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源自“敢问”“能问”“善问”

创新源自“敢问”“能问”“善问”

ID:20769465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5

创新源自“敢问”“能问”“善问”_第1页
创新源自“敢问”“能问”“善问”_第2页
创新源自“敢问”“能问”“善问”_第3页
创新源自“敢问”“能问”“善问”_第4页
创新源自“敢问”“能问”“善问”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新源自“敢问”“能问”“善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创新源自“敢问”“能问”“善问”湖北省当阳市实验中学创新源自“敢问”“能问”“善问”湖北省当阳市实验中学孙云  如今,创新已成为教育的灵魂,课堂教学毫无疑问成为创新的媒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求新?笔者认为“问”乃创新之源泉。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识的丰富,才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作出不凡的业绩。孔子是最早主张学习要敢问、善问之士,正是“不耻下问”使其名垂千古!  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次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精神被片

2、面理解而未得到真正贯彻。试想: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能算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吗?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吗?  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因而,课堂教学中应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为以学生发问为主,实现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即应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一支贪生怕死的军队中服役,最勇敢的人也往往会失却勇气。在竞相提问的教学氛围中,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思考的人会大大增加。那么,这种氛围应如何营造呢?  1.晓之以理,打动心弦,让“我要问”的观念深入人心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敢于提问亦是如此。因而,要先让学生

3、明了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另外,有问也必有思,有思也定有所得。正是“黑夜能否变成白天”一问的提出、思考与探索,才会有灯光的灿烂、夜晚的明亮,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是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问题的提出与实践,才会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和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前行的。作为个体之人,只有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体现生命的价值。  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热情。  2.积极评价,树立信心,让“我能问”的思想不断强化  在传统教学观念看来,课堂上学生

4、是不能随便提问的。对学生的发问,教师“二怕”,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出问题。经过若干年的积淀,学生变得不但不敢问,而且也不会问了,这就需要重新树立起学生“我能问”的信心。  引入竞争体制,进行合理评价是树立信心的钥匙。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受到激发和强化。例如,在指导学习“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时,我要求学生以“宪法”二字进行提问比赛,然后进行评比,气氛相当热烈。  3.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让“我善问”的优越感逐步体现  转换角色,就

5、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甚老师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如在学习“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和护法”的内容时,有学生提出“提高道德水平就一定能更好地遵守法律吗?”,这一问题扩宽了教材内容,在课本中也没有明确答案,要通过分析、比较、思考之后才能准确回答。我在肯定此问很有水平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讨论几分钟,然后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课后,这一学生还为能提出这问题而自豪。  学生仅有敢问的胆略是不够的。作为老师,还要使学生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

6、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法、联想提问法、比较提问法等尝试提问,不断强化,可以使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提高。  1.分解法  分解法是把复合词组的概念分解为词,把定义分解为不同层次,把原理分解为不同方面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例如,把“违法犯罪”分解为“违法──犯罪”,便可提出“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等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是必要的,它为进一步提出问题打下了基础;而且能照应教材编排上的逻辑体系,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2.联想提问法  联想是拓展思维的好办法,也是科学家们常走的创新之路。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展

7、开联想活动,享受充分的思想自由,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去发现“问题”。如“保护人类共有家园”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在教学中,我们设定联想切入点,指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空气污染、水污染,森林资源被破坏,如果不加以扼制,结果会怎样呢?由此诱导,引发学生联想,提出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带有一些幼稚、片面,甚至异想天开,但却是他们发散性思维的结晶,并表达出对环境保护沉甸甸的责任感。  3.比较提问法  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