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ID:21425416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2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_第1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_第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_第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_第4页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个性: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在学前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学前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逐步发展起来的。)(个性朝着与他人区别的独特性发展,而社会性则朝着与社会群体相适应的共性方向发展。)社会性:每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里和行为特征。社会化: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是指以发展幼儿社会性、促进其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为主要目标,以增进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社会情感、培养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容包括:对自己的认识(即自我意识)、对别人的认知及对社会环境的认知。自我意

2、识:也称自我,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身心互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1性别角色的发展的特点,2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3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学前儿童对他人认知的发展特点:1对他人外形的认知2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3自我中心的态度学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指在原始情绪产生的基础上,在人际交往和社会行为反馈中,那些蕴涵社会教育意义的情绪产生的过程。依恋(亲子依恋):婴儿与母亲或其他照顾者之间强烈而深厚的情感联系。依恋:1依恋情感(相互爱恋的内心体验)2依恋行为(亲近、依

3、随和互动的外显行动)3依恋关系(极力保持、维护这种密切的交往关系)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1共情(作用:抑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2羞愧感3内疚感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1助人与分享行为2合作行为3安慰与保护行为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注意过程:学习者首先要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获取有关的信息。保持过程:在观察榜样的行为后,才模仿它们。动作再现过程:指把记忆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其反馈调节行为以作出正确的行为。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把习得和操作加以区分。社会认知理论(皮亚杰)前运算阶段(2-8岁):儿童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

4、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理论):1前习俗水平(0-9岁)2习俗水平(9-15岁)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重点】结合书看2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家庭结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幼儿园环境同伴交往主要表现:1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2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3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以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水平为依据以一定社会的的培养

5、目标为依据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为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方向性与基础性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科学性与动态性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学前社会教育目标分类结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环境与规范、社会文化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为依据学前儿童所处的现实社会及生活环境为依据学前儿童

6、发展水平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依据第四章以语言引导为主的方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强化评价法以情景教学为主的方法: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陶冶熏染法以直接直觉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行为练习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幼儿园的专门教育活动—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幼儿园的随机教育活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其他领域中的随机教育家园合作及社区教育—家园合作、社区教育第六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原则:目的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教育活动本身的评价—评价活动名称、目标、准备、过称、延伸、效果对教师“

7、教”的评价—指导行为的评价、教师素质评价对幼儿“学”的评价—幼儿参与程度的评价、幼儿活动效果情况的评价、幼儿整体社会性发展状况评价第七章焦虑:人在面临当前的或可能出现的某种威胁、危险时产生的紧张、不安、焦急、忧虑、痛苦的情绪体验。产生原因:家庭不良的教养方式幼儿教师焦虑情绪的影响家庭教育不一致导致幼儿规则混乱幼儿自身因素行为指导:重视家庭教育方式积极评价和悦纳幼儿保持家园教育一致性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攻击性行为: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或精神、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产生原因: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同伴关系、媒体影响)、社会认知因素。行为

8、指导: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培养移情能力给与榜样示范适时惩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