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书法绘画

元代书法绘画

ID:20588468

大小:3.09 MB

页数:31页

时间:2018-10-13

上传者:U-2462
元代书法绘画_第1页
元代书法绘画_第2页
元代书法绘画_第3页
元代书法绘画_第4页
元代书法绘画_第5页
资源描述:

《元代书法绘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元代书法绘画介绍中二(2)班杨康闻韵 目录1.元代书法介绍2.元代绘画介绍 元代书法介绍书法主要特点:第一,主张复古,以元初的赵子昂为首的书法家认为宋代的书法已经走到末路,唯一的成就就是因为政治的开放,使书法家能够随心而写、随心而发,为明代草书名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第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元朝统治者用武力征服了汉族,而汉族却在文化上征服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书法家,其中比较出名的有辽代的耶律楚材,蒙古的文宗、顺帝,还有康里巎巎。元朝政府还专门设置了奎章阁等文化机构,所有的这些都促进了书法的发展。第三,书体复兴以及与“诗、书、画”的结合。元代书法家注重复古的同时也使各种书体全面复兴。自从魏晋就少有人使用的章草再次兴盛,元朝出现了大批的章草高手,而隶书和篆书也出现了一定的书家。由赵子昂开始的诗、书、画的结合,是艺术品的形制上的突破。 名家介绍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太祖十世孙。他是中国文艺史上少有的全才,除书法外,他还擅长绘画,精通文学,通晓音律,熟谙道释。是他最先将“诗、书、画”三绝合为一体。不仅如此,他的家族中也出了不少艺术名人:他的妻子管道升、他的儿子赵雍都精通书画,他的外甥王蒙是著名的“元四家”之一。 仇锷墓碑铭《仇锷墓碑铭》于延祐六年(公元1320年)书,是其晚年力作。运笔方整有力,遒丽老健,一笔不苟,骨气深稳,与常见赵书妩媚甜润不同。赵孟頫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最好。此书是他楷书代表作之一,他的楷书用笔流畅随意,但又出规入矩,法度森严,其结体疏朗俊秀,飘逸洒脱,几乎无瑕疵可言。 汲黯传汲黯代代都在朝中任职。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烧及一千余户人家,皇上派汲黯视察。他回来说:“由于住房密集,火势便蔓延开去,不必多忧。我路过河南郡时,见当地饱受水旱之苦,就发放了储粮,赈济灾民。现在我请求假传圣旨的罪责。”皇上认为汲黯贤良,免他无罪。由于屡次向皇上直言,被外放当了东海郡太守。汲黯治理东海郡,把事情都交托给得力的郡丞去办,并不苛求小节。很快,东海郡便清明太平。皇上得知后,召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汲黯与人相处很傲慢,但是他很注重志气节操。 胆巴碑《胆巴碑》又称《帝师胆巴碑》,为中国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碑书墨迹。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碑稿为纸本,楷书,纵33.6厘米,横400厘米,内容为记述帝师胆巴生平事迹,是赵孟頫奉元仁宗命书写的碑文,《南阳法书表》《式古堂书画汇考》《壬寅销夏录》、《三虞堂书画目》等书均有著录。此卷书于延三年(1316),书法点画顾盼有致,用笔遒美峻拔,为晚年碑书之笔。 康里巎巎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又号蓬恕叟,蒙古族人。《元史》本传称他:“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他的正书师法虞世南,行草书由怀素上追钟繇,王羲之,并吸取了米芾的奔放,在当时趋赵孟頫妩媚书风的情况下,能创自己的艺术道路。明代解缙说:“子山书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康里巎巎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杰出书法家特立于书坛,留下的墨迹不多,有行草书《唐元缜行宫诗》,转折圆劲。其《渔夫辞册》,《草书述笔法》确有唐晋风度。所写的李白《古风第十九首》诗,字体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笔法。草书尺牍:康里巎巎作草书。该信札极为精彩,虽草草不工,却笔笔合于法度。疏密欹正,随性所至。写到最后因语长而纸短,越写越密,甚至字里行间时有添加补写,但并不觉得充塞拥挤,相反因字与行间能揖迎避让而显得通灵透气,密而不闷。 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官太常博士,赵孟頫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二人书法当时并称“二妙”。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书林藻鉴》)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说:“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可见他敢于创新的精神。他的楷书有《李愿归盘谷序》,现藏上海博物馆,笔法古朴,结体谨严,气魄恢宏。行草有所写自作诗《大字诗赞》和《唐诗草书卷》,笔法纵肆,欹态横发。 唐诗草书卷鲜于枢作。草书。笔法纵肆,欹态横发。他自己说过,写草书要把笔离纸三寸,取其指实掌平虚腕法圆转,写出的字则飘逸飞纵,体态自能绝出,观其草书,确有悬腕回锋之妙。 元代绘画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在创作思想上继承北宋末年文同、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与宋代院体画的刻意求工、注重形似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时代风貌,也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人画的蓬勃发展。 元四家指元代的四位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他们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四家既有各自的鲜明个性特点,又都具有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他们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状物寄情,属于典型的文人画,对明、清绘画影响巨大。 黄公望黄公望(1269-1354),常熟人,年青时作过小官,因别人的事牵连入狱。出狱后改名"一峰",并当了道士,开始画画。50岁后隐居杭州,专心于山水画创作。黄公望得到舅舅赵孟的传授,融合宋代各大家之所长,到了晚年,又"卧青心,望白云",深入到大自然中观察体悟,形成自己"气清质实,骨苍神腴"的艺术风格。他的代表性作品《富春山居图》,花了七年时间完成,高33厘米,横长396.6厘米。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萃收聚于笔下。画家中锋、侧锋兼施,尖笔、秃笔并用,长短干笔皴擦,湿笔披麻,浑成一体。 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的书画,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在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先生的决定下,《富春山居图》2011年6月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 倪瓒无锡人,家境富足。朱元璋起义后,他弃家出走。"扁舟蓑笠,往来湖泖之间"达二十年之久。他的画主要表现太湖一带风光,取平远法构图,简略旷远。他善用侧锋淡墨,干笔皴擦,作品笔墨精粹,意境幽远。代表作品有《渔庄秋霁图》、《紫芝山房图》、《江岸望山图》。倪瓒主张绘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多为文人画家所称道。 紫芝山房图水墨画河岸、疏树、竹林和小亭,对岸山峦起伏,构图简洁,具清逸萧疏之趣。此幅墨色淡雅,侧笔写山石轮廓,苍劲沉着,画竹之笔尤为遒劲有力,是云林精品。此幅虽无年款,但根据画风特色,推测为倪氏七十岁左右之作。 渔庄秋霁图山水画以临古入手,但并非专摹一家,“纵览右丞、思训、荆董、胜国诸贤上下千余年名迹数十百种,然后知画理之精微,画学之博大如此。”“以无人笔墨,运宋人邱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他又不完全为古人成法所束缚,而比较注重写生。王翚作画能融会贯通诸家众法,创造出秀润多姿的面貌和风格。评者认为王翚山水“笔墨逼真、形神俱似,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格调明快生动、章法多变,皴染得法,富有写生意趣。同时也指出他用笔刻露,用墨少变化,构图过于壅塞等不足。 吴镇浙江嘉兴人,博学多识,性情孤傲,隐居乡里,在杭州以卖卜为生。他的画师承巨然,善用湿墨,充分发挥水墨画的特性。他的画风沉郁苍莽。传世作品有《嘉禾八景图》、《水村图》等。 嘉禾八景图纸本墨笔,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65岁时作。嘉禾八景图是吴镇一幅非常有名的作品,它既是中国画横幅的范作,又是真实地点的写照,画了从嘉兴到魏塘的八个风景点:空翠风烟、龙潭暮云、鸳湖春晓、春波烟雨、月波秋霁、三闸奔湍、胥山松涛、武水幽澜,其中一些景点至今尚存。此幅原为美国私人收藏,后捐献台北故宫博物院。 水村图这是一幅纯粹的水墨画,描写了江南山村水乡的平远小景。沙丘低峦,疏树荒村,渔舟出没,远山近物均在烟雨之中。此卷为赵孟頫得意之笔,以其萧散荒率,脱尽董、巨窠臼,赵孟頫此画的技巧和风格,已超越了五代时期山水画大师董源、巨然的传统规范。代表着元代初期山水画的新面貌。画中的线条已改变了过去常用的均匀流畅的线条,变化的如同书法一般的丰富。毛笔与纸面接触的痕迹是如此疏松而轻盈,恰如中国文人淡雅的心绪,如歌如梦。 王蒙湖州人,生活于元末明初,明初曾任泰安知州,后被牵连入狱而死。他从小向外祖父赵孟学画,长大后与黄公望、倪瓒多有交往。他作画喜用焦墨渴笔,点细碎苔点,画面繁密充实。他善画江南林木丰茂的景色,湿润华滋,意境幽远。代表作品有《青卞隐居图》、《夏日山居图》、《春山读书图》等。 青卞隐居图作品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这幅画先以淡墨勾皴,而后施浓墨,先用湿笔而后用焦墨,层次分明。全图不多渲染,其深远之处,有条不紊,充分呈现出空间的深度。此图画作者家乡浙江的卞山。即赵孟頫诗云:“何当便理南归棹,呼洒登楼看卞山”之卞山。此山一名弁山,高出云霄,山石莹然如玉,下有玲珑山,石皆嵌空。上有三岩,即碧岩、秀岩、云岩。董其昌曾泊舟山下,叹曰王蒙“能为此山传神写照”。此图绘千岩万壑,峰峦曲折,山势峥嵘,气势雄伟秀拔,意境深邃,构图繁复。各种笔法和墨法互用,繁而不乱,又能展现出广阔空间,做到密而不塞,成功地表现了南方溪山林茂景深,滋润华秀的景色,是王蒙风格成熟的精心佳作,被董其昌称之为“天下第一”。 夏日山居图此图画长松峻岭,气势巍峨,山巅多矾头,林木苍翠,山脚林阴间,房舍半露,室内二人交谈。山石披麻、解索皴法并用,以淡墨洪梁山头阴凹处,最后以浓墨点苔,使画面具有一种枯毛却有滋润,深厚而又明秀的意趣。黄鹤山人王叔明为同玄高士画于青村陶氏之嘉树轩]。按戊申为明洪武元年,即公元一三六八年。画幅中另有清高宗弘历诗题。诗塘有明林瀚题记。画中钤[乾隆御览之宝]等印。曾经清安岐和清内府收藏。《大观录》、《石渠宝笈重编》著录。 春山读书图《春山读书图》是王蒙在晚期探索一种平面化的山水样式的产物。这幅作品完全是用短促、干涩且多为解索皴的笔触完成的,绝无王蒙以往惯用的渲染和丰富的皴擦。然而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双桧平远图在巨大的画幅上画两株老桧并立于平坡上,顶天立地,占据整个画幅。造型盘曲遒劲,气势雄秀挺拔,使远处山峦、林木、村居蹊径,尽在其俯视之下。画中描绘秀丽的低峦平冈,丰茂的杂木丛林,满布湖泊溪涧略起丘陵的平原,一派旖旎的江南风光。统观全图,笔墨圆润,多渲染,少皴擦,凹凸分明,层次细腻,可见吴镇湿笔重墨,大气磅礴的画风。 葛稚川移居图此图画葛洪携子侄徙家于罗浮山炼丹的故事。画卷取全景式构图,强调众多山形所造成的一种整体气势和气氛。用墨、青、赭等色反复渲染,墨彩相彰,画断崖用斧劈、刮铁、折带诸皴法,与他常用的披麻皴与解索皴迥异。画中人物的描法简洁中见精工,造型头大身小,古拙可爱。全画中左下方溪水最亮,烘托了葛稚川的形象。画面山岩重重,树木茂密,加上回环的流泉,曲折的山径,造成一个幽深宁静、远离尘世的境地,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隐居的希求。 谢谢大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