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网络技术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

ID:21554728

大小:83.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22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_第1页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_第2页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_第3页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_第4页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本文综合介绍了北京有线电视X络目前实施的系统组成,特别是光纤同轴电缆混合X络-HFC款待接入X的拓扑结构,及双向传输的实现方式。关键词:线电视X络同轴电缆混合X络HFC双向传输l 有线电视系统技术发展的阶段性  中国有线电视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广播电视领域一支新兴产业。中国有线电视技术从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系统技术水平发展很快。从VHF频段、全频道共用天线系统到750MHz、860MHz有线电视城域X系统,从同轴电缆传输到光缆、电缆、

2、MMDS等多种传输技术的混合应用,从只传输模拟信号到模拟、数字信号的混合传输,从单向广播X到双向交互X络。同时,先进的数据传输设备、数字传输系统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的成功运用,中国有线电视技术的发展日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今天已经确立了它在国家信息化结构框架“三X一平台”的基础X络地位。有线电视技术先进,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历程,总体上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小型共用天线系统、大型共用天线系统和有线电视系统。1.1小型共用天线系统阶段(1975—1985年)1、生长的自发性

3、2、经费的自筹性3、企业的主动性4、系统的分散性5、节目源的局限性1.2大型共用天线系统阶段(1985—1995年)1.3有线电视系统阶段(1996-现在)  有线电视系统的发展阶段。充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地采用光纤、电缆、MMDS微波等传输技术,在省、市、县各行政区域范围内建设有线电视X。目前.正朝着大容量、数字化、双向多功能等方向发展。  经过几年的X络实践,一个以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的A平台和一个以传输数据为主的B平台已经取得成功。既保证了千家万户收看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又为数据通信和各种信息的传输提供高速率、大容量

4、、低资费、安全可靠的传输手段。  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己开通采用数字技术的光缆干线,实现了全省、全市范围内的联X。同时,全国骨干X采用先进的数字传输技术,为开展数字、数据传输业务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平台。我国有线电视进人了实现数字化、交互式高速多媒体信息X的实验阶段。2 有线电视系统性能指标及相关标准2.1基本概念1、有线电视Cabletelevition(CATV):用射频电缆、光缆、多路微波或其组合来传输、分配和交换声音、图像及数据信号的电视系统。2、付费电视Pay-TV:采用加、解扰技术,用户需额外付费方可收看的电视节目。3、双向有线

5、电视T:在有线电视广播系统中,用于各类前端之间或前端与各分配点或各光节点之间传输信号的链路。7、光链路opticallink:利用光纤通信技术传输声音、图像和数据信号的链路。一般由光发送机(电/光转换器)、光纤、光接收机(光/电转换器)及其它必需的光器件(如光放大器、光连接器、光分路器和光衰减器等)组成。8、光纤同轴电缆混合X(HFqhybridfibercoaxial以光纤为干线、同轴电缆为分配X的接入X。9、光节点fibernode:为HFCX络中完成光、电或电、光转换的节点,以光纤与前端(分前端)相连,以同轴电缆与分配X络相连。1

6、0、下行传输通道dotransmitransmissionpath:HFCX络的一部分,其信号在上行方向从连接到X络的用户到前端或任何其它中心节点的X络部分。12、系统输出口Systemoutlet:连通用户线和接收机引入线的接口装置。13、双向用户端口t表示。11、回波值:在规定测试条件下,测得的系统中由于反射而产生的滞后于原信号并与原信号内容相同的干扰信号的值。12、上行汇集噪声:源自于用户端、电缆和无源传输设备引入的干扰,以及光纤和有源设备自身产生的噪声在前端或分前端汇集形成的噪声。13、上行最大过载电平:保证链路中上行光发射机和

7、放大器不造成严重过载失真条件下,在用户端可以注入的最大上行电平值。14、上行通道群延时:在规定频段内不同频率信号从用户端到前端接收端产生的传输时间差。15、上行通道传输延时:信号从最远路由用户端至双向通信设备上行射频接收端传输的总延时。16、窄带数据频段:适应于传输窄带低速数据的信道频段17、宽带数据频段:适应于传输宽带高速数据的信道频段18、通道串扰抑制比:在双向系统运营时,上行信号(满负载时)对下行电视信号产生干扰导致传输技术指标劣化。下行图象载频电平与因此产生的寄生产物电平的比值。19、上行通道的载波/汇集噪声比(C/N):用于在

8、规定上行测量信号源电平值为标称值条件下,对上行物理通道作广义性的传输质量判别。C/N=上行信号电平(双向通信设备上行射频接收端口)一上行汇集噪声电平(双向通信设备上行射频接收端口)20、用户端口保护隔离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