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训诂学走向诠释学—中国哲学经典诠释方法的

从训诂学走向诠释学—中国哲学经典诠释方法的

ID:21785492

大小:5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4

从训诂学走向诠释学—中国哲学经典诠释方法的_第1页
从训诂学走向诠释学—中国哲学经典诠释方法的_第2页
从训诂学走向诠释学—中国哲学经典诠释方法的_第3页
从训诂学走向诠释学—中国哲学经典诠释方法的_第4页
从训诂学走向诠释学—中国哲学经典诠释方法的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训诂学走向诠释学—中国哲学经典诠释方法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训诂学走向诠释学—中国哲学经典诠释方法的一训诂,按照孔颖达的解释: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时有古今,地有偏远,物性不齐,人难尽识,故需要解释、疏通、描述和言诠,这便是训诂。清人陈澧谓: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为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虽偏重于解决古今异言的问题,以语言的时间向度为标的,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古语的今读今译,而必然涉及语言文字的各个方面,这才能真正地达到“通”的目的。所以黄侃以“

2、顺”释训诂,强调其引申之义,认为训诂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一个事实或者展现其本有的意蕴,而是要穷尽枝叶,建构起解释的系统性,并且要探讨语词的发展变化,将历时语言事实和共时语言事实结合起来做综合的研究。训诂因语言的时空差异而起,时间使语言具有了古今之别,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而命名称谓不一样,语言的地理间隔也同样造成了表达上的差异,这就需要通顺之。有了文字之后,口耳相传的语言方式部分地被书写形式所取代,文字的意会性和书写的隐喻特征使得表达的语义空间极度地扩张,解释的必要性以及复杂性都大大地增加了。文本诠释奠定了训诂学的结构性基础,各种体

3、式和义例随着文献的积累和释义的繁衍而不断地增多,时间越久,越形复杂。先秦时代,儒家以整理、编纂远古文明之遗典为志业,其他各家也大体传承有自,转述多而阐释少。所以,训诂体式较为简单仅有传、记、说、解等数种,多是比附经文,略申义旨而已,还没有形成诠释的系统性和严格的体例。到了西汉以后,随着五经圣典地位的确立和经学的繁盛,特别是口耳相传的经文著之于竹帛,有了较为固定的文本形式,体例的结构性展开和诠言的反复性推论才成为可能。训诂的体式变得越来越复杂,产生了《尔雅》、《说文解字》等专门总结训诂经验和归纳义例的著作,成为后世训诂之学的典范

4、。自此,训诂学逐渐发达并日益成熟,成了历代学者治学必先掌握的工具和传习经义的津梁。训诂学以经书为中心,以解释和通顺词义文句为主要目的。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与归纳,特别是文字之流衍、叙述之体式、语义之系统的勘寻,来总结过去文本的一般表达方式和带有普遍性的特征,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拉近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训诂包括了词语的解释,对文句的分析,疏通上下文和阐明语法,分析篇章结构,说明修辞手段和表达方式,串讲大意等等。章太炎曾将训诂的范式分为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类。通论,既包括总释群经语义的著作,如《尔雅》、《广雅》等,也包括

5、音义兼注或合解音形义的著作,如《经典释文》、《说文解字〉等。通论之著多为独立的训诂专书,其本身往往又构成了不断被解释的母本,繁衍出众多的训诂法式和义例。驸经,即名目繁多的注疏之作,从汉人的传记到六朝的义疏,体例渐次完备,历朝历代蔚成大宗,以至有汗牛充栋之叹。驸经之作一般不具有独立的文本形式,而往往与本经联体或者合体文句穿插在原典经文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镶嵌格式。在训诂学史上,驸经所积累的训诂材料显然是最为丰厚的,因为注解经典是历代儒生所操持的主业,也是他们进行训诂实践活动的主要场域。序录,与通论的形式较为接近,往往也是通释性

6、的。而略例,则可以视为是驸经注疏的专类式分析或者陈列,多为解疑辩难之作,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性和训诂经验的累积性。如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等,堪为典范。训诂学的附庸身份在经学解体以后面临了很大的危机,怎样才能在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当中谋得合法性,是清末民初关切“国学”前途的中国学人所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一如经学被分割配置到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中那样,训诂学大部分被语言学所收编。在一定程度上,训诂学摇身一变成了现代的汉语言学,或者说,训诂学构成了今天汉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现代转换的历程颇为复杂,头绪纷扰而

7、不易理清,但透过晚清学者的心态还是能够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这其中,对清代学术的总结与评价可以说最为有趣。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谓,“有清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鹤,饶有科学的精神”②后又在总结性的《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和发挥。对清代学术,尤其是乾嘉考据学的褒扬,渐渐成为民国时期学术界主流的声音,而其中最为重要的理据,就是训诂考据之学具有科学实证的精神,符合现代学术发展之大势和学术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总的来说,作为古典学术的训诂学之起死回生要来得容易些,不像经学那样命途多钟,至今

8、尚未彻底翻身。二和训诂学较为相近的《圣经》释义学在西方同样有着漫长的历史,至少从犹太教的圣典诠释活动开始,释义就成为人与神通过《圣经》为中介而展开的不间断聆听和系列的对话方式。早期的犹太教之释经活动,主要包括文字的诠释、经学的诠释、神秘的诠释和寓言的诠释等四种方法③,表现出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