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话”教学论文

浅谈“对话”教学论文

ID:24785545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5

浅谈“对话”教学论文_第1页
浅谈“对话”教学论文_第2页
浅谈“对话”教学论文_第3页
浅谈“对话”教学论文_第4页
浅谈“对话”教学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对话”教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对话”教学论文什么是阅读教学?“课程标准”中做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很值得研究的倒是“对话”二字。有人说:“什么是阅读教学?“课程标准”中做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很值得研究的倒是“对话”二字。有人说:“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用的就是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其实,这儿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

2、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首先,这种师生间的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学生的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法”截然不同。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教师仍然是居高临下地传

3、授知识的权威;教师的提问是有“底牌”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教师的“底牌”而已,最后还是要由教师一锤定音。这种对话是互动的。教学既然是一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说到对话式的教学,我不由得想起了希腊的大学者、大教育家苏格拉底。他教授弟子经常采用的就是对话式,他对弟子实施教育,一无固定的课堂,二无固定的教材,或在田头,或在街道,因地制宜,随机施教。他往往让弟子们先去体

4、验,然后再通过与弟子的对话,启发他们深入思考、有所领悟。有这么一个故事,颇能代表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长满麦穗的田地边,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走进麦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直到苏格拉底大喝一声:“你们已经到头了!”弟子们才如梦初醒。苏格拉底问:“究竟地里有没有一穗是最大的呢?”弟子们说:“肯定有。”苏

5、格拉底点了点头:“是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找到最大的一穗?”“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若有所悟:人的一生不也是在麦地里行走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呀。这种教学,就是在今天也仍然闪耀着民主作风与对话精神的光芒,值得我们借鉴。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

6、验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调整好阅读教学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传统的阅读教学,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教师先通过钻研文本,把文本的内容全弄明白了,诸如可以分成几段、各段的段落大意该怎么概括、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特点是什么等等;然后根据自己的钻研所得写成教案,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贯彻自己的教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文本学生是懂了,但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渠道不畅(具体表现在学生读书的时间甚少。过去我曾

7、就此做过调查,平均起来每节课学生用于读书的时间仅5~6分钟),教师用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不能称为“对话”,只能算是“传话”。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有人将阅读活动比喻成“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这是很有见地的。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

8、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总之,在新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认真研究文本并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