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型城镇化建设

谈谈新型城镇化建设

ID:21307933

大小:5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1

上传者:U-991
谈谈新型城镇化建设_第1页
谈谈新型城镇化建设_第2页
谈谈新型城镇化建设_第3页
谈谈新型城镇化建设_第4页
谈谈新型城镇化建设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谈新型城镇化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谈谈新型城镇化建设1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城镇化“Urbanization”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增多,二是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旧型城镇化而言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新型城镇化“new-typeurbanization”,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这不仅因为美国城镇化率达到90%、韩国达到80%等现实差距,更因为城镇化背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任。努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为我国赢得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挥的巨大空间。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重型“发动机”。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 列为当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这些信号都表明——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制定实施《规划》,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当前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标志着我国开始由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城市空间虽然不断扩大,城镇化率持续提升,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口并没有真正进入城市之中。中国有2.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2013年1月15日,李克强同志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时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2014年刚出台的《规划》中也提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的问题。   另外,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还存在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等问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导致“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称,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60%的时候,标志着城市进入成长关键期,“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此时,继续推进城镇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即便是硬件而言,我们更需要对城市交通、环境、社会等方面统筹安排,还得考量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近些年来,一些特大城市规模无序扩张,人口压力过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超过极限,环境污染、居住拥挤、交通堵塞、房价高企等“大城市病”凸显。  习近平同志讲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始终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而我们一些地方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等一系列比较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型城镇化之“新”,就是要区别于“造城运动”,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城镇化”1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城镇化“Urbanization”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增多,二是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旧型城镇化而言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新型城镇化“new-typeurbanization” ,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这不仅因为美国城镇化率达到90%、韩国达到80%等现实差距,更因为城镇化背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任。努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为我国赢得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挥的巨大空间。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重型“发动机”。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当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这些信号都表明——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制定实施《规划》,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当前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标志着我国开始由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城市空间虽然不断扩大,城镇化率持续提升,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口并没有真正进入城市之中。中国有2.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2013年1月15日,李克强同志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时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2014年刚出台的《规划》中也提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的问题。  另外,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还存在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等问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导致“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称,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60%的时候,标志着城市进入成长关键期,“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此时,继续推进城镇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即便是硬件而言,我们更需要对城市交通、环境、社会等方面统筹安排,还得考量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近些年来,一些特大城市规模无序扩张,人口压力过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超过极限,环境污染、居住拥挤、交通堵塞、房价高企等“大城市病”凸显。  习近平同志讲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始终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而我们一些地方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等一系列比较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型城镇化之“新”,就是要区别于“造城运动”,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城镇化”然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一个过程,但这种“转化”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即“提高城镇化质量,使之健康发展”。真正的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  3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概括来看,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做好顶层设计。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提出要让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中国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城镇化的进程,不走发达国家城镇化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路。要建立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低碳城市,首先城市体系的建立规划,合理的空间格局和数量结构对低碳宜居至关重要。真正的低碳城市应该是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  3.2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注重不同城市的个性发展。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方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方的人文和风俗”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政府应当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有机结合,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城”与“乡”、市民与农民、工业与农业、财政和土地等各方面的关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为城乡新一轮建设发展明确方向、设定路径。  3.3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此,我们应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  3.4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实行城乡一体化。中国的城镇化要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形成坚强后盾,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与国际社会比较,中国城镇化的道路仍然漫长而艰难。到2000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尽管上升为36.09%,但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比低收入国家略高一点。  总之,为使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努力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不同于传统发展老路的城镇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呼应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来。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设将需要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及电力、燃气、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创造大量投资需求和就业机会。当然,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责任编辑:汤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