仅对仗,且富于思辨,很好地阐释了“可为”与“有为"二者的关系。②开篇简明扼要,措辞准确生动,在回溯历史中巧妙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回首过往,先辈们知其不可为而有为。先哲孔子在两千年前就已道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良训,这是成才立志的关键,更是中国人薪火相传的品格。回首百年前,纷飞的战火让国家满目疮痍,军阀的割据让家园民生调敝,黑暗的时代让先驱迷惘彷徨。种种衰亡、失落接踵而至,时代似乎关闭了青年奋发有为的通道。渡尽劫波,中国青年却用有为筑起保家卫国的铜墙铁壁;中流击水,每一颗有为坚定的心, 为时代标记刻度。李大钊、陈独秀站在时代前列,用《新青年》唤醒沉睡的大多数;蔡元培三顾茅庐,聘请饱学之士,决心重振民族教育;鲁迅写作《狂人日记》向封建礼教开炮……不可为的条件下,先贤们“知其不可而为之”,苦苦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将家国情怀埋于胸中,用奋斗铸就当下可为之大局!③③回顾历史,找到“可为”的对立概念不可为”来加以论述,体现思辨的深刻性和独特性。 立足当下,时代可为,我们更当有为。走过荆棘,我们迎来新生。一组组亮眼数字,代表新辉煌;一项项重大改革,激发新动能;一个个精彩瞬间,擦亮新名片。当下的家国为我们成长成才提供了“大有可为”的条件,我们更应激荡起“后浪”奔腾的澎湃动力。事实证明,当历史的挑战落在我们肩上时,我们仍然能用“有为”战胜虚无, 用奋斗接过使命。逆行出征的白衣战士,守卫边的前线士兵,奋力工作的科研人才……各行各业都能见到“90后”“00后”有为的背影,他们顶了上去,扛了 下来,让人看到了中国有为且可为的无限活力。可是,面对挑战与压力,部分青年却用“躺平”来进行消极抵抗,“躺平”虽易,但我们并不需要此种“无为”之逃避与妥协,相反,勇立潮头、不畏艰难才应是当代青年之生命底色!④④此段妙在能进行对比论证,既能结合时代,论证当代青年如何“有为”,也能针砭时弊,结合“躺平”等社会现象,强调青年应当“有为”。 展望未来,青年有为,时代方能可为。走过百年,无为之境的突破,有为、可为之境的奋斗与作为让我们告别困境,创造奇迹。百年交汇点,唯有我们继续有为、持续奋进,方能为后辈开创可为的条件。从走过的百年历程看,我们的伟大事业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不断推进,有鉴于此,你我又怎能甘愿“躺平”, 蜷缩于“无为”之境,而断来人“可为”之途呢?奋斗的漫漫征程,愿我们能携手入“可为”佳境,用拼搏、奋斗的身影,汇聚成祖国前行的强大力量![名师点评]1、结构严谨,辩证分析。文章紧和主题,条理清楚,将“有为”与“可为”的关系辩析得非常具体深刻。2、论据典型,内容丰富。巧妙选取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围绕主题论述,贴切有力。3、语言典雅,表达流畅。论述拟横掉阖,语言汪洋恣肆,是阅卷场上难得的高分佳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