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ppt课件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ppt课件

ID:17880598

大小:2.05 MB

页数:79页

时间:2018-09-08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ppt课件_第1页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ppt课件_第2页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ppt课件_第3页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ppt课件_第4页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毕生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第四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1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2(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产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6),奥国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3◆1856年,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95年,与布洛伊尔(Breuer.J.)合作发表了《癔症研究》◆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1908年,在奥地利召开了第一次精神分析

2、大会◆1909年,应邀在美国的克拉克大学演讲◆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立◆1939年,在伦敦逝世4(二)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心理地形说人格结构说本能说(动机理论)性心理发展阶段说5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这里指人格)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组成:●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潜意识(unconscious)心理地形说6意识(conscious):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是人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前意识(preconscious):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潜意识

3、(unconscious):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心理地形说7检查作用意识前意识压抑力上升潜意识(conscious)(preconscious)(unconscious)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示意图8人格结构说弗洛伊德后期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又称“三部个性结构”)构成:●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9弗洛伊德心理和人格结构图现实原则至善原则稽查作用快乐原则自我超我本我(ego)(superego)(id)10本能说(动机理论)本能(instinc

4、t)是一种经常以动机力量的方式起作用的内部驱力或冲动。根源性目的性对象性动力性本能的四个特点11早期,弗洛伊德主张人有两种本能:自我本能(egoinstinct)和性本能(sexualinstinct)。晚期,弗洛伊德又将本能改为:生的本能(life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instinct)。12性心理发展阶段说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或欲力、性本能)(libido)主要投射的部位来划分年龄阶段。每个阶段力比多集中投射的身体部位是机体获得快感的重要区域,这一区域被称为动欲区(egogenerouszone)。13时期年龄特征口腔期出生~1岁半快乐来

5、源于口腔动作,如吮吸、咀嚼等。肛门期1岁半~3岁半快乐来源于排泄带来的满足,要训练儿童大小便的规则性。崇拜性器官期3岁~6岁快乐来源于性器官的满足,认识到性别不同,出现恋父和恋母情结。潜伏期6岁~12岁快乐来源于周围事物和智力活动。生殖期12岁~成年快乐来源于两性关系建立。14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评价贡献对无意识的研究,扩大了个性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问题,丰富了心理学学科的建设。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临床治疗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15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评价局限性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本能在性格发展中的作用。过分强调无意

6、识,否认意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他的理论主观色彩浓厚。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的心理资料,而忽视了对正常人的研究,导致了对人的解释的片面性。16(二)埃里克森简介◎艾里克森(E.H.Erikson,1902~1994),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17(二)艾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说1.艾里克森认为,儿童既是心理的,又是认识的,注重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社会机制。2.艾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3.艾里克森认为,人最初的本性不好也不坏,但有向任何一方发展的可能性。184.艾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

7、0~2岁)信任感怀疑感第二阶段(2~4岁)第三阶段(4~7岁)第四阶段(7~12岁)自主感羞怯感主动感内疚勤奋感自卑感19第五阶段(12~18岁)同一感同一混乱感第六阶段(18~25岁)第七阶段(25~50岁)第八阶段(老年期)亲密感孤独感繁殖感停滞感完善感失望感20(三)对艾里克森的评价⊙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所提出的人格发展观是二维发展观。⊙坚持人格发展“在发展中看问题,在矛盾中求发展”的观点。⊙受到弗洛伊德本能论的束缚,忽视人的理智作用。返回21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一、华生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二、斯金纳

8、新行为主义发展论述评三、班杜拉的社会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