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价值取向的冲突和整合

医患价值取向的冲突和整合

ID:21212159

大小:5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0

上传者:U-991
医患价值取向的冲突和整合  _第1页
医患价值取向的冲突和整合  _第2页
医患价值取向的冲突和整合  _第3页
医患价值取向的冲突和整合  _第4页
医患价值取向的冲突和整合  _第5页
资源描述:

《医患价值取向的冲突和整合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医患价值取向的冲突和整合[摘要]医患价值取向决定医患双方的行为和态度。了解医患双方现有的价值取向,分析其蕴含的医患冲突,以人本理念整合医患价值取向,才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实现医患双方人生价值。  [关键词]价值取向;冲突;整合;以人为本    所谓价值取向,泛指人们对应为或不应为,以及对他人行为的善恶,所作的内心衡量和所持的态度。价值取向决定人们的行为和态度,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和态度。现今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就是深源于二者价值取向的不同。因此,本文试图从价值取向的视角,分析医患价值取向差异带来的冲突,在此基础上整合医患双方价值取向,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实现医患双方的价值。    (一)医患价值取向的现状  毋庸讳言,希波克拉提斯的誓言——“把我的一生献给人道主义服务,我凭着良心和尊严行使我的职业,我首先考虑的是我的病人的健康,我将尽我的一切能力维护医务职业的荣誉和崇高传统” ,一直是大多数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医务人员为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务人员的主体意识增强了,由于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及市场经济自发性的影响,部分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倾斜。他们打着市场经济的本性就是追逐利益的旗号,把追求物质利益定位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即功利价值取向、个人利益逐渐占据突出地位,世俗化倾向日渐明显。表现为:第一,医疗活动依个人利益而动。在为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部分医务人员不考虑患者的实际状况,而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患者进行不必要的种类繁多的检查,采用高额回扣的药品,把自己物欲的满足建立在患者的经济和身心健康受损的基础上。第二,医学研究、撰写论文、攻读学位是手段不是目的。目前,众多的医务人员积极申报科研课题、撰写科研论文、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这呈现出医务人员追求知识、献身科学的精神风貌。在这些医务人员中,大多数是以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医疗技术为目的的,但不可否认部分医务人员以此为手段,达到其个人经济利益的目的。申报科研课题,不以求取科学的真谛为目的而是借此获取科研经费,从中谋得个人经济利益;撰写科研论文,借此提升职称,以此获得更多的名利;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以此得到重用,使其获得政治、经济和科研的良好条件,更好地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因此,我国医务人员科研成果是不少,但真正有价值的却屈指可数。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患者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历史及多种社会原因的影响,一搬来说,在就医过程中,患者乐于顺从医务人员,满足于一般层次的治疗效果,而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医疗质量问题并不十分苛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日益提高,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患者的主体意识也增强了,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成为患者的价值取向,不仅有生存、安全的需要,更有获得尊严、平等和知情的需要。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患者不但关心治疗的质量以确保自己的生存权,而且关注能否受到充分的尊重及良好的生理心理的护理而获得人文关爱,特别是关注能否参与医疗过程并表达自己的意愿以获得知情同意权;不仅重视对医院、医生的选择,而且特别重视对医疗方案、治疗手段和使用药品的选择;不仅满足于痊愈出院,而且希望了解所患疾病的原因及对未来产生的影响。因此,目前患者投诉医务人员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支付高额的医疗成本后未获得良好的生存权和安全感,身心疾患未获得如已所愿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未得到医务人员的人文关爱;未得到相应的知情权。这正是患者人性化医疗服务价值取向的行为表现。    (二)医患价值取向的冲突,  医务人员的功利价值取向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其行医的意义在于物质需要的满足,从而造成医务人员主体能力的偏离;患者的人性化价值取向追求人的多样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其就医的意义是在获得人文关爱及主体意识认同的基础上享受身心健康,但过分的参与意识使其主体能力发生错位。因此,二者的价值取向具有冲突性。   1 医患需要的不对等,医务人员的功利价值取向,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注重个人的物质需要;患者的人性化价值取向,追求多样的需要,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既有生理安全的要求,又有情感的满足和知情同意权的尊重。这导致医患双方行为和态度的对立。持功利价值取向的医务人员,无论是做科研课题、撰写学术论文、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还是为患者治病,都将个人经济利益置于第一位,忽视科学精神和道德价值。为使自己早日获得高文凭、高职称,满足其名利需要,功利价值取向的医务人员就会在面临科研困境时,放弃求真意识,弄虚作假,伪造数据,危害医学科学的发展;在面对患者疾苦时,不是选择与患者实际情况相吻合的治疗方案,而是考虑如何能为自己谋取更多的物质利益,开大处方,用贵重药,做不必要的检查;甚至将利益置于责任之前,危害患者的健康,使患者花高价得效果不佳的治疗。以经济利益为重的价值取向,不仅不能给患者生存健康安全感,也不能给予患者情感的关爱,更不能尊重患者的主体性。受医务人员功利价值取向的影响,患者认为医务人员只有经济利益的需要而轻视医务人员的劳动、忽视医务人员的情感需求和人格尊严,在自己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便采取伤害医务人员的行动,给医务人员造成沉重的心理精神负担。医患价值取向的差异,使二者行为和态度截然不同,使医患矛盾尖锐化,形成了医患之间的敌对关系。  2 医患意义定位的差异。功利价值取向的医务人员,注重个人的经济利益,把行医的意义定位于物质需要的满足,以物质占有的多寡判断自身的价值。人性价值取向的患者,将其就医意义定位于身心健康的满足,以是否获得人文关爱和知情同意权评价自身的价值。这是符合人性的。人之性,莫不喜生而惧死,莫不喜吉而恶凶。患者就医目的就是获得健康,得到生命的关爱,得到情感的满足,得到知情同意权。医患双方意义定位的差异,造成医患之间的冲突。功利价值取向,使医务人员过分追求物质意义,轻视精神价值,在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必然忽视患者的利益。当觉得自己所从事的医疗活动并不能带来相应社会地位和经济报偿时,他在医疗实践中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形或者扭曲,不能对医术精益求精,不能对病人尽心尽责;当在卫生事业经费不足、医务人员待遇低的情况下,就会把经济价值置于健康价值之上、经济效益放在社会效益之上。人陆价值取向,使患者追求人文关爱和知情同意权基础之上的身心健康,当患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将医务人员视为敌对者,看不到由于中国的医疗投入低,从事着高智力、高体力、高风险劳动的医护人员承担的社会责任同其得到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不完全对称的状况,不尊重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人格尊严,不保护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对医护人员小题大做、无理取闹、出言不逊、大打出手,丧失起码的道德规范。这造成医患关系在心理上的长期对立和冲突。   3 医患主体能力的偏离。医务人员的功利价值取向,必然使个人经济利益成为其医疗活动的中心,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能力见长,而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本领逐渐丧失,导致医务人员主体能力的偏离。医务人员本来接受过严格的医学专业训练,掌握着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但在利益驱动下,不惜违背医学科学原则,盲目地借助于医疗设备为病人做检查,违心采用所谓的新特药物,使其丧失对疾病的判断力,丧失了对医学之真的追求欲,丧失了人文关爱的能力,从而丧失了为患者服务的真本领。患者的人性价值取向,使其重视自身的主体能力,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程,选择治疗方案,了解治疗情况,都应得到医务人员的尊重。伹患者未能理性地看到:由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性,未接受过医学培训的患者,对医学知识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这样使得患者盲目夸大自身的主体能力,过度参与治疗活动,主动监督诊治过程,自己选择治疗方案,非理性地苛求医护人员,牺牲科学的医疗规范,这样使患者丧失了与医务人员正常交往的能力,丧失了关爱医务人员的能力,丧失了适度参与医疗活动展示自己主体陆的能力,造成医患关系的冷漠和紧张,引发医患纠纷。    (三)医患价值取向的整合。医患价值取向的整合,就是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患价值取向相辅相成,医务人员在满足患者身心健康需要过程中提高业务水平实现自我价值,患者在尊重关爱医务人员的基础上获得优质服务和身心健康。人本理念是医患价值取向整合的基础。医务人员把人本的理念带给患者,尽量让患者得到全面关爱,享受健康的快乐;同时,广大患者人性地对待医务人员,理智地就诊,尊重医学的科学规律,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医患双方共同追求人本价值取向,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确保医患价值的实现。  1 以人为本,尊重医患双方的需要。“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因此,尊重医患双方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前提。人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而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和生产交往过程中、在人的社会性的劳动中得到满足的。因此人还有交往需要和劳动的需要。作为现实之人。医患双方都有物质需要和精神的需要。医务人员需要经济利益维护自身的生存权,需要从事研究活动提升自我的认知能力,需要获得社会特别是患者的尊重以体现个人价值,需要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实现其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医学价值;而患者希望以低额的医疗消费享受高质量的生命健康,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人文关爱以满足情感的需要,希望参与医疗活动以获得知情同意权。医患双方的诸多需要,必须在医患交往中、在医务人员积极治疗和患者的理智参与中得到满足,因此,以人为本,尊重医患双方的需要,就是承认医患双方都有多样的需要,就是充分认识到医患双方的多样需要在双方的依存中才能得到满足。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就应尽可能满足患者的生存安全的需要、尊严平等知情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满足自我经济利益需要,实现自我的精神价值,体验为人的快乐;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应充分理解医务人员的经济需求,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给予医务人员应有的人文关爱,以此获得人性价值。医患双方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才能使以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   2 以人为本,追寻医患双方的生存意义。人既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又生活在一个意义世界中。意义世界是人所特有的生活世界,人是追寻意义的存在者。在这个意义世界中,人对其自身生存意义的追寻更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切意义之意义。人要活得有意义,有的人就是因为感到活得无意义而不再活下去。由此说明,意义世界对于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人之为人,其生存意义,不仅仅在于物质需要的满足,更是精神需要的满足,这样才能达成人的生活目的与理想,使人趋于完美。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不但是在医疗实践中获得物质需要,更是要从中得到精神需要的满足,在给予患者享受身心健康中体验真正人的快乐。确实,在目前人类仍处于依赖物的阶段,追求物的占有和享受的时期,医务人员借助于医疗实践活动追求经济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但应认识到:人固然需要物质利益,但人有精神信仰,才能使人远离动物,成为真正之人。患者的人性化价值取向,既能追寻自身身心的健康、情感的满足及其参与医疗活动的尊重,又能理解医务人员的需要,尊重关爱医务人员,承认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不断完善人格,获得其生存的意义。医患双方通过对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生存现实的反思和审视,以及对自身未来的展望,获得对人的存在的理解和对生活意义的感悟,引导个人的精神追求,实现“心灵导向”境界的提升,和谐医患关系。   3 以人为本,充分展示医患双方的主体能力。现代社会倡导能力本位,能力是人立足社会的最大资本。医患交往为提高双方主体能力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医患双方现实的主体性,不是孤立的个体的主体性。个体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人是通过对于社会的奉献去显示自己人生的意义的,是通过实现自己的工具性价值而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价值的。为社会奉献,为人类造福,不仅不是同自我的完善互不相容的,而且恰恰是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马克思说过,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自觉地为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解放作奉献,不仅不是自我的丧失,而且恰恰是自我的完善,是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解除痛苦的过程中,医学知识得到运用和拓宽,医技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创造力得到不断增强,医患交往的技巧得到不断提高,主体能力增强了。患者在理智参与医疗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医务人员劳动,学会了关爱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提高了自我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更理性的与医务人员相处。在人本理念的关怀下,医患双方互相尊重各自的主体性,追寻人生的精神意义,在和谐相处中实现各自的理想价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