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读书杂记

三余读书杂记

ID:18958524

大小:172.5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09-24

三余读书杂记_第1页
三余读书杂记_第2页
三余读书杂记_第3页
三余读书杂记_第4页
三余读书杂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余读书杂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68三餘讀書雜記(首發)蕭旭江蘇省靖江市廣播電視局Ⅰ、引言戰國荀子以十駕勸學,三國董生以三餘讀書,余少慕之,因仿錢大昕“十駕齋”,號書室為“三餘齋”,名所作古籍讀書筆記為“三餘錄”。既積歲月,筆記逾數百萬字。這裏奉獻幾則筆記,多為常見古文中之名句,或方言俗語中之常見詞語的重新詮解。但欲求真,不敢求異。大雅君子,幸以賜教。Ⅱ、雜記一、《孟子》“挾太山以超北海”義疏《孟子·梁惠王上

2、》:“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墨子·兼愛下》:“吾譬兼之不可為也,猶挈泰山以超江河也。”二例語義相同,蓋為先秦古成語。《孟子音義》云:“超,或作趨。”蔣仁榮曰:“案超隸作,趨俗作趍,因形近,傳寫者或誤為趨。”蔣仁榮《孟子音義考證》卷1,收入王先謙《清經解續編》,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6743頁。對《孟子》“超”字的音義,《中文大辭典》、《漢語大詞典》並讀敕宵反,前者引《釋名》“超,卓也,舉腳有所卓越也”訓卓,後者釋為“越過”《中文大辭典》,華岡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79年版,第13965頁。《漢

3、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5778頁。。對《墨子》“超”字的音義,《漢語大字典》亦讀敕宵反,釋為“越、跳過”《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2頁。。《孟子》“超”字,漢·趙歧《章句》、北宋·孫奭《注疏》都沒有音注。南宋·朱熹《集註》:“挾,以腋持物也。超,躍而過也。”南宋·蔡模《孟子集疏》、南宋·趙順孫《孟子纂疏》、元·胡炳文《孟子通》、元·詹道傳《孟子纂箋》並從朱子說。朱子超訓躍而過,得其正解。《說文》:“超,跳也。”《吕氏春秋·悔過》:“超乘

4、者五百乘。”髙誘注:“超乘,巨踊車上也。”《國語·周語中》:“超乘者三百乘。”韋注:“超乘,跳躍上車。”《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遂超乘。”杜注:“跳上獻子車。”《史記·王翦傳》:“投石超距。”《索隱》:“超距,猶跳躍也。”又《蘇秦傳》:“韓卒超足而射。”《索隱》:“超足,謂超騰用勢,盖起足蹋之而射也。”《正義》:“超足,齊足也。”收稿日期:2010年5月29日發佈日期:2010年6月1日頁碼:25/2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

5、.asp?Src_ID=1168《正義》說誤。《玉篇》:“超,恥驕切,超越也,出前也。”《玄應音義》卷4:“超卓:恥驕反。跳上車也。超,越也,踰也。”《慧琳音義》卷12:“超挺:上恥朝反。《方言》:‘遠也。’《蒼頡篇》:‘踰也。’《廣雅》:‘度也。’王逸注《楚辭》云:‘超,越也。’《說文》:‘跳也。’”《集韻》:“超,抽廟切,踰也。”並可印證《說文》之說。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正引《孟子》此文以證《說文》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齊魯書社1987年版,第138頁。。超,同“趒”。朱駿聲曰:“超,按:趒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

6、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321頁。《說文》:“趒,雀行也。”段玉裁曰:“今人概用‘跳’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7頁。王筠曰:“雀不能步,故曰雀躍。”王筠《說文解字句讀》,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55頁。桂馥曰:“馥案雀行,雀躍也。”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齊魯書社1987年版,第143頁。徐灝曰:“‘趒’與‘跳’音義同。”轉引自《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2頁。黃侃曰:“‘超’同‘跳’、‘趒’。”黃侃《說文同文》,收入黃侃《

7、說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7頁。《說文》:“跳,蹶也,一曰躍也。”又“蹶,一曰跳也。”互訓。字或作踔、趠、逴、掉,《說文》:“趠,遠也。”段玉裁曰:“辵部曰:‘逴,遠也。’音義同。《上林賦》:‘捷垂條,逴希間。’《玄應》引如是,《史記》作踔,郭璞曰:‘踔,懸擿也。’《吳都賦》:‘狖鼯猓然,騰趠飛超。’按許云遠者,騰躑所到遠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5頁。所引《上林賦》,《玄應音義》卷5:“趠第:丑挍、他吊二反。《上林賦》:‘趠稀間。’郭璞曰:‘懸擲也。’”段氏失檢。《慧琳音義

8、》卷34“趠足”條、“趠第”條引《上林賦》亦並作“趠”。《漢書》、《文選》作“掉”。《史記集解》引郭璞注作“踔,縣蹢也”,《文選》李善注引郭璞注作“掉,懸擿也”。所引《吳都賦》,《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37引“趠”作“踔”。《玄應音義》卷9:“趒小:又作趠,同。他吊反。謂趒躑也。《韻集》云:‘趒,越也。’亦懸躑也。論文作踔,敕挌、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