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发病机制ppt课件

肥胖发病机制ppt课件

ID:17955220

大小:305.01 KB

页数:72页

时间:2018-09-11

肥胖发病机制ppt课件_第1页
肥胖发病机制ppt课件_第2页
肥胖发病机制ppt课件_第3页
肥胖发病机制ppt课件_第4页
肥胖发病机制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肥胖发病机制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肥胖Obesity肥胖发病率欧洲:1982~1986男性15%,女性22%美国:1988~1994男性20%,女性25%1999儿童10%上海某社区:超重29.5%,肥胖4.3%一、肥胖的定义因体内热量摄入大于消耗,造成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导致体重超常的病症。脂肪的形成热能摄入大于消耗,多余的热能即转化为脂肪储存。E储存=E摄入-E消耗热能的来源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每克碳水化合物产生4千卡热量每克脂肪产生9千卡热量每克蛋白质产生4千卡热量热能的消耗基础代谢维持生命最基本活动所需的能量影响因素:身高、体重、年龄、性别2.体力活动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由于摄取

2、食物引起机体能量代谢增高蛋白质:30%碳水化合物:5%~6%脂肪:4%~5%白色脂肪组织体内过剩能量以中性脂肪形式储存的组织棕色脂肪组织分布在颈、肩、腋窝产生大量热量二、肥胖的诊断指标1.肥胖程度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身高(cm)-100]×0.9(男性)×0.85(女性)肥胖程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肥胖程度诊断±10%正常范围10%~20%超重20%~30%轻度肥胖30%~50%中度肥胖>50%重度肥胖>100%病态肥胖2.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体重/身高2(Kg/m2)BMI诊断<18

3、.5瘦18.5~24.9正常25.0~29.9超重30.0~39.9肥胖>40.0病态肥胖3.体脂肪含量(F%)按体内脂肪的百分含量计算正常男性F=15%,正常女性F=22%;男性F>25%,女性F>30%则可诊断为肥胖病。单纯性肥胖: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疾病病因可寻的肥胖(simpleobesity)。继发性肥胖:由内分泌代谢疾病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垂体瘤、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醇增多等导致的肥胖。三、肥胖的种类(一)遗传因素四、肥胖的发生机制人群:10~19岁的青少年父母均瘦或正常:肥胖发生率10%父母一方肥胖:肥胖发生率35%~45%父母双方肥胖:肥胖发生率

4、70%~80%1.遗传与肥胖发生双生子试验和养子试验2.遗传与热量摄入热量摄入有明显的家族特征同卵和异卵双胞胎的热量摄入都非常相似,同卵双胞胎之间的相似性更为明显3.遗传与热量消耗(1)基础代谢肥胖型妇女所生婴儿比消瘦型妇女所生婴儿的基础代谢率低24%(2)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0异卵双胞胎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同卵双胞胎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2摄入1千卡热量的碳水化合物后,连续观察4h的食物特殊动力效应胖人的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明显低于瘦人(3)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关系数:0.12夫妻之间的相关系数:0.28兄弟姐妹

5、之间的相关系数:0.21加拿大:记录18073人的活动情况肥胖基因(obesegene)1950年Ingalls等发现一株近亲繁殖的小鼠食欲亢进,过度肥胖,其体重可以达到正常小鼠的3倍,并且患有糖尿病。研究表明,这种小鼠的肥胖是由于一个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引起的,遂将此基因命名为肥胖基因(obesegene),这株小鼠也因此得名ob/ob小鼠。Zhang等于1994年首次克隆出小鼠的肥胖基因(ob基因)。小鼠的ob基因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主要在脂肪细胞表达,表达产物为瘦素(Leptin)。目前的研究表明,Leptin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其中较重要的是作用于下

6、丘脑的体重调节中枢,引起食欲降低、能量消耗增加、抑制脂肪合成,从而减轻体重。脂肪组织增加→obmRNA表达↑→循环中Leptin↑→被转运系统转运通过血脑屏障的Leptin↑→作用于下丘脑→神经肽Y(NPY)水平↓→食欲↓和能量消耗↑→脂肪组织↓目前已在两种遗传性肥胖小鼠中发现ob基因突变,致Leptin合成受阻。因ob基因突变而缺乏Leptin的肥胖小鼠给予外源性Leptin后,1周内能量消耗增加20%,1月内体重减轻30%。在人类肥胖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筛查ob基因突变的研究中,大部分没有检测到突变。肥胖患者ob基因表达增强,血Leptin水平升高,并与体

7、脂含量和BMI成正相关,与动物实验相反,故推测肥胖个体可能存在内源性的Leptin抵抗,使其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物学效应。Leptin抵抗可能机制:①产生Leptin拮抗物②增加Leptin结合蛋白的产生③Leptin转运系统缺陷④存在Leptin受体缺陷(二)环境因素1.饮食因素下丘脑中存在调节摄食的饱食中枢和饥饿中枢。刺激前者可产生饱胀感,引起摄食下降或拒绝进食;刺激后者则产生食欲亢进,进食量增多。即刻饱腹效应(心理饱感)取决于对食物的感受持续饱腹效应(生理饱感)取决于食物消化、吸收后机体内代谢物质的变化(1)多吃与肥胖①母亲多吃与胎儿肥胖②过量喂养与婴儿肥

8、胖③成人过食与肥胖(2)饮食结构高糖饮食与肥胖血糖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