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ID:21915054

大小:5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5

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_第1页
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_第2页
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_第3页
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_第4页
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应用巴曲酶和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FIB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变化(P<0.05);两组均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巴曲酶;低分子肝素;急性脑梗死;纤维蛋白原  []R743[]A[]1674-4721(2012)11(b)-0069-03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为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近年来,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的

3、治疗大多采用纤溶和抗凝方法[1]。本研究旨在观察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而更有效地治疗急性脑梗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2年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1~76岁,平均(62.5±10.6)岁,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在48h以内,有明确的肢体瘫痪(肌力0~Ⅳ级),无明显意识障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1.5g/L。均符合1995年

4、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MRI检查核实具体病灶。排除年龄超过80岁,既往有脑梗死史,出血性脑血管病,凝血机制障碍有出血倾向、妊娠、过敏体质、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心房纤颤、2周内应用过纤溶药物,近期曾做过大手术或有严重外伤,血压>180/100mmHg(1mmHg=0.133kPa),且经治疗持续不降、可疑为短暂性脑缺血发,可能或证实为大面积梗死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1~75岁,平均(60.2±9.5)岁;对照

5、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6~76岁,平均(60.5±9.2)岁。两组病例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及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0.3g/d,3d后改0.1g/d,丹参20mL加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点滴,1次/d,共14d;观察组巴曲酶10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缓慢静脉滴注,于第3、5天分别静脉滴注5U,同时用低分子肝素钠2500U,2次/d腹部皮下注射,连续7d。用药期间,如出现出血、血压下降等症状,则减慢给药

6、速度或停药。  1.3观察指标  用药前及用药后1周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颅内出血及皮肤、黏膜、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出血情况,用药前及用药后均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  1.4疗效判定  治疗2周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进行疗效评定,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为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无变化。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

7、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FIB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FIB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变化(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8、  观察组有1例出现皮肤黏膜出血,未特殊处理自愈,2周后查头颅CT无出血;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指血栓形成或栓子阻塞脑动[]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