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美的存在形态(1)

第三章 美的存在形态(1)

ID:19520863

大小:161.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0-03

第三章  美的存在形态(1)_第1页
第三章  美的存在形态(1)_第2页
第三章  美的存在形态(1)_第3页
第三章  美的存在形态(1)_第4页
第三章  美的存在形态(1)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三章 美的存在形态(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美的存在形态一、本章目标及要求:要求学生把握美的基本存在形态;深刻理解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四种美的存在形态及其内涵和特征;领会各种形态的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二、本章重点:社会美及其核心人的美;艺术美及艺术审美。三、本章难点:不同形态的美与真、善的复杂关系。四、本章授课时间:第4-7周第一节社会美★社会美的理论阐述:西方美学中没有社会美这个概念,同样很重视美与生活的关系。德国黑格尔: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不仅对外在事物人是这样办的,就是对他自己,他自己的自然形态,

2、他也不是听其自然,而要有意地加以改变,一些装饰打扮的动机就在此,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对外在客观世界和自己本身都有一种美的追求和渴望,美与人们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命题”: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德国哲学家韦尔施提出“重构美学”,把美学扩大到生活的广阔领域,关注现实生活的审美化问题。将现实美分为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并以社会美概括前者,这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创造,也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中国美学家

3、根据中国现实的社会情况提出的美学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美学对社会现实生活之美的关注和热爱,以及强调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特点。社会美作为美学范畴在1947年由蔡仪首先提出。蔡仪《新美学》:社会美的主要决定条件就是善。1985年,《新美学》改写本第一卷出版:自然事物的美即在于它的自然性,那么社会事物的美也就是在于它的社会性,我们认为社会美主要就是人的美以及和人密切相关的事物的美。李泽厚从主体实践的角度理解美与人的关系,他同样很重视美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实践对现实的能动作用的探究中来深刻地论证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他认为是人类的实践创造了

4、美,美是在人的主体实践对客观现实的能动作用中产生的:美就诞生在人的实践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中,美的根源,美的本质就是真与善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现实对实践的肯定,美是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存在。社会美范畴在中国美学的发展中经历了60年,社会美理论在80年代曾经引起中国美学家的广泛关注:1、社会美是社会生活的美,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社会美因而主要是人本身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貌的美,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美人与人是发生关系的,因而社会美包括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美。2、社会美是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中的审美存在系统,社会美是人类生产实践活

5、动及其创造的产品与结果的审美价值形式,它包括生产美,生活美,人性美等了系统。3、社会美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是现实美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的美,它指的是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本质规律,体现人们理想愿望,并能给人以精神愉悦的社会生活现象,社会美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没有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有就没有社会美的存在。4、社会美就是表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事物中的美,它是美的直接的存在形式,也是美的构成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5、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6、社会美是以社

6、会的人和物的具体形象呈现着的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胜利状态的感性显现。7、社会美就是社会生活的美,与实践有着直接联系,具有较直接,较明显的社会功利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8、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社会美与善有密切联系,但不同于善,善直接与功利相联系,集中表现为人的利益与需要。社会美虽以善为前提。但功利的直接性已消融在感性的形式中,它成为人在社会实践中品德、智慧、性格、才能等的积极肯定。社会美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

7、的美。90年代后,包括文化研究在内的审美文化理论逐渐对当代美学产生影响,审美文化尤其关注生活中的美学问题,应当说这种倾向与社会美的生活取向是一致的,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纳入社会美的理论范畴之中进行分析研究。一、社会美内涵是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根源于人类生产劳动,与善有密切关联,但其功利的直接性已经消融在感性形式之中;是对人智慧、才能、潜质的积极肯定。社会美主要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劳动环境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二、社会美特征1、以内容取胜社会美既要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真),又要体现人

8、对社会生活的需要(善),因而与真、善的关系非常密切。马克思:“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来说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自身”。2、直接现实性社会美产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