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课件_2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课件_2

ID:19886994

大小:2.33 MB

页数:71页

时间:2018-10-07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课件_2_第1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课件_2_第2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课件_2_第3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课件_2_第4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课件_2_第5页
资源描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课件_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十五章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绥化市第一医院妇产科崔明双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定义,曾产生过一些混淆和改动。过去习惯上把一切超过子宫腔范围的内膜生长均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把子宫内膜长入肌层的称为“内在性内膜异位”;把子宫以外的内膜生长,称为“外在性内膜异位症”。随着认识的深化,发现这两种“异位症”虽然在组织起源上相似之处,但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几方面看,均有所不同,因此,近年来多倾向取消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定义: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1、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2、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3、侵犯全身的任何部位(卵巢、宫骶韧带)特点:

2、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在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后,病灶可逐渐萎缩吸收,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可阻止疾病发展。幻灯片6内膜异位症在形态学上呈良性表现临床行为学上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种植、侵袭及远处转移等。临床的主要表现:持续加重的盆腔粘连、疼痛、不孕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育龄期是内异症的高发年龄1、25-45岁,76%与其特点相符,绝经后激素治疗的女性也有发病者。生育少、生育晚的发病率>>生育多、生育早2、慢性盆腔疼痛及痛经者中的发病率,20%-90%3、不孕患者与内异症有关,25%-35%4、妇科手术中被发现有内异症,5%-15%发病率明显增高,与剖宫产率、人工流产

3、、宫腹腔镜操作增多有关一、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仅在妇科范围内,就是在整个人体当中,也是一个奇特的病理生理现象。为什么一种组织,形态上完全是良性的,却可以离开原属的器官,在盆腔甚至全身各个部位生产发展?50多年来对这个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组织发生学的问题,学者们提出的假说不下十余种,经过时间和实践的验证,主要有以下学说:1.异位种植学说:又称为经血逆流学说经血逆流(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输卵管→腹腔→卵巢和盆腔腹膜→生长和蔓延→盆腔内异症临床及实验支持这一学说:70-90%妇女有经血逆流,在经血或腹腔液中均可见存活的内膜细胞;先天性阴道闭锁或宫颈狭窄等经血排出受

4、阻者发病率高;医源性内膜种植:剖宫产腹壁瘢痕、会阴切口、多次宫腔操作(人流、通液)动物实验:经血中的子宫内膜移植到猕猴的腹腔,存活,形成内异症。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经血倒流的方式只能解释出现在腹腔的内膜异位症,而不能解释偶见的,发生在腹腔以外的,如胸腔,脐部及四肢等部位病变,不少学者在盆腔淋巴管和淋巴结中和盆腔静脉中发现子宫内膜组织,因而提出子宫内膜细胞可通过淋巴和静脉播散。5.其他因素:在位内膜决定论(种植学说的补充):生物学特性是决定性因素。内异症的子宫内膜的特性、能力强于非内异症的子宫内膜。血管生长因子的增多导致异位内膜易于种植。2.体腔上皮化生学说:人体的一些组织并不是一成不

5、变的。在某种因子如炎症、激素等的刺激下,一种细胞可以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甚至产生相应的生理功能,这就叫做化生。盆腔腹膜都是由胚胎晚期具有高度化生潜能的体腔上皮分化而来。Meyer提出由体腔上皮分化而来的组织,在反复受到经血、慢性炎症和持续卵巢激素刺激后,均可被激活而衍化为子宫内膜样组织,以致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仅有动物实验证实。有人反驳:1).如果体腔上皮可以化生为子宫内膜,则男性也应有同样的现象,可至今却从无这样报道。2).胸腔及腹腔均来源于体腔上皮,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系化生而来,则胸腹腔亦应常见,但实际上极少发生。3).异位症从不发生先天性无子宫内膜的妇女,甚至青春期的女性虽有内

6、膜,但因其没有功能,也从无异位症发病。3.诱导学说:是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的延伸未分化的腹腔组织在内源性生物化学因素诱导下,成为子宫内膜组织。局限动物实验。4.遗传因素: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风险是无家族史者的7倍;单卵双胎,共患率75%;染色体异常。5.免疫与炎症因素:目前已知多数妇女在月经来潮时均有经血经输卵管逆流至腹腔,但极少数发生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且此病有遗传倾向,推测此病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免疫力异常有关。实验资料提示:异位症患者血清中,IgG及抗子宫内膜自身抗体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其内膜中的IgG及补体C3沉积率亦高于正常妇女,故认为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亚临床腹膜炎:腹腔液中巨

7、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物质增加→异位的内膜存活、增殖→局部纤维增生、粘连。二、病理基本病理变化异位内膜→卵巢激素的变化→周期性出血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囊肿、粘连形成,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大小不等的紫褐色实质结节或包块。1.大体病理1.卵巢最易被异位内膜侵犯,约80%患者病变累及一侧卵巢,双侧卵巢同时波及者约为50%。卵巢浅表皮层→皮质(生长、周期性出血)→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卵巢巧克力囊肿)(ChocolateCyst)。囊肿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