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宗教教育特性看我国德育

从西方宗教教育特性看我国德育

ID:22399138

大小:65.4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9

从西方宗教教育特性看我国德育_第1页
从西方宗教教育特性看我国德育_第2页
从西方宗教教育特性看我国德育_第3页
从西方宗教教育特性看我国德育_第4页
从西方宗教教育特性看我国德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西方宗教教育特性看我国德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西方宗教教育特性看我国德育[摘要]西方的宗教教育代表西方文化特色,而宗教教育在西方的道德教育中影响很大。文章仅从宗教教育过程中的神圣性、精神性及环境的营造角度分析其给我国德育带来的启迪。[关键词]宗教教育;德育;神圣性;精神性;环境在西方,道德教育初始是由宗教教育承担的,时至今日,宗教教育虽经历了世俗化的改革,但是其对道德教育的影响还是很大。学习和借鉴西方德育的历史经验和优秀传统之时,了解宗教教育的特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从宗教教育注重神圣性看我国德育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在《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一一兼论学

2、校德育的相关问题》一文曾系统解释过宗教道德的神圣性的具体含义。他认为道德之路的神圣性表现为宗教信仰对道德生活准则自上而下的“核准”和道德生活对信仰对象自下而上的道德追求。所谓宗教信仰对道德生活准则的“核准”,实为道德生活寻找绝对或终极价值的支持,只不过在宗教中,这种绝对价值的支持表现为神对人的规定而已。例如耶和华于火中降临西奈山顶,召摩西上山传授十诫,并通过其向教民宣讲教规和道德禁律。他把这称之为自上而下的核准。同时他认为自下而上的核准也有其逻辑性。“我是被派遣来完成道德的”__不管穆罕默德真的说过此话没有

3、,不同宗教中超验者也的确是道德上的完成者。他说:“实际上,穆罕默德、耶穌、释迦牟尼都是一种道德完善者的象征。神是人本质的异化,所有一神教体系中都存在人把自己的全部本质对象化而形成的全知全能全在的神。神作为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面对现实中的人时,就会使人有一种对现实人性的不满足感和向上的趋动或追求(成佛、成圣等),不断追求自身的完善以求成佛、成圣等。这一过程一方面是信仰的实践过程,另一方面也就是道德人格不断完善的修身过程。自上而下的核准让人觉得自己的德行是听从神的指引;而自下而上的追求则是走近神之境界。前者使人有

4、一种德行的信心,后者使人有一种修养的至境。两者路径不同,但是信仰者都在自己的道德实践中分享了神性,因而会产生一种主观上的神圣体验,而这一神圣体验即是让信教者有了生活上的意义体验。因此,神圣体验不仅会提升信徒的价值生活质量,而且会从内部强化进一步成为践行道德原则的动机。”檀传宝教授对宗教道德神圣性的解释和分析,对于今天我们的学校德育有很大启发和借鉴意义。正视目前学校德育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一紧迫的现状,虽然国内很多专家学者都从社会历史、现实、国际大背景及青年学生的自身生理和心理等原因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可是从德育的

5、最终目的或实质来看,与当前学校德育缺乏理论内容、方法的神圣性解释有关。缺乏这种精神意义上的神圣性,德育效果自然不好。神圣性的缺失表现在部分教师本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方法不信任,导致教学方式土的照本宣科,而且会把这种情绪或思想传达给学生。有的教师甚至连马克思的著作都没读过几本,就在讲台上对其进行批判和肤浅地讲授,这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法,作为教师,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者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仔细研读马克思的著作,给予其客观公正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而表现在学生身上,一味追求功利,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精神内核

6、的吸收和内化,有些对道德戒律或是道德原则嗤之以鼻,做道德的叛逆者,而不是守护神。鉴于此,从宗教教育对其信仰者的对“上”和对“下”的神圣性的培养带来信仰者内心的遵从出发来看待今天的学校德育的神圣性的缺失,应该培养学生对美好道德的神圣性的追求,而这种精神的境界的归依是道德自由阶段的重要体现。道德只有在人们心中是神圣的、崇高的,人们才会自觉践行。道德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性,否则道德教育和道德本身就会失去尊严,也会失去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因此真正的道德境界该是道德达到自由阶段,这样一个从无律、他

7、律、自律到自由的阶段是人类道德追求的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而达到真正的自由带给人的是快乐是无限的。尽管学校德育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宗教道德教育,但是在如何使道德学习主体获得价值信仰的信心和道德实践的神圣性等机制方面有相似之处。现代社会在破除迷信的同时,往往有一种庸俗的唯物主义倾向,将许多反映人类尊严的价值还原为赤裸裸的现实利益关系和对感性生活的追求,其结果是使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成为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的游戏规则的确立过程,缺乏深层次的价值归依,从而使道德教育成为一种非精神的运动,这是现代道德教育的最大病痛。因此,不

8、少教育学家呼吁道德教育要“回归宗教”教育,虽不能说应该全面接受,但如果从这一特定意义上讲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二、从宗教教育注重精神性看我国德育西方早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宗教教育来担当的,虽然宗教的产生,有人认为是因为对残酷现实的无可奈何而反过来追求宗教信仰以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因此必然带有一定的阶级阴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中,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和革命的现实性与紧迫性,让他们更多地关注宗教对人的社会关照,“宗教是精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