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六书理论发展演变

试论六书理论发展演变

ID:20553247

大小:3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2

试论六书理论发展演变_第1页
试论六书理论发展演变_第2页
试论六书理论发展演变_第3页
试论六书理论发展演变_第4页
试论六书理论发展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六书理论发展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六书理论的发展演变摘要: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生命力极强大的意音文字。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之间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出现了反映汉字构形的理论,最早的关于汉字构形的理论是东汉许慎的六书说,此后出现了唐兰、陈梦家、裘锡圭、林沄的三书说以及詹鄞鑫、苏培成的新六书说等。本文将具体阐述汉字构形理论——六书的发展演变。关键词:六书;许慎;三书说;唐兰汉字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起源于原始图画。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生命力极强大的意音文字。其特点就是字形与字义之间存在联系。最早构建出的完整系统的汉字构形理论是中国东

2、汉学者许慎的六书说。“六书”这个术语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日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西汉末年,汉代的学者首次将“六书”解释为六种造字的方法,并列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有几种说法:一、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二、郑众注《周礼·地官·保氏》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

3、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1]他研究了九千多个小篆和古文籀文字体,把汉字的构形归纳为六类,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并对每一类给予了理论上的阐述,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构形理论体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

4、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世界上任何事物,在他刚刚兴起的时候,不一定马上就产生出相应的理论。一般总是在事物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以后,人们从实践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来,并进一步寻求符合客观发展的一般规律。当然,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复杂的,总结出理论,要经过多次曲折和反复。有了理论,还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事物发展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汉字的理论和规律,也应当是这样。过去的文字学家多认为汉字是仓颉所造,而且是根据“六书条例”创造的。如许慎《说文解字叙

5、》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些观点,不符合汉字起源和发展的基本事实,实际上古人开始造字时并不知道有所谓“六书”,更不可能根据“六书”理论指导汉字。“六书”是后人根据字形结构总结出的理论。所以说“六书”不是创造汉字之本,而汉字却是“六书”之本。许慎的六书理论产生以后,在文字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六书理论的前四书对当时的汉字主体——小篆来说基本上是适合的,而且也可以运用到小篆以前的甲骨文和以后的隶楷书中的大部分汉字,并且经受住了一千多年的考验,这充分说明了此四书的

6、合理性,但也并非十全十美,有其自身的局限。第一、“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前四书与转注、假借后二书的性质不同,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许慎把不同的层次结构当成一个层次来讲,把造字方法、结构类型、用字方法都摆到了一个平面上。在实际分析造字方法时,只用了“四种”,并没有“转注”和“假借”。这样把两类不同性质的东西并列在一起,在分类方法上就缺乏科学性。因此,后人进一步把“六书”分为“四体”、“二用”两大类;第二、“六书”中每一书的界定都不够明确,主要是因为许慎给六书下的定义文字过于简略,意义不够明确。六书的某些解说有含混不清、混淆、谬误等许多不足,如,“齐”“飞”,许慎认为是

7、象形字,而王筠认为是指事字,“高”“夹”,许慎认为是会意字,而王筠认为是指事字等等;第三、“六书”理论主要是依据篆文建立起来的,而小篆的形体与汉字造字之初的形体相差很远,小篆已经开始符号化,图画性大大减弱,象形、指事、会意已经有许多看不出本来面目,因此并不具有普遍的实用性。许慎的构形理论是以小篆为分析对象的,随着小篆以前的古文字材料的不断出现,以及小篆以后字体的演变,人们发现传统六书理论不能更好地解释目前所见到的全部汉字材料,随着古文字研究的深入和汉字构形研究的广泛展开,新的汉字构形理论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着。这期间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