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收购中的恶意收购问题及对策

上市公司收购中的恶意收购问题及对策

ID:19819005

大小:2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06

上市公司收购中的恶意收购问题及对策_第1页
上市公司收购中的恶意收购问题及对策_第2页
上市公司收购中的恶意收购问题及对策_第3页
上市公司收购中的恶意收购问题及对策_第4页
上市公司收购中的恶意收购问题及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市公司收购中的恶意收购问题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上市公司收购中的恶意收购问题及对策邱大梁陈剑摘要:本文对以炒作上市公司控股权或炒作上市公司股票,或者直接从上市公司套取利益为目的进行的收购做简要分析。主要问题有:收购人以虚假材料骗取收购资格;以关联交易等方式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操纵上市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数据,骗取再融资并予以侵占;炒作操纵股价、进行内幕交易等获取非法利益等等。关键词:上市公司;恶意收购;公司监管作者简介:邱大梁,陈剑,供职于深圳证监局。自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上市公司控股权收购不断发生。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2年底,已经有270家上市公司发生过控股权变更,占已上市公司的22%。一些公司的控股权甚

2、至多次转让,最多的已经4次转让。在上市公司控股权收购中,多数收购人是为了借壳上市,将自己经营的资产置入上市公司,取得融资发展的机会。这种善意收购为被收购上市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能从根本上促进上市公司的发展。也有一些收购人自身没有产业,其收购目的是为了炒作上市公司控股权或者在二级市场炒作该公司股票获取利益,或者直接从上市公司套取利益。这种恶意收购只能危害上市公司的利益,破坏上市公司的发展。本文就我国上市公司控股权收购中存在的恶意收购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恶意收购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存在的问题恶意收购的收购主体主要是一批投机者。这些人在通过各种方式取得一定的

3、资本积累后,为摄取更大利益,将目光投向上市公司,以求通过控制上市公司,实现快速敛财目的。他们设立投资类公司,收购上市公司,主要目的是为了炒作上市公司控股权,或者炒作上市公司股票,或者从上市公司套取利益,而不是发展上市公司。恶意收购的主要表现有:恶意收购往往缺乏实际履约能力,收购人在收购中仅预付部分收购资金,取得股份后以其作为质押物从银行取得资金支付收购资金;收购主体多为自然人为股东的投资类公司或投资管理公司,多为空壳公司,本身没有实体业务,且实际控制人多在幕后操控;收购后没有实质上的资产重组,上市公司主要经营情况没有大的改变;收购后通过关联交易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间接

4、从上市公司套取利益;操纵上市公司制作虚假财务报告,骗取再融资资格,在上市公司再融资后予以侵占;在上市公司失去利用价值后将持有的该上市公司股份再转让,或者予以放弃,用以抵偿银行负债。5.1-9,,services,andmakethecitymoreattractive,strengtheningpublictransportinvestment,establishedasthebackboneoftheurbanrailtransitmulti-level,multi-functionalpublictransportsystem,thusprotectingth

5、eregionalpositionandachieve7恶意收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收购人制作虚假财务资料,骗取收购资格。依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收购人要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其自身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公司法》规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所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五十”。《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其他实际控制人对其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及该公司其他股东负有诚信义务。收购人对其所收购的上市公司及其股东负有诚信义务,并应当就其承诺的具体事项提供充分有效的履行保证。”实践中一些转让方也会对收购人的资

6、产规模、财务能力提出要求,以确保其履行收购及资产重组的承诺。但是,在收购实践中,以炒作股权为目的的收购人大多无实业经营,总资产和净资产规模都比较小,不能达到公司法关于对外投资净资产规模的要求和转让方关于收购人财务能力的要求。于是一些收购人通过制作虚假的验资报告、审计报告和资产评估报告,虚报注册资本、总资产和净资产规模,骗取转让方的信任和收购资格。2.套取上市公司利益,掏空上市公司。收购人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后,往往会采取多种手段侵占上市公司资产、套取上市公司利益,主要方式包括直接占用上市公司资产、向上市公司借款、变更募集资金投向、资产置换、购买控制股东虚增资产、关联

7、交易、以上市公司名义对外担保、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等。3.操纵上市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报告,以虚假文件骗取再融资资格募集资金。一些收购人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后,为从上市公司摄取更多利益,操纵上市公司制作虚假财务报告,通过编造虚假采购、虚假销售、隐瞒负债(包括或有负债)等方式,编造虚假利润,以虚假的申请文件取得再融资资格,通过配股、增发、发行债券等再融资方式从市场募集资金,再通过各种手段占用或者套取募集资金。更多的情况是,收购人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关联交易,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收购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注入优质资产或者为上市公司承担费用,使上市公司业绩非正常地提升

8、,达到再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