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用)

4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用)

ID:19822976

大小:44.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06

4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用)_第1页
4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用)_第2页
4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用)_第3页
4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用)_第4页
4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4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夏浩学号:0908150234专业:英语设计(论文)题目: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天净沙·秋思》的两种英译本指导教师:张权教授2012年12月30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

2、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学生写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科技论文的信息量,一般一本参考书最多相当于三篇科技论文的信息量(不包括辞典、手册);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10年3月15日”或“2010-03-15”。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结合毕业设计(论

3、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华夏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头之一,对世界文明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代表华夏文明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灿若群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中国古代涌现出诸多的诗人,时至今日,现存大量诗歌。传播和弘扬我国的文化,诗歌的英译必当首当其冲。它对外人深入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上对我国文化还缺乏一定的了解,主要是东西方语言属于不同语系所造成的。这就给诗歌的英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国元代剧作家关汉卿

4、有60部戏剧,10余首曲,50多首小令,而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只有戏剧37部,长诗2首和154首十四行诗。著作量不如关汉卿多,然而,世界上知道莎士比亚的人居多。一、奈达深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影响借鉴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并结合他多年在圣经翻译领域的实践经验,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的翻译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早期奈达主要根据自己在圣经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并借鉴美国结构主义派的观点,对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描写性的探讨和研究。1964年,奈达出版《翻译科学探索》,这是一本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著作

5、,奠定了他在西方翻译学界的权威地位。在这一阶段,奈达提出了包括翻译科学说、对等学说、翻译交际说以及四步式翻译过程等在内的理论观点。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奈达借用社会符号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对自己的翻译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创立了新的理论模式。反应他这一时期思想的作品主要包括《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和《跨语交际的社会语言学视角》等。二、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对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之一。“现代翻译理论从五个方面探索对等的途径”,也即“语言学途径”、“交际学途径”、“社

6、会符号学途径”、“翻译学方法途径”和“文艺学途径”。奈达从交际学角度出发,认为翻译就是“在接受语中用近似、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文体上的对等。”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翻译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再现源语信息”;而译者应该追寻的应该是“对等”,而不是“同一”。但这种对等不应该是生硬或晦涩的。好的翻译读起来应该不像是翻译,译文应尽量避免翻译腔,应达到“自然”且“近似”的对等。从他给翻译下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奈达把“语义”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才是“文体”。奈达认为,有两类基本的对等,即形式对等和

7、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在这类翻译中,接受语中的信息应该尽可能地与源语中的不同成分保持一致。而最能代表这种结构对等的翻译应该是“释译”;要求译者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形式和内容。这类翻译通常附有大量注释,以使译文读者更好理解译文,让读者得以更好地理解原语文化的习俗、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形式对等的翻译是以源语为取向的,目的是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语言信息和语言形式。与之相反,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

8、的关系应该与原文读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动态对等翻译旨在达到完全自然的表达。奈达进一步将动态对等翻译描述为“源语信息最切近、自然的对等物”。其中,“对等物”指向源语信息;“自然”指向译语信息,而“最切近”则将译文和原文在“最大程度的近似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然而,在实现动态对等的过程,译者不可避免会面对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影响,因此动态对等的程度也有一定限制。动态对等强调的是对等的反应而非对等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