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版画创作中的不同角色及对“徽派版画”的反思

明末版画创作中的不同角色及对“徽派版画”的反思

ID:17677763

大小:118.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9-04

明末版画创作中的不同角色及对“徽派版画”的反思_第1页
明末版画创作中的不同角色及对“徽派版画”的反思_第2页
明末版画创作中的不同角色及对“徽派版画”的反思_第3页
明末版画创作中的不同角色及对“徽派版画”的反思_第4页
明末版画创作中的不同角色及对“徽派版画”的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末版画创作中的不同角色及对“徽派版画”的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明末版画创作中的不同角色及对“徽派版画”的反思董捷一从较为宏观的意义上说,版画史作为历史研究中的一种专门史,既体现为总体历史难以分割的组成部分,又因为其特殊的性质,而处于多重历史问题的交集之中。从艺术品的立场观察,版画史是艺术史的一个分支;从版印技术的层面出发,版画史又与科学技术史融为一体;如果将版画定性为与书籍相一致的“出版物”,那么“书史”或更为新颖的“printculture”等提法即可登场;而若关注版画普遍具有之商品属性,则经济史、社会史等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便会随之打开。然而,在对明末版画创作的考察中,我们越来越感觉

2、到一个现实,作为中国版画史上至关紧要的一个章节,明末版画的许多真相并没有被真正揭开。一些经历了几十年研究工作,心口相传并行诸文字的观点或概念,诸如将刻工视作版画创作主角的“刻工中心论”及以地域界分版画风格的“徽派版画”等提法,面对历史真实,是站不住脚的,在学术界却依然被广泛使用。在这样一种尚呈低下的研究水平上,版画史作为多重历史问题交汇点与观察点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研究方法的局限。过去讨论版画史,多关注静态的作品,笔者在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明末湖州版画创作考》的过程中,却更愿意将研究工作立足于

3、“创作”这一含有动态的版画产生过程。在“创作”中,刻书家、画师、刻工,不同的角色纷纷登场。对于他们的各自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展开分析,是我们考察版画作品性质、风格、功能诸要素时,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将着重探讨刻书家、画师、刻工三者的关系及作用,进而对长期左右中国版画史研究的“徽派版画”问题作出带有颠覆性的反思。本文以《明末湖州版画创作考》第三、四、五章部分内容为基础写成,其内容是首次发表。在以往的版画史研究中,始终存在一个“刻工中心论”,至今仍有很大影响。这种理论的肇端,要追溯到对版画史有开拓之功的郑振铎先生。郑氏从理论上是承认

4、画师与刻工的区别的,他在《中国版画史图录自序》中说:17以大画家之设计,而合以新安刻工精良绝世之手眼与刀法,斯乃两美俱、二难并,遂形成我国版画史之黄金时代焉。郑振铎:《〈中国版画史图录〉自序》,《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附录部分,页236,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大画家”参与版画创作与否,是不是版画兴盛的根本原因,我们暂不讨论。但是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郑氏是了解版画创作中画师的重要作用的。然而到了具体问题上,论调则完全不同。郑氏承认西方文艺复兴至近代的版画“皆画家与刻工合作而成”,“盖画家与木刻家固若鸟之双翼,车之

5、双轮,相倚为用者也。”同注2,页233。因为此系西方版画史研究早已明晰之事实。谈到中国古代版画,他却说“惟我国之版画家则脱离绘画之范畴为独早。明万历间之版画家若黄氏诸昆仲,若刘素明,皆已自能意匠经营,勾勒作稿,其精美固无逊于名画家所作也。”同注2,页233。又举例道:“吴承恩《状元图考》,其出于歙人黄应澄手,即黄氏昆仲之一人也,斯复与近代版画之风相近矣。”同注2,页236。这些叙述皆不合于史实。中国古代的木刻与绘画联系最为紧密,绝无“(版画)脱离绘画之拘束”同注2,页233。的可能。郑氏自己也说“大凡歙人所刊版画,无不尽态极

6、妍,须发飘动,能曲传画家之笔意。”同注2,页236。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至于他所举的刘素明,确是身兼二职的,首先是一位名刻工,有时也参与创稿。可是我们细察刘氏的工作性质,是先作为画师绘稿,再作为刻工刊刻,他刊刻自己的画稿与刊刻别的画师的画稿,并没有大的区别。这与近代以后西方版画的创作似不可同日而语。况刘素明参与创稿,在明末刻工中是很特殊的例子,没有普遍意义。而黄应澄者,虽是黄氏刻工家族之一员,但其本人根本就是一名画师,不仅画了《状元图考》的插图,也画了《闺范》的插图,却并没有参加镌刻,两部书的刻工有黄应泰、黄应瑞、黄德修、黄

7、一楷等人。这恰能说明,即使家族内部,画师与刻工也是泾渭分明的。关于黄应澄的情况,可参见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黄氏宗谱》与黄氏刻工考证”中相关论述,页24,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郑振铎先生在画师与刻工关系问题上理解的偏差,导致他误将版画刻工定位为明末时代并不存在的“木刻画家”(即近现代意义上的版画家概念)。见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第七章,“徽派的木刻画家们(1582-1653年)”,页97-126,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于是他对版画史上风格问题的一系列解释,也就与史实相去甚远了。他在《中国古

8、代木刻画史略》第七章“徽派的木刻画家们”中这样分析当时的版画风格:就因为他们(刻工)以特殊的技巧,表现了这样的“娇小玲珑”的生活方式,也正因为他们表现了古典的“美”,他们才产生自己的特有的风格。他们力求完整的“美”,或“健全”的“美”,也就是所谓的“古典”的17“美”。他们创造了自己的完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