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论文倪睿

小麦锈病论文倪睿

ID:22930886

大小:22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2

小麦锈病论文倪睿_第1页
小麦锈病论文倪睿_第2页
小麦锈病论文倪睿_第3页
小麦锈病论文倪睿_第4页
小麦锈病论文倪睿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麦锈病论文倪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XuzhouVocationalCollegeofBioengineering毕业设计(论文)徐州地区小麦锈病发生及防治措施研究专业植物保护学生姓名倪睿班级保高12学号120215114指导教师(职称)曹丹(讲师)完成日期2016.3.28目录引言摘要及关键词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1.小麦锈病的症状1.1条锈病的症状31.2叶锈病的症状31.3杆锈病的症状32.小麦锈疯的发疯条件2.1菌源42.2寄生42.3环境条件42.3.1湿度42.3.2温度42.3.3栽培管理43.发生规律及循环4.防治措施4.1农业防治64.

2、1.1选用丰产抗病品种64.1.2减少菌原、加强肥水管理64.1.3消灭自生麦苗64.2化学防治64.2.1药剂拌种或包衣64.2.2大田喷药64.3大田防治6结论和建议参考文献致谢主商要:小麦锈病又叫黄疸病,属真菌病害,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发生广、危害大的一类病害。徐州地区以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危害较重。秆锈病和叶锈病也有不同程度发生。该类病害分布范围广,流行快,危害严重,常常给小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锈病能迅速传播,很快暴发成灾。在锈病大流行年份,小麦感病品种减产在30%左右,特

3、大流行年份减产在50%〜60%之间,甚至绝收。为了控制其危害,现介绍其小麦锈病的症状、发病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办法。关键词:小麦锈病;夏孢子;发生规律;综合防治引言徐州地区是本省小麦的主要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之一。小麦历年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0%左右。从1970年起,除1977年因特大自然灾害减产外连续46年增产。1979年全区小麦平均单产迗462斤。小麦产量,由1970年占全年粮食总产的24.2%提高到42.8%。为了把小麦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生产上迫切需要高产、稳产、早熟、优质等综合性状比现有推广品种更好的

4、多种类型的新小麦。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徐州地区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1.小麦锈病的症状小麦锈病可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三种锈病的主要症状可概括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1.1条锈病条锈病以危害叶片为主,其次是叶鞘、茎杆和穗部。夏孢子堆很小,椭圆形,鲜黄色。顺叶脉排列成行,虚线状,表皮后期轻微破裂。1.2叶锈病叶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茎杆上很少

5、,偶尔也在穗部发生。夏孢子堆较小,圆形至椭圆形,红褐色。不规律发生,很少相互愈合,四周表皮破裂。1.3杆锈病杆锈病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其次是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棕褐色。不规则散生,常愈合成大斑,表皮很早破裂翻起。条锈病叶锈病杆锈病小麦三种锈病症状比较区别要点条锈病叶锈病杆锈病危害部位以叶片为主,也危害叶鞘茎杆和穗主要危害叶片以茎杆和叶鞘为主,也危害叶片和穗夏孢子堆形态狭长或椭圆形圆形或椭圆形狭长或长椭圆形相对大小最小较小最大颜色鲜黄色橘红色红褐色排列情况排列整齐,与叶脉平行,呈虚线状不规则散生不规则

6、散生表皮开裂情况开裂不明显孢子堆周围开裂一圈大片开裂并外翻冬孢子堆形态及颜色短线型、黑色椭圆形、黑色长条形、黑色相对大小小小较大表皮开裂怡况不开裂不开裂开裂呈粉孢状1.小麦锈病的发病条件小麦锈病是典型的高空气传病害。能以夏孢子随季风往复传播侵染,条件适宜时可造成病害的大面积流行。当然徐州地区的小麦锈病也是比较严重的,尤其是条锈病和杆锈病发生较多。小麦锈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主要取决于寄主病原和环境三个条件的综合作用。2.1菌源菌源量大,致病力强,是锈病发生的先决条件。小麦锈病是专化性很强的专化寄生菌,同一种锈菌中存在着

7、不同的生理小种,造成原抗病品种抗性“丧失”。但生理小种的分布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在当地如果对大面积种植的主要小麦品种,有致病力强的锈菌生理小种存在,就容易发病。2.2寄生不同的小麦品种,感病性也有差异。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引起锈病流行的基本因素。一个小麦品种对某个地区的锈菌生理小种具有抵抗能力,而对其他地区的生理小种就不一定有抵抗性。[1]2.3环境条件2.3.1湿度三种锈菌孢子,必须在叶面有水滴,水膜或空气湿度饱和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侵入寄主。因此,结露、降雾、下雨都有利于锈病的发生。2.3.2温度三种锈病的发生对

8、温度的要求各不相同。条锈病的发病最适温度为9-16°C,叶锈病为15—22"C,秆锈病为18〜25"C.因此,一般是条锈病在春季发病最早,叶锈病次之,秆锈病最迟。2.3.3栽培管理一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氮肥偏施过多过迟、植株密茂荫蔽、生长柔嫩、成熟期延迟、均有利于病菌侵入和危害,发病较重。1.发生规律及循环小麦三种锈病的病原菌都属于担子菌类,亲缘关系很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