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孟子伦理学导读

[哲学]孟子伦理学导读

ID:23312214

大小:108.5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8-11-07

[哲学]孟子伦理学导读_第1页
[哲学]孟子伦理学导读_第2页
[哲学]孟子伦理学导读_第3页
[哲学]孟子伦理学导读_第4页
[哲学]孟子伦理学导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孟子伦理学导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三讲《孟子》伦理学导读一、性善论:哲学基础二、道德论:主体内容三、修养论:理论特色四、治国论:仁政理想(论学目的)小序:孟子与孔子孟子,名轲,邹国人。生于约公元前385年,卒于约公元前304年,活了81岁。距孔子去世94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渊源关系:史称孟子思想来源于孔子孙子子思,故称思孟学派。从思想内容看,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孟子从内在方面即心性方面发展了孔子的仁礼思想,孟子更强调人心与人性的作用。在《孟子》一书中,经常引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以发挥自己的思想,对孔子也有极高的赞誉。最有名的一段当为赞颂孔子为“自有生民

2、以来,未有孔子也”;“出於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其言曰:【公孙丑曰:】“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於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指孟子】既圣矣乎?”【孟子】36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於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你愿意成为哪一种人?】曰:“姑舍是。”【暂不谈此】曰:“伯夷、

3、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然则有同与?”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於夫子,贤於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

4、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圣人之於民,亦类也。出於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公孙丑章句上62-64》。公孙丑为孟子之弟子。)36一、性善论:哲学基础性善论是孟子整个哲学伦理学思想的基础。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为:1.人天生有所谓“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没有这些“心”,人即为“非人”。“四心”之中,包含着仁、义、礼、智“四端”,“四端”之于人就像四肢对于人一样,是人所固有的。因此看来,人性是善的。2.

5、人性善并不意味着人天生就是全善之人,或天生一个大圣人。只是从本性和趋势上看,人有向善的趋势,有善的萌芽,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3.如果存养和扩充了人的善性,将其发扬光大,人就会成为顶天立地的圣人,即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如果丧失了人天生的善性,人就会成为禽兽一般的东西。人与禽兽之间的区别微乎其微,君子保存的人的善性,小人丢掉了人的善性。4.成圣成贤的根本方法是存养与扩充,扩充到极致即为圣人。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关键的是不要将天生的本心丢失了。因而孟子修养方法的根本方向是“顺”而非“逆”。与之相反,荀子修养论的前提是“逆”。性善论总论:36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6、,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章句上》79-80)

7、(注:这是孟子性善论的核心表达,可视为孟子性善论的纲领。这里开宗明义提出人性是善的,人有天生的善心、善端,将善心善端加以扩充,人就能成为圣人,担当天下。)孟子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集中于《告子章句上》,在这里,孟子从几个方面形象深刻地讨论了人性问题,以证明人性是善的。主要论证有:性犹杞柳,义犹桮棬:11.1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36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