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表皮松解课件

大疱性表皮松解课件

ID:20418691

大小:372.50 KB

页数:57页

时间:2018-10-13

大疱性表皮松解课件_第1页
大疱性表皮松解课件_第2页
大疱性表皮松解课件_第3页
大疱性表皮松解课件_第4页
大疱性表皮松解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疱性表皮松解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疱性表皮松解大头医生编辑整理英文名称epidermolysisbullosa别名acantholysisbullosa;表皮溶解性大疱;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科布内病;科布内氏病类别皮肤科/角化和遗传性皮肤病/遗传性皮肤病ICD号Q81概述“大疱性表皮松解”(epidermolysisbullosa,EB)由Koebner在19世纪晚期首次提出,用以描绘一种不留瘢痕的水疱性皮肤病。随后用于描述一组以皮肤和黏膜对机械损伤易感并形成大疱为特征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为一组典型的侵及皮肤基底膜区的疾病。内脏器官也可累及。临床上病情表现出极大的变异性。同

2、时,基因杂合性也很明显,有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异常的伤口修复可导致慢性损害和结痂,转移性癌也常见。概述目前,对本病的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其研究手段主要是通过分子克隆编码一些维持皮肤层次结构完整的关键蛋白基网。本病亦属于中医的“天疱疮”范畴。流行病学由Koebner在19世纪晚期首次提出,用以描绘一种不留瘢痕的水疱性皮肤病。是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基因杂合性也很明显,有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病因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依其透射电镜下水疱形成的水平可分为3大类(见表1)。真皮-表皮交界区内编码蛋白的不同基因突变提供了临床上不同亚型间表现不同的分子基础。

3、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表皮松解水平在基底细胞层,是基底细胞角质蛋白基因KRT5和KRTl4突变的结果。交界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组织松解发生在真皮表皮基底膜的透明带水平,超微结构显示半桥粒锚细丝复合体异常,其编码锚细丝蛋白·层粘连蛋白5(1aminin)的3个多肽α3、β3和γ2的基因发生特异突变。病因另外,在交界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亚型中发现编码半桥粒组成成分的基因突变,包括编码α6β4整合素β4亚单位基因的突变和编码18OkDa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BPAG2,也称Ⅶ型胶原基因的突变。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组织松解发生在致密带下锚原纤

4、维水平,目前只发现Ⅶ型胶原基因(COL7A1)突变。发病机制疾病的分子病理生理学;角蛋白多肽的突变位点与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严重性之间有密切关系。D-M型角蛋白突变位于多肽中央螺旋杆区的氨基(1A)或羟基(2B)端,K型突变的位置较倾向于杆区的中央部分,w-c型突变位置经常或者位于杆区的非螺旋连接(L12)区,或位K5的前端。1.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bullosasimplex,EBS)遗传学基础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角蛋白K5及K14基因的分析,发现了角蛋白三种主要亚型的突变。发病机制功能研究显示这些突

5、变导致了,疾病。此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2qll~q13或17q12~q21,角蛋白K5和K14分别位于两个位点。因此,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因特异性基本角蛋白基因缺陷引起。已报道的大多数病例存在这两角蛋白基因编码区的点突变。然而,基因缺陷也可能位于K5和K14基因以外。最近发现,伴有肌营养小良的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与一种角蛋白丝相关蛋白(plectin)突变相关。因为角蛋白基因及转录产物长度(1.8~2.1kDa)较小,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角蛋白突变的筛查大多由DNA测序来实施。发病机制特别是当可进行皮肤活检.角质形成细胞培养及mR

6、NA提取时。如果一种抗体被用于诊断和分析,那么针对角蛋白多肽关键区域的一组抗体的产生可有利于将来的诊断。此外,随着形态-敏感胶电泳(CSGE)等方法的引入,可对DNA单个碱基的改变做出快速检测。对角蛋白基因突变的筛查现存也可变得更加简易了。此方法在涉及大量患者标本筛查时尤其有用。它也消除了对整条基冈或转录基因测序的需要。2.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遗传学基础在正常皮肤,Ⅶ型胶原分了形成反向二聚体,通过重叠的羧基末端连接起来。发病机制这种联结通过链内的二硫键加强。这种稳固的Ⅶ型胶原分子侧向聚集形成锚原纤维。这样,Ⅶ型胶

7、原合成后,进一步装配成锚原纤维。因此,在转录或翻译水平影响Ⅶ型胶原合成或干扰其超分子装配成锚原纤维的突变都可表现为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对于HS-RDEB,目前发现患者Ⅶ型胶原的两个等位基因的提前终止密码子(PTC)的突变基因有低水平表达,但翻译的蛋白在其羧基末端被截断,不能装配成锚原纤维。这种与HS-RIDEB超微结构中完全缺乏锚原纤维的改变一致,这也可解释此型的特点皮肤极度脆弱。发病机制在轻型RDEB,等位基因可以编码全长的Ⅶ型胶原多肽,但常发生错义突变从而改变了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因此影响了锚原纤维装配。目前检测到显性遗传型大疱性表

8、皮松解症的突变是发生在胶原分子内以重复Gly-X-Y氨基酸序列为特征的结构域的甘氨酸残基替代。甘氨酸替代使胶原三环结构不稳定,干扰了其分泌,并且使其易于在胞外降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