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质疑时机,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把握学生质疑时机,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ID:22312139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8

把握学生质疑时机,提高阅读教学实效_第1页
把握学生质疑时机,提高阅读教学实效_第2页
把握学生质疑时机,提高阅读教学实效_第3页
把握学生质疑时机,提高阅读教学实效_第4页
把握学生质疑时机,提高阅读教学实效_第5页
资源描述:

《把握学生质疑时机,提高阅读教学实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把握学生质疑时机,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把握学生质疑时机,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北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柏春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但有时目盼性过强,效果与时机把握不好,使质疑流于形式。请大家看看下面的例子。    在讲授《一双手》一课时,一个教师先让学生就题目进行质疑

2、,当学生问“这是怎样的一双手”时,教师马上让全班一起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到了课中,教师出示文中主人公双手的图片再次让学生质疑,学生的问题依然十分集中:“这双手怎么成了这样?”接下来,教师的教学就以这个问题贯穿始终。整堂课看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但真正走进文本,你会发现,其实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初读课文之后,对于这双手的形成原因应该有所感知。因此,学生这样的质疑便流于形式。    像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如何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使质疑更有实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课堂伊始:营造开

3、放的氛围让学生问出真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伊始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与北极狼为友的科学家>》一课时,我在课前请学生自由质疑,学生的问题有的指向文中的四字词语,如:“冷酷凶残”“缠绵温柔”的意思,这样的问题基本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还有一部分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嗥叫”和“嚎叫”的区别、“仓皇逃走”的“皇”为什么不用“惶”等问题。显然,这样的问题虽然也集中在字词部分,却有了一定

4、的深度。学生更多的疑问,则集中在内容上:“既然北极狼是最冷酷凶残的野兽,怎么能够和毕赖恩建立深厚的情谊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为什么狼与人之间能够如此信任对方呢?”“他们是怎样建立起这种情谊的?”显然,学生对人与狼之间这段感情颇为好奇,想一探究竟。    通过上例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疑问也不一样。对此,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敢问、善问的习惯;同时,教师还要教学生质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不同的文章,从内容、写法等方面进行质疑。比如内容方面,可以紧扣题眼质

5、疑,还可以从文中的细节描写、重点词语和过渡句等方面进行质疑,或者围绕中心句或中心思想进行质疑。总之,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文本的关键点,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从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    这样,通过课初的充分质疑、细致梳理,培养学生提问的层次性和连续性,使学生的质疑为教师的教学指明方向,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之中:紧抓关键情节让学生问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质疑”不是教师的“精心提问”,而是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问。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同样要注重为学生创

6、设形成问题的条件,培养学生学中思、学中问的习惯。    教师可以用暗示性、提示性的问题或知识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以展示文章中前后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之处,激发学生生疑,共同研究;还可以提出有争议的观点、有创意的假设或有趣味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教师通过语言文字、视频直观再现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处境之危急、人们之慌乱,学生自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唯有船长能够如此镇定?为什么当人们选择逃生之后船长却放弃了生命?他对“诺曼底号”为什么会有这样深厚的感情?为什么文中插图上

7、船长的表情是那样的坚毅、义无反顾……有了这些有深度的疑问,学生就会主动在关注船长外在行为之时更注重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切身体会人物的所思所想,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思想也会变得更加深刻。    教师在课堂之中抓住关键情节,循循善诱,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和质疑技巧。    三、教学-末:课堂的延展让学生形成新问题    为了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那么,课末的质疑就要注重留白激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在扩展阅读或比较阅读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疑点,将

8、课堂进行延展,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瀑布》-课时,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山寨”为题,诗中却并没有具体描写山寨的样子;而依据上课前的观察,我发现诸如山寨的样子、山寨人的生活才是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