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反学校文化行为诱因及干预策略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行为诱因及干预策略

ID:24911285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7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行为诱因及干预策略_第1页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行为诱因及干预策略_第2页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行为诱因及干预策略_第3页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行为诱因及干预策略_第4页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行为诱因及干预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行为诱因及干预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生反学校文化行为诱因及干预策略张根应初中生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大人,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由于个体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内部期待与外部现实的不平衡矛盾,容易诱发任性、逞强、冲动、不守纪律、滋扰他人和秩序等与学校主流文化相悖的行为举止,即反学校文化行为。然而,学校是按照社会赋予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使所有学生成为社会人的场所。从学校职能视角看,初中生的反学校文化的问题行为,必然会对学校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产生影响和冲击,消解学校的育人效能,阻滞学校的文化建设,长此以往,也危

2、害其身心健康成长。不过,发展心理学观点认为,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并不是特殊的、令人讨厌的“差生”,而是具有“心理危机”的、亟待从学校教育上解决其发展问题的学生。基于此,本文从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成长环境等方面剖析其诱因,提出相应干预措施。一、诱因剖析1.身心发展失衡。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初期,身体快速成长。然而,相对于生理发展而言,心理发展明显滞后。常常会出现奠名的困惑和烦恼,叛逆心理明显、好奇心加重、敏感多疑、情绪波动大。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其心智能力不能有效控制因身体渐趋成熟而衍生的冲动,如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极易发生行为偏差。2.认知能力局限。初

3、中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快速形成期,开始思考社会问题,也能够理解一些社会现象,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但是,由于其心智尚不成熟,生活阅历浅显,认知水平不高,看待问题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而往往事与愿违。愿望与现实的落差,极易生成怨恨、不满等消极情绪,引发对立、迁怒、发泄等行为。3.教育方法失当。初中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期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教育方法不当,尤其是讽刺、挖苦、辱骂、体罚等极端方式,极易挫伤其自尊,引发逆反、对抗等消极情绪,进而常常会做出一些过激举止,宣泄内心愤懑。4.家庭成长环境影响。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包办一切,满足一切,容易使孩

4、子形养成依赖、唯我独尊等不良性格,往往会目中无人,我行我素,不屑制度与规范。与此相反,一些农村留守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致使对父母渐生怨恨,产生叛逆心理,变得脾气暴躁、冲动任性、难以沟通,加之缺少有效约束,极易诱发反学校文化的问题行为。还有一些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使孩子产生消极悲愤情绪,容易生成一种狭隘和偏激的心理特质,更多地会表现出对社会或他人的不满和敌对,做出一些攻击性的行为。5.不良文化侵蚀。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各种价值观相互交织,其中诸如新的“读书无用论”等一些消极思想,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带来冲击,

5、造成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混沌,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淡漠,极易诱发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生疏离于主流文化,甚至反抗主流文化的情绪和心态。这种内隐意识一旦形成,必将外显于其言行举止之中。二、干预策略1.正面教育。初中生身心的不成熟性决定了其可塑性,教育正是建立在学生的未成熟性基础之上,没有学生的未成熟性就没有教育。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认知自己的情绪变化,帮助其掌握克服不良心理倾向的方法,从生理、心理、环境等多角度引导他们有效释放心中的压抑、忧郁和烦恼,消解他们的叛逆、焦虑、

6、冲动等情绪。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运用自己的理性与意志,控制不良欲望与情绪。2.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基于学生心理层面,运用心理学方法来化解学生心理矛盾、困惑和问题的一种教育方法和艺术。因此,不能用政治说教和理论灌输的方式。要立足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从关注内心需求人手,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冷暖,善待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真诚帮助他们实现合理诉求。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心,用真情化解其消极对抗情绪,不断平衡其心理状态。但也应该看到,思想教育也具有心理疏导功能,二者具有

7、内在关联性。只不过,思想教育是从说服引导人手,通过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及理想前途等正面教育,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激发积极向上的动机。思想问题解决了,心理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因此,心理疏导要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灵活运用,相得益彰。3.赏识激励。初中生出现的反学校文化行为,主要是由于其自主意识不成熟,内驱力不足引发的。然而,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且具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不同个体的个性特点,找准唤醒其主体意识的切入点。尊重他们的天性发展和尊严,民主平等地对待他们,做他们

8、的良师和挚友,拉近心理距离,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使其“信其师,亲其道”。善于发现并适时鼓励其取得的进步,挖掘其优势,激发其潜能,促使其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