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感的体验到乐感的发挥

从语感的体验到乐感的发挥

ID:22400079

大小:62.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9

从语感的体验到乐感的发挥  _第1页
从语感的体验到乐感的发挥  _第2页
从语感的体验到乐感的发挥  _第3页
从语感的体验到乐感的发挥  _第4页
从语感的体验到乐感的发挥  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语感的体验到乐感的发挥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语感的体验到乐感的发挥内容摘要:声乐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言语和乐音两部分。言语和乐音的有机结合组成了声乐的传达机制,由言语衍化成的语感和乐音衍化成的乐感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声乐的艺术传达。声乐艺术传达的基本原则有三,即声乐角色原则、声乐想象原则和艺术通感原则。  关键词:语感 乐感 艺术传达    一    声乐是用人声演唱的音乐,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言语和乐音两部分。言语,语言学上指人们运用语言(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交际和思维的过程及结果,即说话和所说的话。R·巴特说:“一个人只直接学习

2、言语,因为言语反映语言。”(由于言语是“声音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所听到的,所写的都是言语而不是语言。由于言语这一特性使它成为人们所感的对象,正因为言语信息能使人们受到刺激产生心理反应和情感变化,所以好诗词总是传诵不衰。如《红豆词》(曹雪芹):“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醇噎满喉/瞧不尽镜里花容瘦/展不开眉头/挨不明更漏/恰似遮不住地青山隐隐/流不断地绿水悠悠”,①作品描绘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却又无法抗拒封建礼

3、教的痛苦心情。它用具体的文字符号和文字组合,为我们展示出为爱情而面容憔悴,相思绵绵的景象。如“瘦”字和“忘不了新愁与旧愁”等。在朗读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首词在结构上的规律。首先它里面出现了十个“不”字,这些“不”字读法和语调各异,如果加上旋律,唱起来音高变化多样,显示了词的情感表现的多样性。其次歌词押“ou”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为词的可唱性打下了基础。这两点是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这种利用文字信号,通过读者视觉的阅读、理解来刺激观众,使其产生对词语的心理感受,以及利用语音信号,通过听觉对声音信息刺激的接受

4、,产生对词语的心理感受的手段,便是语感及对语感的运用。这是词作者在作词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可见,语感不只是文字信号中的表形、表意、表情因素的简单结合,而是将各因素与语言信号中的表音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把对作品语言内容的感受和对作品语言形式的感受有机结合,才能全面增强语感力量,形成歌曲的乐感基础。  乐音是音高、和声、节奏的和谐统一。音高在旋律中体现,旋律线是音乐符号在人脑中的直观反应,属于乐感现象中的直观感觉。不同音高在有组织的运动中产生的乐音音响,对人们形成刺激,使人们心理和情感发生变化,而

5、产生对旋律在运动过程中的线条、色彩、主题的感受。音响上的乐音旋律感使旋律线具有丰富的表情性。每当人们在欣赏乐曲时常会发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乐曲在感受上是不同的,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特色。从大的方面说,中国的民族曲调和西洋曲调就有明显的区别。中国民族曲调主要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即12356宫、商、角、征、羽),而西洋曲调是以全音阶为基础(中间出现47两个特色音)。所以人们在欣赏乐曲时,常会很快地分别出曲调的出处。这种有特色的音乐音响构成体,常被人们喻为音乐的灵魂,它是音乐形成的基础和支持,作为乐音中的音

6、高有组织的运动之一,它同时也是由调式关系、节奏关系和节拍关系组织起来的,对音乐的内容、风格以及民族特征等有独立表现力的声部。这种运用特色和独立风格的音响使人产生心理反应和情感变化的效果叫乐音旋律色彩感。  在一首完整的旋律中常出现某一个旋律片断多次重复出现,或变化后重复出现在旋律中。这个旋律片断被称为“乐思”或“主题旋律”。由于它在旋律中多次出现,从而构成了这首旋律的基础和核心,并决定着旋律变化发展的方向,形成旋律的主题音调。在多次变化发展中衍化成这首完整的旋律。如旋律《愤怒的日子》它在交响音乐中出现

7、,总是代表死亡的形象。这里运用在柴可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响曲》的结尾,描写曼费雷德的死亡,在管风琴的庄严音响伴随下,低音乐器奏出了这个旋律的变化形式,有经验的听众听到这里,勿需多言,就会意识到曼弗雷德最后的悲惨结局。这种运用主题旋律的音响来刺激观众神经,使观众在心理感情上发生变化的效果叫乐音主题旋律感。  和声有多种表现形态,在声乐中就有重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声音组合。这些组合中的声部除了旋律声部即曲调声部是主声部外,其他声部都是旋律声部的补充和烘托。是为了加强主声部的表现力而配置的。如果在旋律

8、中配上协和而稳定的和声,就会使人感到和平、宁静,从而心情愉悦。如《半个月亮爬上来》的结声部分;加上不协和的和声常表现激动不安或难言的痛苦,如《唱支山歌给党听》的第二部的和声配置;把协和声与不协和声对照使用,可使音乐形象急剧地转换,形成性格上的对比,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呈示部的结尾等。正因为和声能引导人们的思维,烘托音乐的气氛,揭示音乐的意蕴,丰富和调节人们对音乐的审美情感,所以它是音乐和谐与人类思维的完美统一,即人称的和声感。  节奏是组成旋律的骨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