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路径论文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路径论文

ID:22147767

大小:5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7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路径论文_第1页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路径论文_第2页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路径论文_第3页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路径论文_第4页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路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路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路径论文中国自西周以来,孝不仅逐渐演化成为普遍适用于家庭、社会、政治各种尊卑等级关系的卑幼规范,被称为美德之通称,而且成为重要的哲学观念、政治理念和道德规范,被视为天经地义、至德要道、众之本教、百行之首。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政治社会化在政治人的塑造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家国同构理念,首先从家庭入手进行构建,而后扩展到国家的政治秩序中,并将孝与忠统一起来。在整个封建社会,孝文化的倡导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极具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一、国家层面对孝文化的确立与倡导  国家层面对孝文化的大力倡导主

2、要体现在设立《孝经》为全国性教材,以孝为标准选贤任能,援孝入律为孝道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路径论文中国自西周以来,孝不仅逐渐演化成为普遍适用于家庭、社会、政治各种尊卑等级关系的卑幼规范,被称为美德之通称,而且成为重要的哲学观念、政治理念和道德规范,被视为天经地义、至德要道、众之本教、百行之首。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政治社会化在政治人的塑造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家国同构理念,首先从家庭入手进行构建,而后扩展到国家的政治秩序中,并将孝与忠统一起来。在整个封建社会,孝文化的倡导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极具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

3、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一、国家层面对孝文化的确立与倡导  国家层面对孝文化的大力倡导主要体现在设立《孝经》为全国性教材,以孝为标准选贤任能,援孝入律为孝道提供制度保障。  将《孝经》作为全国性教材。《孝经》蕴含非常丰富的传统孝道内容,被视为百行之宗、五教之要,也是第一部被定为官学教材的经典著作。对《孝经》的推崇始于西汉。汉文帝时开始设置《孝经》博士,武帝时规定《孝经》是对太子、诸王进行教育的主要教科书,平帝时《孝经》被正式定为官方教科书。《汉书艺文志》已将《孝经》列入六艺类,作为当时基础教育的内容。魏晋六朝,天下纷扰,虽政权更迭频

4、繁,但晋武帝、齐武帝、梁武帝等人,皆亲讲《孝经》,力倡孝悌,形成盛极一时的皇家《孝经》学现象。南朝梁武帝更是亲撰《孝经义疏》。北魏孝文帝还命下属将《孝经》译成鲜卑族语言,国人皆习之。隋唐时期,广开学校,推行科举,崇奖孝悌,科举考试将《孝经》列入考试的兼经。唐玄宗还御注《孝经》,令天下家藏一本。宋承前制,《孝经》受到宋代政府的高度重视。宋太祖曾有明诏:人伦以孝慈为先,家道以敦睦为美,认为若有资于教化,莫《孝经》若也,并召辅臣于崇政殿西庑观讲《孝经》(《宋史(卷三六六)》)。《宋会要辑稿》载宋高宗亲写《孝经》,颁之诸郡诏令诸州刻石,赐

5、现任官并系学籍诸生。明清历代皇帝都继承了宋元以来儒家教化和科举选士的传统,对孝悌之道益加表彰。明太祖提出《孝经》是孔子明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所以当时中央的宗学(贵胄的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上以授《孝顺事实》、《皇明祖训》等为主。清朝满族入主中原之后便主张将《孝经》引入蒙学,与习射教育并重。康熙皇帝颁布《圣谕十六条》,首以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相号召。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帝,或自著《孝经》御注,或更辑《孝经衍义》,或签注《圣谕十六条》。为士大夫者,能资孝作忠,扬名显亲;为庶人者,能廑身节用

6、,竟力致养。家庭务敦于本行,闾里胥向于淳风(雍正五年《御纂孝经集注序》)。由于历代政府不遗余力地劝善勉孝,《孝经》的思想主张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国家法律、社会关系、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无不受其影响。  以孝为选贤任能的重要标准。中国传统社会选官制度中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孝,这是传统社会促进孝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推动孝观念在社会广泛传播的重要手段。以孝选官始自西汉的察举孝廉制,统治者将孝道与官员选拔直接联系起来,有孝行的人可到地方乃至中央做官。汉武帝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为汉代察举孝廉之始。

7、此后孝廉入仕就成为汉代官吏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据黄留珠先生统计,西汉自元光元年以后(包括新莽),共举孝廉约3.2万人,东汉共举孝廉约4.2万人,整个汉代举孝廉人数总计约7.4万人。[2]汉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举孝廉同样是求得仕进的一条重要途径。虽然隋唐确立科举取士制度,但孝依然是选拔官员的一项重要品德标准。唐朝不仅通过皇帝颁发诏书不定期选拔有孝行的人才,更重要的是,通过科举,将孝作为选拔官员重要品德标的准制度化和经常化。唐朝专门设立了以孝悌为名的考试科目孝悌廉让与孝悌力田科,应试者需要有突出的孝悌品德并受到推荐才能应试。此外,唐代

8、科举考试科目众多,被士人最看重的明经、进士二科试中的《孝经》乃是必考内容。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三月下敕,将《道德经》、《孝经》并为上经,要求贡举皆须兼通(《通典》(卷十五))。宋代统治者也沿袭前朝,将儒孝伦理和孝悌品行作为朝廷人才选拔或官员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