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

ID:22535537

大小:61.1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30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_第1页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_第2页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_第3页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_第4页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的思考摘要:构建循环经济的法制体系、建立健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领域的法律法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对我国全面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国际上发达国家现有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制基础,并综合考虑了国内已有的相关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试图勾勒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体系的基本框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制体系框架;可持续发展;制度完善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05-0132-02作者简介:徐子翔(1991-),男,汉族,山东日照人,武汉

2、东湖学院文法学院法学专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意义重大,循环经济的建设是一项由复杂的法律法规构成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发展和完善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高效和平稳,同时也保证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在国际上,很多的发达国家片面地注重经济的高速增长却忽视了经济增长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和严重危害,循环经济尝试性的实践给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危害带了福音,甚至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寻求循环经济的法制化和社会化建设,试图通过法律规范来规范和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依法治国的原则就是“有法可依

3、,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通过法律法规对循环型经济发展给以规范和制约才能真正做到在制度上肯定循环经济,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我国的经济发展属于高度开采,大量生产,利用率低,排放量高的原始粗放型工业道路,高开采使我们的土地承载能力变弱,能源和资源也高度紧缺;过度消费和废弃的生产生活资料给自然环境带来隐患。我国的资源总量大,人均资源占有量极少,人口超出了环境容量的基本国情面对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社会经济的增长致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专家预测,随着中国实施经济发展纲要的落实,同期中国可能无

4、法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经济体而是最大的全球环境的污染源。所以,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乃至世界环境好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立即重视循环经济,发展高利用率、低污染率的工业化道路,形成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替代“资源-产品-废弃物”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和优化配置。只有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步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二、国内循环经济的法建现状目前,循环经济是国内认可的、科学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尤其政府也在普遍推广,目前已出台了一些提及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并未形成主要的循环经济方面的基本

5、法和专项的法律法规。其中,几项涉及循环经济的法律条款大致如下:我国首次将循环经济写入立法是在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对政府合理规划本区经济、产业结构以及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规定,该项立法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200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减少和防治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并提出了无害化处理的原则,促进了废物的循环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这项规定对固体废物的循环处理有着深远的可持续意义。2005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则是对循环经济的深入,进一步促进了可再生能源

6、的充分使用,缓解了资源和社会生活以及环境保护之间无法兼顾的难题,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来讲,我国现有的关于经济循环发展,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保护法律和法规体系虽未形成大的框架,但是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和具体落实。当然,仅仅几条法律法规仍然无法保证循环经济的形成和有效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协调的法律系统框架仍未形成雏形,距离可持续发展仍然有很大距离。这些法律法规在整体上讲是政策型的、引导性的,而不是规范性、制约性的,缺乏相对应的行政法规和执法细则,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所以,循环经济的专项立法十分必要。三、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思考(一)对宪法、民法等立法领域进行修改和

7、完善,把循环经济引入其他领域的法律和法规当中去,使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在国家基础法律的环境下形成一个有序的、交叉的完整法律框架,使国家基本法与专项法律法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共同发展,全面发展来实现循环、可持续的和谐社会建设。(二)尝试地方性法规的全面细化,也就是要求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地方人民政府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应当根据权限,在综合掌握了地方特殊情况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掌握了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的条件制定或出台相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规、专项法规或者政策等等。(三)规范和制度上与循环经济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