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

有关于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

ID:22926123

大小:5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02

有关于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_第1页
有关于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_第2页
有关于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_第3页
有关于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_第4页
有关于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关于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有关于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儒家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关键词]百家争鸣,秩序,争辩,吸收  []B[]0457-6241(2013)15—0061—04  人民版《百家争鸣》的编写体现了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课文分“孔子和早期儒学”“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四目介绍了儒道法墨四家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除了介绍开创者孔子外,还介绍了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的孟子和荀子。正文、“课前提示”“知识链

2、接”均有涉及百家争鸣局面作用的文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文还点出儒墨之争、韩非吸收道家思想等能体现百家相互争辩、相互吸收的内容,更全面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内涵。但此种分流派的叙述,固能让学生了解各家的主要主张,然若教师不注意挖掘,就难以揭示诸子与剧变的社会之间的互动,因此也就难以体察诸子相互争辩与相互学习之心路。基于此,我在挖掘教科书的同时,结合名家论述,选择了“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这一主题。  一、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  本课开篇写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

3、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段话,可以视作对百家争鸣高度浓缩的背景介绍,它凸显了这批杰出思想家的主张与剧变社会的关联。  春秋战国是一个“失序”的时代。其中春秋是一个西周传统政治社会秩序逐步解体的过渡时期,可以用“礼崩乐坏”一语蔽之。广义的礼乐固然已无法维持,狭义的礼乐如具体典礼、仪式也在逐步破坏。而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历史特征,就是继春秋时期诸侯割据争霸以后,几大强国之间进一步展开更大、更为激烈的兼并战争,“贪饕无耻,竟进无

4、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时的天下,如孟子的观察:“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真是人间何世!  我们或可以打个比方,当日社会似一个染病的机体,这批思想家似医家,而一个个主张恰似一个个药方。关于这些药方,司马谈是这样说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余英时先生有个论断:“中国古代‘道’的另一特征,我想称它为‘人间性’。……中国‘道’的人间

5、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葛兆光先生也指出:“在战国时代的思想史上,‘秩序’是一个很中心的话题。”基于上述,我作出了这样的主题安排。  二、诸子如何恢复或重建秩序?  我们可以根据教科书的叙述,找到下列大有深意的文字,大概是说:儒家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试图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墨家“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推崇夏朝的政治”;道家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法家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6、先看儒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是其思想的核心,“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庞朴先生结合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简“仁”字的写法(“从身从心”,非通常所认为的“从人从二”,也非“从尸从二”),指出孔子及其后学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把“仁”“这个地区性的美德提升为普遍性的美德;把这个民族性的美德推广为人类性的美德”。孔子的“礼”为的是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井然有序的差序结构。他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  孟子着重发展了孔

7、子的“仁”的学说,倡导实行“仁政”,其“仁政”是建立在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仁、义、礼、智四端基础上的,又因“政在得民”,所以“君轻民贵”。孟子“四端”用意极深,葛兆光先生指出,孔子将周礼视作不言自明的秩序基础,但在剧烈变动的时代,人们就不禁要质问,凭什么按这种秩序?“四端”正是孟子为儒家学说找到的基石,他告诉人们,这是人的本性使然。  儒家一般都重视礼,荀子则特别强调礼。荀子重点阐发了孔子关于“礼”的理论,特别强调礼在调节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葛兆光先生认为,荀子“承认人的理性,但是他认为更重要的是教育与学习

8、,依靠后天的熏染来使人们养成遵守规则、服从秩序的习惯,成为彬彬君子”,“传统的儒者执着于理想而不切实用,但荀子的思路中蕴涵了十分实用的,既可以用之于道德自律,又可以推之于法律管束的意识形态意味”,“当自觉的‘礼’不足以惩戒人心,整顿社会,就自然要用强制性的‘法’”,“所以从荀子到韩非、李斯的传续,不仅仅是任务的师承关系,也是思想史上的理路延续与伸展”。这在一定程度可以解决儒家的荀子怎么教出了两个法家人物这一疑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