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口支援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

我国对口支援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

ID:19280842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30

我国对口支援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_第1页
我国对口支援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_第2页
我国对口支援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_第3页
我国对口支援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_第4页
我国对口支援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对口支援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对口支援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趋势  随着对口支援推进,其类型、内容不断丰富,特点也在变化。准确把握对口支援各阶段特征,适时调整对口支援政策决策,完善体制机制,是做好对口支援的关键。总结回顾各阶段对口支援的特点、政策和模式,对完善对口支援战略决策,激发其内生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国对口支援的历史演进  1.1发展阶段  对口支援是在中国政治环境中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从救助贫困、输血扶贫的政府行为逐渐成为发展经济、造血解困的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结合的共同行为。我国对口支援阶段因出发点不同,划分也各有不同。本文通过对梳理相关文献和会议资料,结合笔者理

2、解,将对口支援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萌芽阶段(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为缩小各民族间经济差距,解决区域发展和资源分布不平衡,在“全国一盘棋”思想指导下,依靠计划经济体制对各种资源进行全国性调配,采取高度集中的帮扶方式,即发达地区援助少数民族地区或借助于国家拨款的措施,宏观调配全国区域间商品的流通和供求关系。此阶段尚未提出对口支援概念,但交流协作已形成一定规模。  实施阶段(1979年至1984年)。1979年,国家召开边防工作会议,明确“组织内地发达省、市实行对口支援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标志着我国对口支援正式启动,结成相互支援小组,专门制定计划

3、,开展物资、技术支援协作。1982年,国家计委、民委召开“经济发达省、市同少数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工作座谈会”,标志着对口支援进入一定规模的实施阶段。1983年,国务院明确,由国家经委、计委、民委共同负责对口支援。1984年,全国经济技术协作和对口支援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对口支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形式不断丰富,包括经济技术协作、经济咨询服务和智力支边,各支受双方也成立了协调组织。  发展阶段(1985年至1997年)。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协作规模,增强帮扶力度。1992年,国务院对《关于进一步开展对口支援的请示

4、》作出专门批复,确定国家计委牵头,归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对口支援提到新的发展高度。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做好扶贫工作。  检验阶段(1998年至2008年)。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能力是衡量国家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尺。对口支援形成的组织、协调、指挥经验和制度优势逐渐发挥作用,特别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2008年特大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处理和恢复重建中形成了值得借鉴、推广的经验。此阶段,对口支援从资金分配管理机制,项目筛选管理评估机制,动员协调多方参与机制和舆论宣传机制得到全面发展。  完善阶段(20

5、09年至今)。对口支援由政府完全主导向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进而向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受益群体参与转变,发挥着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积极作用,支受双方的合作范围和形式不断拓展,逐步向制度性安排转变,支援关系以制度形式得到有力巩固。另外,国家以促进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大局出发,把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兼顾输血和造血功能。  1.2范围的变化  对口支援主要以物资、资金、智力、产业等方式为途径,促进支受双方合作发展。  首先,经济技术协作逐渐多样化。从单纯经济方面支援向人才、文教、民生延伸;由对民族地区向非对口支援地区联同推进。参与对口支援的组织也在扩大,形成了跨地区、

6、跨行业、多层次的工作网络。  其次,领域取得纵深发展。受援方逐渐重视内部自生动力挖掘,除了争取与发达省市建立对口支援外,在内部也开展帮扶工作,形成内外结合的联动效应,发挥对口支援的综合作用。近些年,对口支援覆盖呈现从自然灾害救助拓展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领域的态势。  最后,结对范围进一步扩大。1979年,确定了对口支援5个自治区和3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云南贵州青海)。2010年,19个省市结对援助新疆12个地(州)市82个县(市)和生产建设兵团12个师,对口支援得到全面开展,尽可能安排一个省市对口支援一个地市或一个地市的几个县市,集中资源做好援助工作。  1.3特点的变

7、化  对口支援的制度、政策、动员和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  第一,注重培育受援方的内生动力。通过社会事业、产业发展、干部人才、和就业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工作的体制机制,增强受援方的“自身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第二,发挥动员体制的制度优势。积极调动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发挥动员体制在巩固长期结对、注重环境文化保护、强化管理制度等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确保项目高效运行。2006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健全对口支援的社会动员体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