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秦以后的儒学()

第四章秦以后的儒学()

ID:21557863

大小:1.45 MB

页数:56页

时间:2018-10-17

第四章秦以后的儒学()_第1页
第四章秦以后的儒学()_第2页
第四章秦以后的儒学()_第3页
第四章秦以后的儒学()_第4页
第四章秦以后的儒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四章秦以后的儒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秦以后的儒学思考:1.儒家的社会理想、现实目标、终极关怀及思维方式与方法是什么?2.宋明理学的特点、主要流派和基本思想怎样?第四章秦以后的儒学第一节《礼记》及《孝经》的哲学思想《礼记》为儒家五经之一,是战国末到秦汉年间儒者用来解说《仪礼》的文选。内容主要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记述孔子关于做人的原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政治和伦理思想。《礼记》有戴德的《大戴礼记》和其侄子戴圣的《小戴礼记》两种传本。《孝经》是汉初儒家七经之一。《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谓:“《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

2、)一、《礼记》的哲学思想(一)《礼运》的社会理想与现实目标《礼运》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或秦汉之际儒者托名孔子答问而写的著作。其宗旨是阐明礼义的根本和礼制的运行。东汉郑玄注:“名曰《礼运》者,以其记五帝三王(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武王)相变易阴阳转旋之道。”1.《礼运》的社会理想:“大同世界”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2.《礼运》的现实目标:“小康”社会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

4、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河南大学校门校训(三)《中庸》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之手。自唐代韩愈等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与《论语》

5、、《孟子》、《大学》并列,使其成为《四书》之一,并为之作章句集注,才开始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1.《中庸》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也。中山大学校门校训2.《中庸》的思维方法:尚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6、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二、《孝经》的孝道思想《孝经》是汉初儒家七经之一。《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谓:“《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共十八章。成书流布概在秦汉间。《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曰: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于

7、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言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孝经·圣治章第九》曰:子曰:“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

8、‘淑人君子,其仪不忒。’”第二节宋明理学一、宋明理学的产生、特点、问题与流派(一)宋明理学的产生:儒佛道的融合汉武帝“罢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