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源流(下)

老子哲学源流(下)

ID:20237940

大小:98.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0-11

老子哲学源流(下)_第1页
老子哲学源流(下)_第2页
老子哲学源流(下)_第3页
老子哲学源流(下)_第4页
老子哲学源流(下)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子哲学源流(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老子哲学源流(下)【摘要】关尹子遗著郭店《太一丙》(“太一生水”含“老子丙”),提出了“太一生水”、“太一藏于水”两个命题,“生水”之“太一”指天地未分时的混沌,或曰“混沌之气”;“藏于水”之“太一”指混沌运动变化所显现出来的大自然力。“太一藏于水,行於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藏于水”之“太一”即是“道”,是宇宙的本体。李耳是今本《老子》的编篡者,“常”、“无”、“有”是李耳论“道”的三个重要范畴。今本《老子》以“常”说明“道”是永恒不变的本质的存在;以“无”说明“道”是绝对无规定性的、超验的、不可言说的存在;以“有”说明“道”是永恒不变的本质

2、存在的终极表现。今本《老子》以“道”为本体。认为道“不生”、“不化”、“无形”、“无限”,是“常”、“无”、“有”的统一,是宇宙万事万物的终极存在。今本《老子》的“本体论”有别于西方的“本体论”,是“宇宙生成论”的升华,是用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语言表达的,“常”“无”“有”统一的,保留着“宇宙生成论”印记的东方“本体论”。【关键词】太一生水;太一藏于水;道;太一;道;常;无;有;生成论;本体论第三章关尹、李耳论“道”关尹子、李耳是战国早中期道家学派的两位重要学者。关尹子,即关尹。《吕氏春秋·不二》高诱注:“关尹,关正也,名喜。作道书九篇。”李耳,即儋,或曰太史儋。《史记·老子列传

3、》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或曰“名耳,字聃,姓李氏。”(《后汉书·桓帝纪》注引《史记》原文)聃(端谈)、儋(透谈),古音韵部相同,同为舌头音,音同义通,“聃”读为“儋”。关尹子是《太一丙》的,李耳是今本《老子》的。《庄子·天下》载:“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关尹,即关尹子;老聃(“聃”读为“儋”)即李耳,或曰太史儋。春秋老子(姓老氏,名聃)主张以“道”治国,在阐述治国方略的过程中提出了“道”的概念,但对“道”却未作明确界定,给后学者留下了诠释

4、的广大空间。关尹子在《太一丙》中关于“太一”的论述便是对春秋老子所提出的“道”的解说。李耳在中国社会进入战国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发端于春秋时代的道家思想进行了全面修正,将郭店《老子甲》、《老子乙》全部内容、以及《太一丙》的一部分内容溶入,“建之以常无有”,完成了道家学派的本体论的建设。战国早中期的道家后学关尹子、李耳(儋,太史儋)对春秋老子所提出的“道”的诠释和补充,丰富和发展了春秋老子的天道本原思想,完整构建了中国天道本原哲学体系(包括宇宙生成论、本体论),开创了中国哲学的新纪元。第一节郭店《太一丙》以“太一”释“道”郭店《太一丙》(《太一生水》含《老子丙》)以“太一”

5、释“道”。“太一”既是客观存在物(“混沌”),又是宇宙生成的动力(蕴藏在混沌之中的“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括囊万有,通而为一”的大自然力)。混沌是“太一”的具象,“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括囊万有,通而为一”的大自然力是“太一”的抽象。“太一生水”是“太一”由混沌之气到混沌之水的变化,显现出“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括囊万有,通而为一”的大自然力(或者称之为自然法则);“太一藏於水,行於时,周而或始”是宇宙本体的生成运动,是“太一”作为宇宙生成动力的体现。一、先秦典籍中的“太一”郭店《太一丙》(《太一生水》含《老子丙》)中,“太一”,简文作“大一”。“大”,音tài,“太”的古字,(清

6、)江沅《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大一”,即“太一”,亦作“太乙”,亦称“太极”。典籍中,“太一”有指天神的,有指星座的。《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司马贞索引引宋均云:“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星经》卷上;“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太一星,即帝星,又名北极二。“太一”也是山名,《文选·张衡<西京赋>》:“於前则终南太一。”李善注引《五经要义》曰:“‘太一’一名终南山,在扶风武功县。”太一神、太一星、太一山,与郭店《太一丙》(《太一生水》含《老子丙》)中的“太一”无关。下列文献中所称之“太一”与郭店《太一丙》(《太一生

7、水》含《老子丙》)中的“太一”有关:(1)“夫礼必本于太一。”(《孔子家语·礼运》)(2)“是故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礼记·礼运》)(3)“《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上》)(4)“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之谓大隆。”(《荀子·礼论》,王先谦集解:“大,读为太。”)(5)“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