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教与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与学

ID:21755280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4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与学_第1页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与学_第2页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与学_第3页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与学_第4页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与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与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程改革下的教与学:当今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很多教育工对新课程改革认识不足,甚至是肤浅,没有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层进行挖掘理解,与教育研究、教育开发专家期望甚远。本文就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实质、方式、理念作深层次的探讨和说明。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评价机制;交流;互动;过程;结论  :G649.21:B:1672-1578(2011)03-0027-02    如今,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教材,新课程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又对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要求,但我认为,教学改革若有实质性、全方面的推进,一方面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有关,必须建立一套客观

2、地、公正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乃至于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逐渐完善。这样,才能逐步淘汰那些落后的,甚至是贻误学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学生的成长。而不是总以分数来定论教师的教学效果,来评判学生的优劣。  首先,我们要明白教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其主要任务是什么?某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的是高考成绩,中考成绩,非毕业班的统考成绩,过分的强调奖与罚。其实是变向地激发某些学校领导,教师的功利性,为一个阶段的成绩不惜拔苗助长,摆花盆式的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下个阶段学习的严重地伤害和打击,让他们逐渐在温水中失去活力,还谈什么创造性思维呢?其实,很多教师都想实

3、实在在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愿意和学生交流,合作。但有时由于和周围环境发生冲突,而不得不又回到老路子上来,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诚然,学生成绩是提高了,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可能永远的地凝结了。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质和机制,来激发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具有导向和龙头的作用的。这些年,教师期盼、呼吁与素质教育匹配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渴望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公正的评价和社会的认可。当然,教学管理制度,不可能短时间有质的飞跃,发生根本性转变。它本身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作为教师,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素质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4、转变观念是改革的首要任务。当前中小学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的。有些学校,有些教师过分地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忽略教学观念根本上的转变。给人看来实际上就是空架子,没有力度上的质感。所以教育改革既要重视观念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而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是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会牵引出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将来在社会中的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将来能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所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因此被看成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更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呢?或者说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摆正和处理好这个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在传统的教学论体系中,课程被理解成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课程是专家和教育部门关注的事,教师无权过问,你怎么编,我怎么教,教师的任务就是单纯地讲授知识,课程和教学成为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语录,圣经。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而教学不断

6、变得死板,教条,机械,沉闷。这种教学改革最多只能是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而不可能有实质性进展和突破。  课程应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学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课程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的意义和内涵,外延有其自身的解释。我们教师以及学生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课程不单纯是课本,不是静态的,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流,是具有生态的特点。这才触及到课程改

7、革的核心,教师与学生不断寻找,发掘知识的主体性,这种解放将是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呢?如果没有互动,没有彼此心灵相应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假教学。所以把教学过程定为一种交往,是对教学过程正本溯源。孔子三千弟子,集所有与学生的谈话,讨论而集成《论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生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白结论和过程的关系。你给他一条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