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ID:17959625

大小:2.06 MB

页数:79页

时间:2018-09-11

急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_第1页
急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_第2页
急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_第3页
急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_第4页
急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_第5页
资源描述:

《急性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医学中心汤学专1瘫痪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随意运动发生麻痹时,首先应确定是否瘫痪。因为某些疾病,例如关节炎或肢体局部问题,肢体因疼痛不敢动,也产生运动受限,实际上这不属于瘫痪。所以首先应明确是否为瘫痪,其次再确定属于哪一类的瘫痪。前言2瘫痪是指肌肉活动能力的减低或丧失而言。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候之一。随意运动:指意识支配下的主动运动。随意运动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直接管理下,在锥体外系和小脑的调节下,由锥体束司理,经过上下二级运动神经元而完成的。随意运动障碍不都是瘫痪,如木僵、震颤麻痹就不是瘫痪。3一、瘫痪的解剖生理学基础45运动系统上运动神经元(I)起自中

2、央前回运动区、运动前区及旁小叶皮质的大锥体(Betz)细胞―>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与皮质延髓束(锥体束)下行―>内囊膝部及后肢的前2/3=>皮质延髓束在脑干不同平面上交叉并分别终止于中脑、脑桥和延髓的脑神经运动核(II)6运动传导径路=>皮质脊髓束再经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在锥体交叉大部分神经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陆续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II)―>支配效应器运动。7运动传导径路上运动神经元(I)起自中央前回运动区、运动前区及旁小叶皮质的大锥体(Betz)细胞―>轴突组成皮质脊髓

3、束与皮质延髓束(锥体束)下行―>内囊膝部及后肢的前2/3=>皮质延髓束在脑干不同平面上交叉并分别终止于中脑、脑桥和延髓的脑神经运动核(II)=>皮质脊髓束再经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在锥体交叉大部分神经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陆续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II)―>支配效应器运动。8组成起止行程交叉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锥体系何国栋四肢肌躯干肌躯干肌中央前回中上2/3中央旁小叶前部中央前回下1/3内囊膝内囊后肢中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锥体交叉75%纤维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发

4、动随意运动四肢近端肌9运动传导路图由于肢体肌、下部面肌和舌肌仅接受对侧锥体束支配,锥体束损害导致对侧肢体瘫、中枢性面瘫(眼裂以下)和舌瘫。眼肌,面上部肌肉(额肌、眼轮匝肌、皱眉肌),咀嚼肌,咽喉声带肌,颈肌和躯干肌等接受双侧锥体束支配,一侧锥体束损害不出现瘫痪。10基底节主要有两条与大脑皮质相关的神经环路。(1)大脑皮质----纹状体----GPi-SNr复合体----丘脑----皮质环路(直接通路)(2)大脑皮质----纹状体----GPe----丘脑底核----GPi-SNr复合体----丘脑----皮质环路(间接通路)基底节与运动有关的联系11[解剖与生理]纹

5、状体尾状核豆状核苍白球壳核新纹状体旧纹状体病变时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病变时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12环路受损处运动障碍1、间接通路过度激活 运动不能,肌强直2、间接通路过度抑制 舞蹈病,偏侧投掷症3、直接通路过度激活 肌张力障碍、手足徐动症、抽动4、直接通路过度抑制 运动迟缓基底神经节环路受损时可发生的运动障碍131、运动减少,如帕金森病。2、运动过多,如舞蹈病、震颤、肌张力障碍、投掷症、        抽动、肌阵挛、静坐不能等。3、混合性运动障碍,如共济失调、步态障碍、面肌痉挛、僵人综合征等。锥体外系统的疾病又称为运动障碍病(MovementDisorders)基锥体外

6、系统的病变可引起下列三种运动障碍14锥体外系损伤后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苍白球和黑质病变多表现为运动减少和肌张力增高,如帕金森病;尾状核和壳核病变多表现为运动增多和肌张力减低,如舞蹈病;丘脑底核病变可发生偏侧投掷运动。15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随意运动。小脑受损后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两大类症状。16二、瘫痪的分类17瘫痪按损伤解剖部位分为:特点:瘫痪肌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瘫痪肌无萎缩电检查无变性反应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痉挛性瘫痪;硬瘫。⑴中枢性瘫痪18⑵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弛缓性瘫痪;

7、软瘫。如格林巴利综合征、小儿麻痹。特点:瘫痪肌的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瘫痪肌出现肌肉萎缩电兴奋性检查有变性反应19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损害部位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颅神经运动核及其纤维脊髓前角细胞或背神经瘫痪范围常较广泛常较局限肌张力↑↓腱反射亢进减弱或消炎病理反射有无肌萎缩早期无,晚期为废用性早期即有电变性反应(-)(+)运动神经元瘫痪鉴别20按瘫痪的原因1、神经源性瘫痪2、肌肉源性瘫痪3、神经肌肉接点性瘫痪二、瘫痪的分类21按瘫痪的程度1、完全性瘫痪2、不完全性瘫痪临床上使用0~5级分级法0级完全瘫痪。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2级肢体能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