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羊产业链分析报告

肉羊产业链分析报告

ID:23491928

大小:365.85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8-11-08

上传者:U-23042
肉羊产业链分析报告_第1页
肉羊产业链分析报告_第2页
肉羊产业链分析报告_第3页
肉羊产业链分析报告_第4页
肉羊产业链分析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肉羊产业链分析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肉羊的产业链分析一、国内肉羊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1、国内肉羊养殖的主要品种分类2、国内肉羊养殖的优势区域分布及特点分析3、国内肉羊的养殖技术及养殖管理分析二、国内肉羊产业的市场情况分析1、国内肉羊生产的总体特征情况分析2、国内肉羊优势区域建设成效情况分析3、国内肉羊养殖产业发展的相关制约因素分析三、国内肉羊产品情况分析1、国内肉羊屠宰与羊肉加工产品情况分析2、国内羊肉相关产品的消费特征和贸易特征分析3、国内羊肉需求情况分析和发展潜力分析四、国内肉羊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展望1、国内肉羊产业发展存在和面临的问题2、国内肉羊产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分析3、国内肉羊产业未来发展政策性建议第32页 肉羊的产业链分析一、国内肉羊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1、国内目前肉羊养殖的主要品种分类无角陶赛特:澳大利亚育成,该品种羊生长发育快,早熟,全年发情配种。成年公羊体重90-110千克,成年母羊65-75千克,产羔率137%-175%。经过育肥的4月龄公羔胴体重22千克,母羔19.7千克。无角陶赛特羊是我国引进的优良肉用绵羊品种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品种之一,在经济杂交生产羊肉上取得了较好效果。新疆、内蒙古和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先后从澳大利亚引进该品种羊,以后山东、河南、北京、河北、甘肃等省市也相继从国内外引进,目前有绵羊养殖的省区几乎都有无角陶赛特羊。现阶段纯种繁殖该品种羊的有北京、天津、新疆、河北、山东、甘肃等省区的一些羊场。萨福克:原产于英国,体格较大,胸宽,背腰和臀部长,宽而平,肌肉丰满,后躯发育良好。成年公羊体重90-100千克,成年母羊65-70千克,产羔率140%-150%。经过育肥的4月龄公羔胴体重24.2千克,母羔19.7千克。该品种仅有黑、白两种,黑萨福克羊的头、四肢为黑色,白萨福克羊全身白色。萨福克羊是生产肉羔的理想终端父本品种。我国现有的萨福克羊是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引进的,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区)市。该品种适应性较强,大部分养殖绵羊的地方都可以饲养。夏洛莱:原产于法国,公、母羊均无角,胸宽、深,肋骨拱张,背宽、平,肌肉发达,体躯呈圆桶状,肉用体型良好。成年公羊体重100-150千克,母羊75-96千克,产羔率135.3%-182.4%,6月龄公羔体重48-53千克,母羔38-43千克。我国引进后目前数量较多的省有辽宁、河北、河南等。该品种羊毛短,对气候温暖地区更为适宜。特克塞尔第32页 :原产国荷兰,颈粗短,体躯深,后躯方正,四肢下部无毛,耳、眼、鼻四周有浅黑色小斑点。成年公羊体重115-130千克,母羊75-80千克,产羔率150%-160%。4月龄羔羊体重40千克,屠宰率54%-60%。长毛型品种,毛长10-15厘米。我国引进后目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宁夏、北京等省(区)市。彼德代:产于新西兰,体型中等,成年母羊体重50-60千克,产羔率110%-130%,8月龄母羔体重45千克。长毛型品种,产毛量较高,毛长10-15厘米,产毛量4-4.5千克。甘肃省已引进。该品种毛长,更适合于气候寒冷地区。德国美利奴:产于德国,属肉用型细毛早熟品种,体型大,胸宽、深,背腰平直,肌肉丰满,后躯发育良好。成年公羊90-100千克,成年母羊60-65千克,成年公羊剪毛量10-11千克,成年母羊剪毛量4.5-5.0千克,净毛率45%-52%,羊毛细度60-64支,长度7.5-9.0厘米,产羔率140%-175%。6月龄羔羊体重可达40-45千克,胴体重19-23千克,屠宰率47%-51%。我国曾在1958年引进过,该品种曾先后参与了内蒙古细毛羊、阿勒泰肉用细毛羊的育成。近些年引进的德国美利奴主要是在保证细毛羊羊毛品质的同时,提高细毛羊的产肉性能,因此适合于我国细毛羊产区生产羊肉的需要。目前在内蒙、新疆、甘肃等省(区)有分布。杜泊羊:原产于南非,该羊公、母无角,四肢较短,背腰宽、平,胸宽、深,后躯发育好,体型呈桶状,肉用体型明显。该品种羊有白头、黑头两种,其他部位为白色,被毛短,适宜于气候温暖地区饲养。该品种与我国的地方绵羊品种杂交,杂交后代生长发育快,效果明显,繁殖率高于其他肉羊的杂交组合。目前引进的杜泊羊主要饲养在山东、天津、北京等省市。杜泊羊毛短,适宜于气候温暖地区养殖。东弗利生:原产于荷兰和德国西北部,体型大,产奶量和繁殖率高,是当今绵羊中产奶量最高的品种。一个泌乳期的产乳量可达90千克,平均每只母羊有2只断奶羔羊。我国目前有少量引进,主要饲养在北京。波尔山羊:原产于南非,体格较大,头清秀,颈部及前肢较发达,背部结实宽厚,腿、臀部丰满,生长发育快。头、耳、颈部颜色为浅红或褐色,其余为白色。成年公羊体重90-135千克,成年母羊60-90千克,6月龄羔羊体重30千克。第32页 1985年我国从德国引进波尔山羊,饲养在陕西和江苏省,随后不少省区引进,现在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引入了波尔山羊。波尔山羊与我国地方山羊杂交,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明显快于地方山羊品种,产肉量显著提高,效果十分明显。现阶段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波尔山羊,杂交改良当地山羊品种,提高羊肉产量和质量。小尾寒羊:体长而高大,鼻梁隆起,耳大下垂,四肢细长,全身纯白,生长发育快,性早熟,繁殖性能高,耐粗饲,母羊泌乳力好,适应性及抗逆性强,采食快和热不扎堆。成年公羊体重100~150kg,体高90~110cm,成年母羊体重50~60kg,体高70~90cm;4月龄羔羊体重40~55kg,母羔在6月~8月龄性成熟,呈四季发情,常年配种,一年两胎,一胎2羔~4羔,双羔出生体重5kg以上。主要在我国黄淮地区,中心产区在山东菏泽地区,俗称鲁西高腿小尾寒羊。2、国内肉羊养殖的优势区域分布及特点分析(1)区域布局原则  一是资源优势。具有优良的饲草资源,拥有一定数量的草原、草山草坡,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资源载畜量较低,具有发展潜力。二是产业优势。肉羊产业基础较好,种群结构合理,肉羊存栏量35万只以上。具有良好的技术服务体系,拥有一定规模的屠宰与加工能力,市场运销条件较好。三是增长优势。肉羊养殖经济收益显著,农民养羊积极性较高,肉羊养殖增长较快,具有较强的综合生产能力。四是集中连片。养殖区域应集中连片,形成区域规模优势。(2)区域划分  在前期规划的基础上,除保留中原产区、西北产区和西南产区3个肉羊优势区域,增加中东部农牧交错带优势区域,包括内蒙古中东部、东北三省、山西和河北的部分养羊县。在分析近年来各地肉羊生产发展和资源利用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的要求,选定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3个优势县。本规划的肉羊优势县2007年羊肉产量15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0.8%。第32页 (3)各区特点与发展方向中原肉羊优势区域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江苏和安徽7省共56个县(市、区、旗),其中河北南部6县,山西东部4县,山东11县,河南26县,湖北北部7县,江苏和安徽各1县。本区现有可开发利用草原草山草坡207万公顷,可利用秸秆总量达3715万吨,现利用率仅为31.5%;2007年本区肉羊存栏量3575万只,占优势区肉羊存栏总量的28.8%,羊肉产量58万吨,占30.4%,能繁母羊1486.2万只,占27.7%。本区肉羊养殖基础条件较好,发展农牧结合的肉羊产业仍有一定潜力。  主要特点:本区的黄淮山羊、小尾寒羊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品种,利用波尔山羊或无角道赛特杂交改良当地绵山羊潜力较大。粮食等农副产品丰富,十分有利于肉羊精饲料补饲。肉羊加工企业较多,加工能力较强,且距南北各大城市消费市场较近,运销便捷。主要制约因素是肉羊的饲养、屠宰、加工与销售基本采用传统方式,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体系尚未建立,肉羊产品的档次普遍不高,羊肉加工企业较多,但规模较小且较分散。  区域定位:本区是肉羊生产和消费集中区域,重点发展秸秆舍饲肉羊业,主要向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市场提供优质羊肉产品。主攻方向:加大地方优良品种保护,着重对黄淮山羊、小尾寒羊等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保持合理的种群规模。加大推广杂交改良、秸秆加精料补饲高效饲养技术,以舍饲半舍饲为主,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肉羊生产。大力推进三元种植结构,提高秸秆利用效率。整合现有加工企业,加大扶持大型羊肉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的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创建中原优质肉羊品牌。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肉羊优势区域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河北北部6省区的32个县市。本区现有可开发利用草原草山草坡143.8万公顷(不含内蒙和山西),可利用秸秆总量达5256.3万吨,现利用率仅为29.7%;2007年本区肉羊存栏量5156.9万只,占优势区肉羊存栏总量的41.5%,羊肉产量81.1万吨,占42.5%,能繁母羊2312.8万只,占43.4%。本区是我国主要的肉羊产区,通过发展农牧结合型养羊业,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肉羊养殖增产潜力仍然较大。第32页   主要特点:本区粮食生产条件较好,精饲料和秸秆资源丰富。地方良种个体大,产肉多,品质好,引进夏洛莱、萨福克、道赛特和德国肉用美利奴等国外优良肉羊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后,生长速度加快,效果显著。羊肉加工能力较强,所产优质绵羊肉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存在的问题是气候寒冷,羊羔越冬困难,对棚圈建设的要求较高,缺乏专用肉羊饲料配方技术。  区域定位:以发展高档肉羊生产为主,除满足本区和周边市场需求之外,可向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出口。  主攻方向:加强良种肉羊推广,大力推广肉羊舍饲圈养和精饲料补饲增产配套技术,推广羔羊育肥技术,实现冬羔和早春羔秋季出栏,提高出栏率。推进肉羊生产标准化进程,建设高档肉羊生产基地,引导肉羊生产向饲养规模化、产品优质化、质量安全化、管理统一化的方向发展。西北肉羊优势区域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新疆(含生产兵团)、甘肃、陕西、宁夏4省区44个县市。其中新疆(含生产兵团)22县,甘肃12县,陕西7县,宁夏3县。本区现有可开发利用草原草山草坡1309万公顷,可利用秸秆总量达1864万吨,利用率已达76.8%;2007年本区肉羊存栏量2715万只,占优势区肉羊存栏总量的21.9%,羊肉产量36.5万吨,占19.2%,能繁母羊1670万只,占29.7%。本区是我国传统肉羊产区,生态与资源负荷较大,不宜扩大养殖规模,重点提高个体生产能力。  主要特点:本区羊肉品质好,一些清真民族品牌享誉国内外市场,肥尾羊深受中东地区国家消费者喜爱。养羊历史悠久,肉羊产业基础较好,户均饲养规模较大。制约因素主要是气候寒冷,超载过牧,养羊设施落后、出栏率低。  区域定位:本区是传统肉羊生产区域,但不宜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要重点进行品种优化,发展无污染优质羊肉生产。羊肉生产应以清真产品为主体,在确保本区消费的前提下,以中东和西亚地区市场为主,提高羊肉出口量。  主攻方向:加大草场保护力度,确保草原生态有所改善。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人工草地,建立稳定的饲草料供给基地,积极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在不增加或适当减少饲养规模的基础上,加强棚圈建设,大力推广肉羊舍饲半舍饲技术,大幅度提高肉羊出栏率。培育肉羊加工龙头企业,创建民族特色和绿色有机知名品牌。第32页 西南肉羊优势区域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四川、云南、湖南、重庆、贵州5省市21个县市。其中四川7县,云南2县,湖南5县,重庆4县,贵州3县。本区现有可开发利用草原草山草坡432万公顷,可利用秸秆总量达1051万吨,利用率仅为26.4%;2007年本区肉羊存栏量970.8万只,占全部优势区肉羊存栏总量的7.8%,羊肉产量15万吨,占7.9%,能繁母羊409.5万只,占7.6%。本区是我国新兴肉羊产区,基地县分布较散碎,肉羊养殖基数较小,草原草山草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肉羊生产潜力大。  主要特点:本区草山草坡面积大,地方优良品种较多,南江黄羊、马头山羊、建昌黑山羊等优良品系是杂交改良优秀母本,经改良后的地方山羊个体大,生长快,肉质好,市场反映良好。紧邻广东等消费水平较高的沿海市场,距港澳市场较近,出口活畜较为便利,市场条件优越。主要制约因素是草山草坡改良难度大,群体规模小,饲养分散,气候湿热,防疫难度大,基础设施差。  区域定位:以山羊养殖为主,在满足我国南方居民消费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东南亚和南亚羊肉市场。  主攻方向:加大保护地方优良品种力度,加快建设肉羊品种改良体系。加快草山草坡改良,充分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为肉羊养殖提供优质的饲草资源。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舍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做好肉羊疫病综合防治,提高规模化专业化程度。积极培育肉羊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加工产品质量控制,确保羊肉质量安全。3、国内肉羊的养殖技术及养殖管理分析(1)场址选择地形、地势羊适宜生活在干燥、通风、凉爽的环境之中,潮热的环境影响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感染或传播疾病,污染甚至损伤产品。因此,必须选择地势较高,南坡向阳、排水良好、通风干燥的地点,切忌在低洼涝地。水源要求四季供水充足,水质良好,离羊舍要近,取用方便。水源必须清洁卫生,防止污染。最好用消毒过的自来水,流动的河水、泉水、或深井水。忌在严重缺水或水源严重污染及易受寄生虫侵害的地区建场。第32页 疫病情况要对当地及周围地区的疫情作详细调查,切忌在传染病疫区建场。羊场周围居民和畜群要少,尽量避开附近单位羊群转场通道,地势选择应在一旦发生疫情容易隔离封锁的地方。饲草、饲料资源应充分考虑饲草、饲料供应条件,必须要有足够的饲草料基地或饲草料来源。(2)羊舍的建造修建羊舍的目的就是为羊只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便于日常的生产管理,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因此,对羊舍的建筑要求考虑以下几点:建筑地点地势相对较高、排水良好、通风干燥、避风向阳,接近饲草料基地,水源清洁。羊舍的面积和高度羊舍面积因羊只的生产方向、品种、性别、年龄、生产生理状况、气候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别,但须以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干燥、保证冬春防寒保温,夏季防暑降温为原则。同时羊舍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运动场地。以下参数可供参考:每只种公羊1.5-2.0平方米,母羊0.8-1.0平方米,妊娠母羊和哺乳母羊中冬季产羔者2.0-2.5平方米,春季产羔者1.0-1.2平方米,幼龄公、母羊0.5-0.6平方米。运动场不小于羊舍面积的2倍。羊舍高度不低于2.5米。羊舍门窗地面及通风设施的设计仍需注意舍内干燥,保温防暑,便于饲养管理,有利于排除有害气体,保证舍内足够的光照。建筑材料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实用。尽量标准高一些,以免经常性维修,影响生产,增加维修成本。饲槽有固定水泥槽和移动木槽两种:固定式水泥槽:由砖、土坯及混凝聚土砌成。槽体高23厘米,槽内径23厘米,深14厘米,槽壁应用水泥砂浆抹光,槽长依羊只数量而定,一般可按每只大羊30厘米羔羊20厘米计算,这种饲槽施工简便,造价低廉,既可阻止羊只跳入槽内,又不妨碍羊只采食和添草料、拌料和清扫。移动式木槽:第32页 用厚木板钉成,制作简单,便于携带。一般长1.5-2米,上宽35厘米,下宽30厘米。药浴设施药浴池一般为长形,池深1米,长10-15米,上口宽60-80厘米,底宽40-60厘米,以一只羊能通过而不能转身为度,入口端为陡坡,以利于羊浴后攀登。出口端设滴流台,以使浴后羊只身上多余药液流回池内。(3)青贮设施为制作和保存青贮饲料,应在羊舍附近修建青贮设施,主要的青贮设施有以下几种:青贮窖一般为圆桶形,底部呈锅底状,可分为地上式,半地上式、地下式三种。应在地势高燥处修建,窖壁、窖底用砖、卵石、水泥砌成,窖壁要光滑,要防雨水渗漏。窖的大小、多少可根据羊只数量,青贮制作量而定,一般2.5-3.5米,深3米左右,太深虽然贮量大,但不便取用。青贮壕一般为长方形,壕底、壁用砖石、水泥砌成,为防壕壁倒塌,应有1/10的倾斜度,壕的断面呈上大下小的梯形。壕的尺寸应根据养羊只数而定。一般人工操作,壕深3-4米,宽2.5-3.5米,长4-5米,机械操作长可达10-15米,但必须以在2-3天内装填完毕为原则。一般要在壕四周0.5-1.0米处修排水沟,以防污水倒流。青贮塔饲养量大、又有条件的羊场可用砖石、钢盘、水泥修建地上青贮塔,虽然投资较大,但轻久耐用,容积大,损失少,质量好,取用方便。可结合自己情况制定。袋装青贮近年来研制成功并正在推广的袋装青贮技术,具有投资少,制作容易,不受气候和场地限制,浪费损失少,运输方便等特点,值得应用,但必须严防鼠害。二、国内肉羊产业的市场情况分析1、国内肉羊生产的总体特征情况分析(1)肉羊产业快速发展,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肉羊生产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肉羊存栏量、羊肉产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第32页 从绝对量上看,1997年我国肉羊存栏量达到25575.7万只,此后逐年增长,在2004年创造历史新高,达到30426万只的最好水平。近几年来虽然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年存栏28000—30000万只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羊肉产量呈直线增加趋势,由1997年的212.8万吨,提高到2008年的380.3万吨,12年间羊肉产量增加了167.5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6.56%。从肉羊存栏量增长率和羊肉产量增长率的对比可知,我国羊肉产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羊存栏量的增长速度,这表明我国肉羊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一变化趋势通过每只羊的活重和日增重两个指标的年变化值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来,1997年我国每只肉羊的平均出栏体重和日增重分别为34.77kg、0.103kg,到2008年该指标值分别提高到39.80kg、0.190kg,与1997年相比分别提高了14.47%、84.47%。表1我国肉羊历年生产情况一览表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年末存栏量(百万只)256269279279276282293304298284286281年增长率(%)7.795.193.800.08-1.162.233.873.82-2.08-4.780.69-1.68羊肉总产量(万吨)212.8234.6251.3264.1271.8283.5308.7332.9350.1363.8382.6380.3年增长率(%)17.5710.247.125.092.924.308.897.845.173.915.17-0.60活重(kg/只)34.7732.3532.7134.1038.5040.3036.8041.6042.4543.3040.7039.80日增重(kg/只)0.1030.1090.1110.1160.1480.1450.1280.1750.1830.1920.1940.190数据来源:1998-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活重、日增重由相应年份的《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整理所得(2)肉羊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稳步上升。随着我国肉羊生产的快速发展,肉羊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也是稳步上升。通过羊肉占肉类比重和肉羊产值占畜牧业产值这两个指标值的变动情况,可以很直观地反映这一上升趋势(见表2)。2000年我国羊肉产量占肉类产量的比重为4.39%,肉羊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为4.76%,在2000-2007年间这两个指标呈逐年提高趋势,2007年分别为5.57%和5.56%。第32页 表2我国肉羊生产在畜牧业中比重变化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肉类产量(万吨)6013.96105.86234.36443.36608.76938.970896865.7羊肉产量(万吨)264.1271.8283.5308.7332.9350.1363.8382.6羊肉占肉类比重(%)4.394.454.554.795.045.055.135.57畜牧业产值(亿元)7393.17963.18454.69538.812143.813310.813640.216124.9肉羊产值(亿元)352399.9454.2557.3648.1739.5836.8896.9肉羊占畜牧业比重(%)4.765.025.375.845.345.566.135.56数据来源:2001-2008《中国农村统计年鉴》(3)肉羊生产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在饲养方式上,我国农牧户小规模养殖仍占主体,农牧区普遍采用秸秆、人工牧草和精饲料作为肉羊的主要饲料,正逐步由放牧转变为舍饲和半舍饲,这充分利用了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和闲置的劳动力,缓解了肉羊对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为牧区养羊业的全面复兴带来新的发展契机。2007年我国肉羊年出栏量在100只以下的占总出栏量的82.74%。不过总体来看,饲养的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广大农区,养殖小区大批出现。通过表3可以看到,与2005年相比,我国2007年肉羊年出栏量在100-499只、500-999只、1000只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32005、2007年我国肉羊养殖规模分布单位:万户,万只年份年出栏数1-29只30-99只100-499只500-999只1000只以上场(户)数出栏数场(户)数出栏数场(户)数出栏数场(户)数出栏数场(户)数出栏数2005163.738845.5722.114323.191.37815.210.23329.320072393.4420923.53159.958553.5923.354480.011.681256.40.25411.1数据来源:2006、2008《中国畜牧业年鉴》第32页 (4)肉羊生产的区域化特征明显,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从生产区域的分布来看,我国基本上所有省区都生产肉羊,产区比较分散。从生产区域的变动来看,我国肉羊生产有进一步集中的趋势。通过对我国传统的五大牧区以及农区五大主产省羊肉产量变动的分析(见表4),可以发现,从总体上看我国肉羊生产向内蒙、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四川这十大省区不断集中,1997年该十大省区羊肉产量为154.9万吨,占当年全国产量212.8万吨的72.8%,到2008年这一比重提高到75.4%,其中2006年创历史新高达到93.98%。进一步细分,可以看到我国牧区肉羊生产有向内蒙、新疆这两个传统养羊大区集中的趋势,而农区有进一步向山东、河南、四川、河北这四大农业大省集中的态势。而传统上人们所认为的“中国肉羊生产的重心有由牧区向农区转移的趋势”第32页 却并没有体现出来。上世纪70年代末,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历重大变革后,由于制度变革带来的巨大激励效应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长久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广大农区呈现农牧兴旺的发展势头,农区丰富的饲料和劳动力资源使包括肉羊生产在内的其他畜牧业发展迅速,反映在肉羊生产上就是农区羊肉产量占全国羊肉产量的比重急剧上升,1980年农区五大肉羊主产省的羊肉产量占全国比重为26.7%,这一比值在1996年达到顶峰,高达45.3%。而与此同时五大牧区的羊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49.0%下降到27.5%,不过从1997年开始,这一形势开始逆转,农区五大省的肉羊生产占全国的比重开始下滑,而牧区五大省开始稳步上升。农区五大省的羊肉占全国比重由1997年的38.4%下降为2008年的32.5%,期间虽有所上升,但与前期相比,仍趋于总体下降的趋势,而五大牧区这一指标值由1997年的34.5%上升到2008年的42.9%,总体上保持稳步提高的态势。产生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前期牧区过度放牧、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和气候条件的恶劣,使国内牧区养羊业发展受到限制,影响了其产量的扩大,而农区肉羊产业由于资源优势则高速发展。不过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推进,农区总体经济水平要高于牧区,特别是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要高于广大西部牧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使农区从事肉羊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机会成本要远远高于牧区,这样就对农区的肉羊产业发展产生相当程度的制约。同时相比较而言,牧区肉羊产业的发展受到其它种养业的竞争程度要远远低于农区。由于牧区主要为少数民族人口聚集的地区,畜牧业养殖范围要远远小于农区。因此,相对而言,这样反而有利于牧区肉羊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时至今日,由于牧区的肉羊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仍具备较强的区域性比较优势。牧区与农区主产省羊肉产量及其比重变化单位:万吨,% 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全国212.8234.6251.3264.1271.8283.5308.7332.9350.1363.8382.6380.3牧区内蒙27.627.029.831.832.633.845.360.372.481.080.884.8新疆27.732.533.637.540.542.645.552.7606760.546.0甘肃6.96.86.97.58.49.310.611.212.514.414.615.4青海6.36.46.776.788.58.89.29.68.78.7西藏4.85.65.75.76.26.97.47.67.58.18.28.3合计73.378.382.789.594.4100.6117.3140.6161.6180.1172.8163.2占全国比重34.4533.3832.9133.8934.7335.4938.0042.2346.1649.5145.1642.91农区山东16.620.923.324.827.630.2333536.436.63333.2河北20.221.823.424.625.626.72931.133.735.424.326.5河南25.228303234.537.84244.646.751.225.326.5安徽10.211.510.111.210.911.915.116.416.417.613.213.4四川9.410.713.216.216.316.817.418.8202123.824.0合计81.692.9100108.8114.9123.4136.5145.9153.2161.8119.6123.6占全国比重38.3539.639.7941.242.2743.5344.2243.8343.7644.4731.2632.50数据来源:1998-2009《中国统计年鉴》(5)羊肉质量安全水平在提升。第32页 主要表现在羊肉及其制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在增加,同时也出现了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标识认证。2006—2009年10月,国内无公害羊肉的认证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8年无公害认证产品数量达到5000吨。图12006—2009年度国内无公害羊肉年产量趋势图目前国内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羊肉相关产量共26928.6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安徽、浙江、甘肃、宁夏、江苏、青海、陕西、新疆等省份。从国内绿色羊肉及羊肉制品分布来看,内蒙古的认证数量最多,目前有17505吨相关产品通过了认证,占国内认证总量的64%,其次为新疆,共认证了3830吨,占国内认证总量的14%。2、国内肉羊优势区域建设成效情况分析各级政府部门根据《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建议,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市场信息和质量安全等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优势区域的肉羊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优势区域的肉羊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1)优势区羊肉产量连续增长。据统计,2007年肉羊优势区域共存栏3334.1万只,比2002年增长22.8%;出栏3060.5万只,比2002年增长25.1%;羊肉总产量48万吨,比2002年增长41.3%。优势区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养羊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益增强。 (2)良种覆盖率迅速提高。在积极引进肉羊良种、加强肉羊原种场、繁育场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杂交改良步伐,肉羊良种供种能力明显提高,无角道赛特、德国肉用美利奴、波尔山羊等良种肉羊开始大面积用于生产实际。优势区2007年的肉羊良种覆盖率由2002年的30%提高到45%。第32页  (3)饲养方式转变明显加快。优势区的饲养方式转变走在了全国前列。牧区广泛推行草原牧区禁牧、休牧、轮牧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措施,肉羊饲养由粗放放牧方式逐步向舍饲和半舍饲转变;农区半农区着重推广肉羊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由饲喂单一饲料逐步向饲喂配合饲料转变,反刍配合料使用量逐步提高。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改变了肉羊饲养多年出栏的传统习惯,羔羊当年育肥出栏比例由2002年的20%左右提高到35%,出栏肉羊平均胴体重提高到15.5公斤,瘦肉率明显提高,羊肉品质明显改善。 (4)肉羊饲养组织化程度提高。截至2007年,优势区域共建立肉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9个,其中,肉羊专业合作社34个,肉羊协会55个,带动农户12万多户。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向肉羊优势产区内集聚,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增强了肉羊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户和羊肉加工营销企业的经济效益。 (5)一批知名品牌开始涌现。各优势区重视对本地品牌的宣传,鼓励龙头企业申报国家产品质量认证,参加各种形式的展销推介活动,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氛围。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优势区从事羊肉加工的大中型企业绝大多数均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优势区域内涌现出一批比较有影响力的地方肉羊品牌产品,出现了区域精心培育品牌、品牌促进区域发展的良好局面。3、国内肉羊养殖产业发展相关制约因素分析(1)良种覆盖率低。品种良种化程度低是我国养羊业面临的突出瓶颈问题。尽管我国肉羊良种覆盖率已达40%以上,但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优良种羊杂交利用水平仍然比较低,杂交良种尚未得到大面积推广。此外,全国肉羊良种改良繁育缺乏科学规划,体系不健全,繁育手段落后,肉羊良种场建设滞后。 (2)专用饲料供应不足。长期以来,肉羊养殖主要采取放牧方式,几乎不补饲精料。近年来,饲养方式逐步由放牧转变为舍饲和半舍饲,需要适量补饲草料和精料。由于肉羊饲草饲料生产发展慢,肉羊专用饲料品种少,生产能力低,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小,难以满足养殖场(户)的需求。 (3)第32页 养殖方式落后。牧区普遍超载过牧,有些省区超载率在30%以上,生态压力大,单纯依靠放牧扩大养殖规模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形势要求。农区肉羊养殖仍以农户散养为主,一半以上农户的饲养规模在10头以下,年出栏500只以上的养殖户比重更小,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总体水平较低。 (4)加工流通企业规模偏小。肉羊屠宰分散,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在近期专门调查的445个肉羊生产县中,平均每个县区有5.3家加工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的年加工量仅为700吨,多数小企业没有通过国际通行质量认证,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目前,我国羊肉流通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较大型的羊肉物流企业,市场监管尚不到位。三、国内肉羊产品情况分析1、国内肉羊屠宰与羊肉加工产品情况分析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对全国80家肉羊屠宰加工企业的抽样调查,其基本状况如下:(1)资产规模情况。将总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划分为大规模企业,将总资产在5000万—1亿元之间的企业划分为中大规模的企业,将总资产在3000—5000万元之间的企业划分为中等规模的企业,将总资产在1000—3000万元之间的企业划分为中小规模的企业,将总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划分为小规模企业。各规模企业所占比重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纳入样本的企业中,大型及中大型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而中小型、小型以及中型企业所占比例较大,说明国内羊肉加工整体行业内还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数量较少。图3纳入样本的羊肉加工企业总资产规模比例图第32页 (2)营业收入情况。从营业收入状况来看,大型和中大型企业占营业收入总额的41%,而中型、中小型以及小型企业则占营业收入的59%。图4纳入样本的羊肉生产及加工企业的营业收入状况比例图(3)利润情况。从利润总额状况来看,大型企业占纳入样本企业全部利润的21%,中大型企业占利润的15%,中型企业占利润总额的39%,所占比重最大,小型和中小型企业也占到了利润总额的25%(见图5)。从所选取的80家羊肉加工企业的净利率状况来看,2008年度亏损的企业共13家,占纳入样本企业总数的8.67%。2008年,国内大部分羊肉加工企业的净利率在5%以内,占样本企业总数的63%(见图6)。图5纳入样本的羊肉生产及加工企业的利润总额状况比例图第32页 图6纳入样本的国内羊肉加工企业净利率比例图2、国内羊肉相关产品的消费特征和贸易特征分析(1)羊肉消费量呈上升趋势,消费方式日渐多样化。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步转变,羊肉以其鲜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胆固醇含量低等特点,愈来愈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2年全国人均家庭消费羊肉0.79kg,2006年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1.11kg,此后有所下降,2008年为0.98kg。不过多数学者认为官方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居民畜产品消费量严重低估,主要原因之一是其消费数据未包括在外就餐。随着收入增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在外就餐已成为我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济民、李志强(2000)通过对1999年全国六省城乡调查研究表明,1998年城乡居民在外消费畜产品尤其是肉类产品比重不断提高,肉类产品达到21.3%,肉类消费中牛羊肉外出消费比例高达28.4%、禽肉为32.2%、猪肉为16.7%。由于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除了直接户外消费外,我国的食物户内消费方式也由传统的家庭加工自给向购买半成品、成品为主而转变。(2)羊肉产品消费在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和不同收入之间存在差异。第32页 随着收入的增加,不仅城乡居民的肉类消费量和消费方式发生变化,而且消费结构、消费类型也相应发生改变。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在肉类消费中,更倾向于消费高蛋白、高营养、低脂肪的动物性食品。其中,城市平均羊肉消费增长幅度高于农村;另一方面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羊肉及其制品的消费量存在差异(见表6)。按照收入层次划分,城镇居民收入最低的吃肉最少,随着收入的增加,肉类消费数量同步增加,收入越高吃肉越多。如果进一步细分,占比在10%的城镇最低收入户,羊肉消费水平不到1kg,大抵与农村居民的平均羊肉消费水平相当。随着收入增加,肉类消费也将相应增加,不过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肉类消费量是趋于下降的,这从占比10%的最高收入户羊肉消费量变化中可以体现出来。但肉类消费支出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的,这其中由于人们肉类消费的档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猪肉比重下降,牛羊肉及其制品的消费比重明显上升。表6城乡居民羊肉消费变化一览表单位:kg年份全国平均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平均最低收入户(10%)困难户(5%)低收户(10%)中等偏下收入户(20%)中等收入户(20%)中等偏上户(20%)高收入户(10%)最高收入户(10%)20020.791.080.650.580.821.081.261.381.321.210.6120030.991.330.860.771.051.271.431.571.591.340.7820041.061.390.930.871.171.411.51.621.521.30.8220051.091.430.980.961.081.391.551.671.671.530.8320061.111.370.890.811.081.41.491.591.581.360.920071.061.340.940.881.091.31.471.551.461.420.8320080.981.220.850.890.911.121.391.451.381.290.73数据来源:2003-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第32页 肉类消费结构的差异不仅同个人收入多少和肉类价格高低相关,而且跟消费者所处的地域息息相关。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的人口大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生活习性和消费偏好存在明显差别。因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之间的差异对居民包括羊肉在内的畜产品消费存在明显的影响。南方城镇居民猪肉和禽肉消费量最高,禽肉消费支出是北方的1.9倍;而牛羊肉的消费支出,北方53元近乎是南方27元的2倍,内蒙、青海、宁夏和新疆4省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牛羊肉支出134元,是南方平均水平的5倍,其中人均羊肉支出96元为南方6元的16倍。新疆农民人均羊肉消费8千克,城市居民人均羊肉消费高达9.19千克(潘耀国,2009)。5.羊肉及其相关产品的贸易特征中国羊肉及其相关产品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贸易逆差呈扩大之势。从贸易上看,中国是典型的生产大国,出口小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羊肉生产国,中国在世界羊肉贸易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只有不到0.2%的羊肉产量用于出口,大约占到世界羊肉出口总量1%左右的份额。表7中国与世界羊肉主要出口国贸易竞争指数变化年份80-9091-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中国-0.25-0.74-0.82-0.88-0.82-0.83-0.79-0.87-0.82-0.62-0.45-0.39-0.30-0.47澳大利亚0.990.99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新西兰1.000.990.991.000.990.990.980.990.990.990.990.990.990.99数据来源:FAO统计数据库通过表7,可以发现我国羊肉贸易竞争指数20多年来一直为负数,而且绝对值总体表现为先增加后递减的趋势,最高年份2001年达到0.87,此后有所下降,这说明我国羊肉贸易从80年代以来一直为贸易逆差,而且进口额远远超过出口额。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羊肉贸易竞争指数一直为正,而且大多数年份为1,最低时也达到了0.98,说明这两个国家的羊肉出口能力极强,表现出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第32页 虽然近年来贸易竞争指数逐年缩小,但贸易逆差的绝对值呈扩大之势。2008年羊产品进口继续增加,出口微降,贸易逆差达到5485.6万美元,比上年增加3091.7万美元。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和对优质高档羊肉需求的增加,中国羊肉进口量逐年增加,而出口量逐年萎缩。2008年中国羊肉出口总额为5038.3万美元,同比减少6.9%;出口总量为1.46万吨,同比减少34.2%。羊肉出口目的地主要是约旦、中国香港地区,主要出口省市为山东、内蒙古和河北。2008年羊肉贸易逆差拉大,为5552.8万美元。羊肉进口来源国主要是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进口额占羊肉进口总额的99.6%。活羊出口增加,2008年中国活羊(除种羊外)只有出口,累计出口额为65.22万美元,同比增加26%;出口量为1.87万只,同比增加8%。活羊主要出口到中国香港地区和尼泊尔,主要出口省市为湖北和西藏。3、国内羊肉需求情况分析和发展潜力分析(1)羊肉需求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肉类产品市场消费结构中,猪肉比重较大,羊肉所占比重仅为5.5%。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步转变,羊肉消费量呈上升趋势。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2年全国人均家庭消费羊肉0.79公斤,到2007年上升到1.06公斤,年均递增约6%(表1)。按这一趋势外推,预计2015年全国家庭人均消费水平将达到1.69公斤,按13.7亿人口估测,届时全国羊肉家庭消费需求量将达231.5万吨。如果考虑到尚无法精确统计的户外消费部分,羊肉需求量更大。肉羊生产供给与羊肉消费变化情况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发展潜力分析第32页   我国是世界养羊大国,羊肉产量长期位居世界之首。近几年我国肉羊生产进入快速增长期,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科技进步步伐进一步加快,肉羊生产今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饲养量增长潜力。我国现有可利用草原总面积3.3亿公顷,人工种草面积2500万公顷,退耕还草面积550万公顷,农作物秸秆6亿多吨。目前北方草原牧区普遍处于超载过牧状态,肉羊养殖规模不宜继续扩大,未来增加肉羊饲养量的自然资源依托,主要是南方草山草坡和农作物秸秆。我国南方现有草山草坡面积6700万公顷。目前改良面积不足5%,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如果加大草山草坡开发利用力度,使改良草地面积达到15%,按60%用于养羊,改良草地每公顷养7.5只羊计算,可新增肉羊养殖规模3015万只。全国6亿吨农作物秸秆,目前,全国作为饲用的农作物秸秆约2亿吨,到2015年提高到3亿吨,其中40%用作肉羊饲料,按750公斤养一只羊计算,可增加肉羊养殖5330万只。由此估算,在加强南方草山草坡和农区半农区秸杆资源开发的情况下,到2015年我国新增肉羊养殖的潜力约为8345万只。  个体增产潜力。我国肉羊个体小,产肉量少。2007年全国平均肉羊胴体重为15公斤,低于养羊业发达国家18公斤的水平。近年来,肉羊胴体重逐年提高,2007年比2002年提高了0.8公斤。随着肉羊品种改良步伐加快,饲养管理水平提高,肉羊个体增产潜力将进一步释放。预计到2015年全国平均肉羊个体产肉量可达16公斤。在现有出栏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肉羊个体生产能力,就可增产羊肉25万吨。 农民增收潜力。肉羊养殖条件要求不高,饲料来源广泛,生长快,疫病较少,养殖成本低,所需启动投资少,向来是草原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近年来羊肉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效益逐年上升,激励了农民的养羊积极性。据调查,2002年肉羊饲养平均每只纯收益100元,2007年平均达140元,提高了40%。目前,很多地区把养羊业作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积极加以扶持。有经济效益的拉动,生产潜力会不断释放,为今后养羊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际市场开拓潜力。第32页 目前,我国正逐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羊肉国际贸易量逐年增加,主要出口目标区域是东南亚、中东和中亚等地区。由于我国羊肉生产成本较低、不少地方优良品种羊肉风味独特,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和一定的品质优势。今后,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得不断增加,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加强肉羊优势区建设,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羊肉产品出口仍然具有较大潜力。四、国内肉羊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展望1、国内肉羊产业发展存在和面临的问题(1)肉羊生产过于分散、单位规模较小、生产方式仍显落后我国当前肉羊养殖的主要模式是农户小规模散养(饲养规模在100只以下),年出栏量占全国80%以上,其中农区一半以上的农户饲养规模在10只以下。虽然在现行土地政策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过剩以及农产品生产的相对低效益使农牧户散养肉羊成为增收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这种散养形态有其经济合理性;而自给型的饲料资源及经营上的灵活性使这种模式的长期存在成为可能,存在着技术与经济上的合理性。但这种千家万户式分散饲养,受资金约束不能形成规模,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这种生产方式既给重大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带来巨大隐患,也严重影响着畜禽良种、动物营养等先进肉羊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表现为肉羊良种化程度不高、羊肉生产时间长、商品率低、饲养成本高、个体胴体重小、羊肉品质较差、出口量少。因此,近年来我国肉羊业在有些地方出现萎缩趋势,品种良种化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不高,与养猪业、奶牛业、肉牛业、养禽业相比,肉羊业发展后劲和比较效益明显下降,养羊的机会成本增加。(2)肉羊产业发展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第32页 作为畜牧业中的一个子产业,肉羊产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肉羊产业增长首先受到客观资源条件的制约。受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和国内深加工消耗量增加等因素影响,主要饲料原料价格持续高价位运行,供应紧张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缓解。虽然与生猪、家禽等耗粮型畜牧业相比,肉羊养殖属于节粮型畜牧业,但一头肉羊一年平均要耗费玉米、豆粕、豆饼等精饲料32.8kg,耗费牧草、农作物秸杆等青粗饲料201.9kg。同时在我国肉羊养殖的主产区,随着城市化的拉力和农村自身发展的推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肉羊养殖的机会成本增加,发展肉羊养殖的劳动力成本明显加大,无论是规模化养殖场工人及技术人员,还是散户的自身用工折价,工资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养羊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受制于现行的土地政策,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交易成本加大,无论是牧区的草原畜牧业还是农区的耕地畜牧业,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加快规模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前期草原畜牧业的过度发展,导致草原沙化严重,承载力严重下降,牧区超载过牧已是普遍现象,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牧区肉羊产业发展从数量上来说不仅不能扩大,而且应该采取鼓励政策削减下来。农区规模化养殖所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的污染等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为了保护环境各地政府因此而出台的一系列限制政策制约了肉羊产业的进一步发展。(3)肉羊的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养羊户与龙头企业缺乏紧密地联结肉羊生产虽然有向规模化饲养方向发展的趋势,但发展十分缓慢。但同时在某些肉羊饲养专业村由于规模过度,出现了疫病暴发、饲草不足、环境污染等规模不经济等问题。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虽然建立了一些养殖小区,但很多养殖小区的经营效益不好。分散的农户养殖仍然是肉羊生产的主体。各地缺乏能够带动养羊户发展的公司与合作社,公司与养羊户之间主要体现为买卖关系,缺乏利益共享机制。一些养羊合作社基本由公司控制,建立合作社常常是公司为了得到政府的补贴,由于没有按照专业合作社的法律要求去做,合作社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养羊户难以从合作社的发展中得到互助合作的好处。(4)现代化屠宰加工水平较低,现代加工业常常竞争不过私屠乱宰肉羊产业的发展有赖于肉羊加工业的发展,但农户的小规模生产、肉羊加工业的原料——专门化肉羊品种的缺乏、优质肥羔供应的严重不足,使加工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仅严重制约了羊肉加工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也使现有的规模加工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阻碍了优质肉羊生产及其产业的发展。我国一方面肉羊缺乏现代屠宰加工业,另一方面现代肉羊屠宰加工业有普遍开工率不足。其原因首先在于存在着私屠乱宰,作坊式屠宰的成本远远低于工厂化屠宰。由于政府监管严重不足,私屠乱宰广泛存在,在一般市场上私屠乱宰凭借成本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即在相当大程度上存在着“柠檬市场”。其次是工厂的设计能力远远地超出了可宰羊源,大部分现代屠宰加工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只能利用20—第32页 30%。据调查90%的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人员占比不足企业总人数的5%,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现有产品大部分为热鲜肉,占90%以上,冷却肉、调理产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缺乏,产品普遍存在货架期短、品质不稳定、包装粗糙、质量安全突出等问题。(5)羊肉及其制品在整个畜产品消费中比例偏低相关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城乡居民在畜产品消费量和支出上差异显著,但消费结构趋同化倾向明显。总体上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呈现出过于向肉类集中,肉类又过于向猪肉集中的“双集中”趋势。通过对我国城镇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量化分析,可以很明显的发现这一趋势(见表8)。在整个畜产品消费中,从绝对量上看,猪肉、牛肉、羊肉、禽肉、蛋类和奶制品人均消费量分别由1992年的17.7kg、2.15kg、1.56kg、5.08kg、9.45kg和6.32kg增加到2008年的19.26kg、2.22kg、1.22kg、8.00kg、10.74kg、19.30kg,增幅为8.81%、3.26%、-21.79%、57.48%、13.65%、205.38%,所有的肉蛋奶的消费量都在增长,唯独羊肉消费由1992年的1.56kg下降到2008年的1.22kg,降幅为21.80%。从相对指标上看,猪肉消费比例逐步下降,禽肉、奶类消费比例大幅上升,城镇居民猪肉消费量占整个畜产品消费比例由1985年的47.49%下降到31.71%,禽肉由9.23%增长到13.17%,奶类由18%增长到31.77%。而牛、羊肉分别由1992年的5.08%、3.69%降到3.65%、2.01%。虽然猪肉消费比例出现微降,但在整个肉类消费中猪肉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中猪肉比重偏高,牛羊肉消费比重明显偏低,这样既不利于居民身体健康,也加剧了粮食供应压力。牛羊肉消费份额的偏小对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反映到生产上就是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不尽合理且调整缓慢。在我国,“耗粮型”畜禽的生产比重过高,而“节粮型”草食畜的比重偏低,而发达国家恰好相反。在2008年,我国猪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高达63.5%,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8.8%,禽肉占21.1%;而草食畜比重却很低,牛肉比重仅有8.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6.3%,羊肉比重更低只有5.2%。在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结构日益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被有的学者称之为“粮—猪”结构的生产模式明显与我国的资源结构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虽然这种发展方式也能带来畜牧业总产值的快速增长,但这一略显畸形的生产模式显然是不利于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第32页 中国城镇居民主要畜产品人均消费量单位:kg 198519921997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猪肉16.6817.715.3420.2820.4319.220.220.018.2119.26牛肉2.152.371.921.982.271.452.412.592.22羊肉1.561.331.081.331.390.981.371.341.22禽肉3.245.084.949.249.206.379.008.349.668.00蛋类6.849.4511.1310.5611.1910.410.410.4110.3310.74奶及制品 6.325.9218.1221.7122.1919.222.5422.1719.30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6)肉羊产业的市场竞争加剧,国际竞争力偏低加入WTO后,肉羊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加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肉羊产业规模的扩大,在生产上受到其它种养业发展的限制,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中“一猪独大”的局面就是很真实的写照;在消费上特别是在羊肉作为非必需品消费的地区,猪肉、牛肉、禽肉都能对其造成相当大程度的替代。形成这一局面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国家畜牧业发展政策的“生猪偏向”,肉羊产业发展缺少专门的特殊政策,导致肉羊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在同其他种养业的竞争中,比较优势不明显。其二,加入WTO后,我国畜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国外肉羊发展强国像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羊肉产品对我国的羊肉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形成挤压,主要表现为,我国羊肉产品出口额的下降,出口市场的狭小和进口的不断增加,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羊肉产品国际竞争力偏低。通过反映国际竞争力最直接常用的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就可以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羊肉生产国,在世界羊肉贸易中占的比例非常小,只有不到0.2%的羊肉产量用于出口,从1980年以来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0.1%~1.6%区间内,相比之下,各自占世界肉羊产量5%不到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007年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高达25.3%和40.1%,两者合计将近世界出口总额的2/3。第32页 因而,羊肉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较大。一是世界贸易量的限制,主要出口国大都是发达国家,竞争对手强劲;二是我国羊肉质量难以满足多数进口国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不能满足卫生及动物检疫标准,其中包括鲜嫩度、卫生保障、疫病控制、兽药残留等。对比我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之间羊肉产品质量指数的变化,可以充分反映我国羊肉品质不高这一严峻现实。从总体上看,我国羊肉质量指数总体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的0.70下降到2007年的0.49,虽然近年来有所回升但始终在低水平处徘徊,这说明我国羊肉的出口质量竞争力差且出口附加值趋于下降,从质量上看基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了;而大洋洲两大羊肉出口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羊肉指数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趋于稳步上升的态势,尤其是新西兰所有年份均大于1,表现出很强的质量竞争优势。表8中国和世界其他羊肉主要出口国羊肉质量指数变化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中国0.700.620.520.480.530.520.470.410.380.390.430.49澳大利亚0.820.780.780.80.830.830.830.880.880.870.880.88新西兰1.141.321.231.191.311.311.411.341.411.451.381.33数据来源:FAO统计数据库2、国内肉羊产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分析(1)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现代畜牧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良种繁育体系和加工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改造传统养殖方式,深入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培育优势品牌,在优势区内逐步实现肉羊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肉羊养殖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市场供给,促进肉羊产业又好又快发展。(2)发展目标总体目标第32页   到2015年,打造具有饲草资源优势、品种资源优势、市场区位优势的四大肉羊产业区域,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高,优势产区成为我国优质羊肉供应的重要基地,建成包括肉羊良种、饲料供给、健康养殖、深度加工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以及对全国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现代肉羊生产体系。具体目标  增产目标:优势区域羊肉产量达到240万吨,年均增长5.5%,满足国内家庭消费羊肉需求量的48%以上。  科技进步指标:优势区域肉羊良种覆盖率达到60%,出栏肉羊平均胴体重达到16.5公斤左右,优质羊肉比重达到50%以上。  产业组织化目标:通过产业化和养殖小区建设,龙头企业带动等形式,使50%的规模养殖户参与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  品牌建设目标:保护和壮大已有品牌,积极培育新品牌,品牌肉销售量占到优势区域羊肉产量的60%以上。3、国内肉羊产业未来发展政策性建议(1)提高肉羊产业化经营水平产业化经营是提升肉羊产业发展水平的组织保证。肉羊产业化经营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养羊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肉羊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引导分散的养羊户的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这里有以下几项政策必须正确把握和完善:肉羊生产要坚持以农户养羊为基础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证明,农业家庭经营是农业最基本的经营组织形式,这是由农业产业的特点所决定的,我国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因此,各级政府对肉羊产业的扶持政策应认真考虑对养羊户的需求。如对养羊户的贴息贷款、良种补贴、机械补贴、圈舍改造补贴、技术培训与指导、市场信息提供等政策措施。支持养羊户对提升我国肉羊产业市场竞争力具有根本性意义,这不仅会全面提高羊肉质量和养羊户的经济效益,而且会提高某些不可贸易的农副产品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利用率,因此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第32页 正确引导肉羊相关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证明,肉羊相关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整个肉羊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起到引领作用。目前在肉羊相关领域的公司主要在品种繁育、饲料加工、肉羊屠宰加工,在这些领域一般农户缺乏资金、技术,公司可以大有作为。政府对这些公司的支持有助于带动整个肉羊产业的发展,目前政府对其支持不足与过度并存。所谓支持不足主要表现为公司如何能带动养羊户的发展考虑不足,政府热衷于财政补贴,而对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经营行为、经营机制缺乏指导,造成政府不断有资金注入,但公司却仍然效益不佳;所谓支持过度主要表现政府热衷于“扶大、扶优、扶强”,总是“锦上添花”,而不“雪中送炭”。造成一些公司热衷于拿政府各种项目,而忽略本身的经营。某些羊场和屠宰厂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搞得非常大,经营成本高于养羊户,加工能力利用不到30%,实际上出现了规模不经济。因此,政府对公司的支持要坚持公平性原则、有助于带动养羊户发展的原则,不要“以钱为纲”。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还证明,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企业。在我国肉羊产业中合作社的发展严重不足,其原因除了肉羊产业本身发展水平较低外,还与政府的法制和政策有关。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肉羊产业中的合作社已有了一定的数量。但通过大范围的调查发现,真正符合专业合作社法律要求,发挥合作社功能的却较少,由公司所领办的合作社实际上由公司所控制并为公司服务,某些地方合作社的建立就是为了得到政府的奖金。因此各级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应该遵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使已建立的合作社能够按照合作社的机制运行、发挥合作社的功能,注重对合作社经营者的培训,注意政策的公平性,避免给钱了事。加强屠宰加工、质量安全管理和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屠宰加工是提高羊肉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但由于政府监管不力,造成很多现代化屠宰竞争不过私屠滥宰,羊肉及其产品不能够做到优质优价。因此,政府应依法取缔私屠滥宰,严格执行肉羊屠宰加工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各级检疫检验制度,建立有序竞争的规范市场体系。大力推广肉羊标准化生产第32页 积极发展健康养殖业,引导养殖户转变养殖观念,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在农区专业养羊户和大型养羊场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并推行标准化生产规程。加快专业化养殖小区建设,在养殖小区突出抓好品种、饲料、防疫、养殖技术和产品等五方面的标准化工作,逐步实现品种良种化、饲养标准化、防疫制度化和产品规格化,促进安全优质羊肉产品生产。在优势区域扶持建立现代肉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对示范基地内养殖户建标准化羊舍、青贮窖及其相关设施予以支持。(2)加强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科学指导和管理引种由于我国缺乏优良肉羊品种,随着肉羊产业的发展,引种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引种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并且重复引种,造成了较大的浪费。因此国家应利用专家制定科学的引种规划,通过宏观管理使引种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引种应首先遵循生态条件相似性原则,即注意引入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与该品种原产地的自然生态条件相似或差异不大,引种才容易成功,并能较好地发挥生产潜力;其次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原则,即引种还要考虑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特别要考虑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大力支持肉羊良种的选育肉羊良种繁育在肉羊产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改进本地品种,培育适合我国的肉羊新品种、新品系。对引进的优良种羊在纯繁选育的基础上通过高科技生物技术(同期发情、胚胎移植等)快速扩繁种羊群,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优良的种羊,同时结合良种繁育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冷冻精液配种技术等改良本地绵、山羊,提高其产肉量,改变目前养羊业中存在的良种化程度低、生产水平低的局面,提高养羊业生产效益。广泛开展杂交优势利用,在优势产区二元及三元杂交生产肉羊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肉羊优势区域的生态条件和品种资源情况,筛选推广相对稳定优良的杂交组合。肉羊良种需要很长时期的投入,一般企业难以支撑,因此政府对肉羊育种企业的扶持就成为其能否可持续的关键。加强对现有种羊场的管理第32页 为适应肉羊生产需求,根据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例》和农业部《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尽快验收、整顿现有种羊场,颁发种畜生产许可证,建立良种登记制度,并要引进良种肉羊充实良种构成。新建种羊场要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办理。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不同品种的种羊内部质量标准,凡不符合种羊质量标准和种畜管理条例的种羊场一律取消其种羊场资格,并加大对种羊管理力度,定期开展种羊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发放工作,确保种羊的质量。对合格种羊场要强化其种羊质量的管理,按照种羊质量标准做好选种、选育工作,杜绝劣质种羊上市,确保为养殖户提供合格种羊。大力支持肉羊良种推广工作为了使肉羊良种迅速推广开来,政府可采用以下政策措施:第一,政府通过支持育种企业或事业单位通过人工授精推广良种;第二,通过对农民购买种羊补贴来推广良种(目前国家已出台绵羊种羊补贴政策,建议迅速启动山羊种羊补贴政策);第三,通过支持养羊合作社来提高种羊利用率。保护、开发和利用地方肉羊品种资源我国拥有较多的肉羊品种资源,有些品种资源虽然群体较小,但有很多特殊性,政府应通过专家审定,启动肉羊品种资源保护计划,并在保护中加以开发和利用。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此应承担主要责任,并给予持续性的资金支持。国家和省级政府应制定品种繁育的战略规划,大力支持国内地方肉羊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鼓励和支持优良新品种和新品的培育。(3)提高肉羊饲养科学化的水平加快舍饲半舍饲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牧区因超载过牧恶化的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应在稳定养殖数量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提高生产性能。根据草场面积、草场生产力和季节变化,合理调整载畜量,达到草畜平衡,使草地真正发挥生态和经济双重功能。建议国家出台对实行舍饲半舍饲的饲养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在饲养设施设备建设方面的补贴政策,通过就业培训政策是牧区过剩的劳动力转移出来,对超载过牧地区实施减少羊只饲养量给与补贴的政策。第32页 推广异地育肥的肉羊养殖模式为解决禁牧后舍饲养殖成本增加的矛盾,可在农牧交错带推广牧区放牧繁育、农区舍饲育肥的模式,充分利用牧区放牧繁育低成本的优势,将繁育羔羊断奶后转往农区强度育肥。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牧区草场的生态压力,另一方面又可利用羔羊早期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的优势,提高肉羊养殖的经济效益。这种异地育肥方式在河北、山东等省证明是一种成功的区域间优势互补、协调组织羊肉生产的养殖模式。但在异地育肥中需要政府解决的最大问题是肉羊的检疫与防疫,目前处于失控状态。加强饲料生产与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饲草料是养羊业的基础,饲草料均衡供应体系是发展现代肉羊产业的物质保障。在肉羊生产在向舍饲和半舍饲发展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建立专用饲料作物基地,大力推广氨化等粗饲料加工调制技术,开发专用羊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改变传统饲料结构。在牧区、半农半牧区推广草地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方式。加快建立现代草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推动草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因此政府要委托科研单位进行饲养标准、营养与饲料参数、饲料配制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提高饲养管理水平。(4)完善肉羊疫病防控体系加大羊病科研投入,加快疫苗检测试剂的研发、生产和推广羊病的基础性研究属于国家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应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对肉羊产业危害严重疾病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研制相应的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盒,推广试剂盒的临床应用。为羊病的快速诊断和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以及免疫程序的制定提供有效的、便捷的工具。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调动动物生物制品企业生产羊用疫苗的积极性,满足市场对羊用疫苗的需求,从而为羊病预防和控制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组织制定饲养标准和羊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减少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第32页 政府应组织制定不同区域、不同饲养模式下肉羊饲养标准和疾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使得肉羊饲养过程统一化、规范化,疾病综合防控标准化,进而减少肉羊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提高政府捕杀补贴标准,净化危害较为严重的疾病国内外的疾病防控经验证实,要有效控制一种疫病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提高动物捕杀补贴标准,捕杀并无害化处理发病动物和带毒(菌)动物是净化烈性、高度危害性传染病的必要条件。因此,建议政府提高肉羊捕杀补贴标准,为控制、净化严重危害肉羊产业发展的疾病提供资金支持。增加基层兽医防疫人员数量,提高基层兽医防疫人员业务素质基层兽医工作者,特别是农村兽医防疫人员和羊场兽医技术人员是肉羊疾病防控的一线工作者,他们人数的增加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为预防和控制羊病提供了人力保障和技术储备。因此,建议增加农村和羊场兽医防疫人员数量,定期举行培训班提高其疫病防控的业务素质,为肉羊产业疫病防控提供人员储备和基础支撑。第32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