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筝曲《溟山》创作风格特征和演奏技法

浅析古筝曲《溟山》创作风格特征和演奏技法

ID:22351881

大小:59.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浅析古筝曲《溟山》创作风格特征和演奏技法_第1页
浅析古筝曲《溟山》创作风格特征和演奏技法_第2页
浅析古筝曲《溟山》创作风格特征和演奏技法_第3页
浅析古筝曲《溟山》创作风格特征和演奏技法_第4页
浅析古筝曲《溟山》创作风格特征和演奏技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古筝曲《溟山》创作风格特征和演奏技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古筝曲《溟山》创作风格特征和演奏技法摘要:《溟山》是王中山采用湘西地方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描述了一座大山四季之中种种多彩的变化。本曲的创作风格突破传统,采用定弦调式谱成的现代古筝作品,通过转调、节奏的丰富变化来拓展乐曲的表现力,在演奏技法上有新的突破,尤其是在乐曲中段左手快速弹奏技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运用擦弦、拍板、左右手快速指序等一些较为前卫的创作手法,是以往传统筝曲所无法比拟的。本文通过查找资料借鉴前人的经验以及通过自己弹奏时对曲子风格,演奏技法的理解,希望能够更好地把握这首乐曲的乐思、意境及音乐处理方式,并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首乐曲的内在价值。关键词:溟山定弦调式转调演奏技法

2、一、乐曲介绍乐曲《溟山》突破了传统古筝曲的创作风格,并且在演奏技法上一改以往单一的右手演奏形式及左手的“以韵补声”的传统,灵活巧妙地将湘西民族文化特色与技巧融合到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著名演奏家、作曲家王中山把握住湘西地方音乐文化要素,从自然界中筛选出特定的声音材料,通过不同的音乐层次,酣畅淋漓地将大山中四季的变化从容、含蓄地表现出来,同时也暗示出人生的“四季”变化,酸甜苦辣,多样性的文化背景使得作曲者在演奏技巧及曲意上构思巧妙、新颖,突破了传统古筝曲在定弦,节奏音型,左右手演奏技法的束缚,大胆创新,运用细腻的转调处理,以及很多新颖的指法来丰富曲子的意境,处处体现出作曲家内在情感。

3、二、乐曲风格特点在以往的筝曲中,转调常常是通过移筝码来完成,但是此曲几次转调都没有移动筝码,而是通过乐曲一开始的定弦中的变化音,为后来的转调埋下了伏笔,使得每个调音之间的音程关系相同。《溟山》整首乐曲调式以b小调为主,在华彩以及快板中段部分出现了以降B大调和B大调为主的转调。两次转调中,既有对前面调性的偏离,也有对主调的回归,转调所产生的音程变化,形成了新的音乐色彩,使得旋律色彩更加丰富,音乐基调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一次转调在乐曲的华彩乐段,是从b小调转到降B大调。降B大调中降la与sol之间形成的小二度关系正好与转调前b小调中升re与mi形成的小二度音程关系对应;并且降B大调中降

4、re与do之间的小二度关系也与转调前升sol与la形成的小二度关系相对应。华彩乐段位于乐曲第一次主题出现之后,与之前音乐所描述的黎明前大山的神秘所不同的是,作曲者巧妙地使用B大调来表现那种空旷又静谧的感觉,使得情绪上有鲜明的对比,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同时又很巧妙地避开了高音区的使用,解决了高音大三度和小二度的矛盾,使得华彩乐段犹为自然。第二次转调是在快板的中段。与之前的转调有所不同的是,B大调完全打破了五声音阶排列的规则,加入了fa和si,从听觉上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在原本以十六分音符为主要节奏型的急促的快板之中带来一种流动的感觉,使紧张急促的快板中节奏快慢衔接得自然融洽,丰富了

5、旋律的流畅性,使得主题得到发展和强化,带来很强的画面感,更深刻形象地描绘出湘西人民面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独特的文化风情。三、乐曲演奏技法乐曲《溟山》运用了多种新颖技法勾勒出一副鲜活的画面,将演奏技法,乐曲意境,创作风格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擦弦擦弦出现在全曲的开头,擦弦即是通过右手义甲划过琴弦,发出“呲呲”声,作者选择了四组低沉、沉寂的音组作为乐曲引子的开端,运用擦弦来演绎这四组浑厚的低音不仅仅表现出黎明前幽幽的山谷,同时也让人联想到静谧的大山那巍峨的形态,力度上演奏者采用一强一弱的对比处理,仿佛置听者于山中,回音缭绕,加强了山谷间空寂,寂静之感同时又不失内在的力度,是力与意境的巧妙

6、结合。(二)拍板继华彩乐段之后,曲作者采用使用右手拍击琴弦以及琴板的技法将四季由春过渡至夏季,以强大的听觉冲击力拉开序幕。拍板是用手掌以及义甲在低音区交替拍击琴弦和琴板,使得听觉上不单一,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舞蹈感,增强了音乐的节奏感和层次感。拍板这一新的演奏技法突破了传统古筝曲中只用手指弹奏的传统,给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增加了情绪的张力和音乐的表现力。(三)左右手快速指序本曲快板中的一段左右手交替的快速指序无疑是全曲难度最大也是最有亮点、最出彩的地方。在右手的四个手指中,无名指在快速指序没有出现之前,大多是在弹奏琶音时才能得到运用,在本曲中无名指得到了充分地运用,使得四指之间发展均衡。

7、左手在传统的曲目中主要负责“吟、揉、滑、颤”,以“以韵补声”来弥补左右手演奏技法上的差异。在本曲快板处,不仅右手使用快速指序充分地展现了技巧,左手也同样与右手不分上下,左手以十六分音符为固定音型作为织体,右手在高音区使用长摇的演奏形式,具有连续性和歌唱性的特点,仿佛给听者描绘出了一幅连绵不绝的大山的画面,意境缥缈,梦幻,乐思连贯。右手连续的演奏与左手颗粒性的演奏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听觉上焕然一新的感觉。四、结语作曲家王中山先生怀着对古筝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