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非垂悬话题结构研究初探

汉语中非垂悬话题结构研究初探

ID:24924978

大小:8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7

汉语中非垂悬话题结构研究初探_第1页
汉语中非垂悬话题结构研究初探_第2页
汉语中非垂悬话题结构研究初探_第3页
汉语中非垂悬话题结构研究初探_第4页
汉语中非垂悬话题结构研究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语中非垂悬话题结构研究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汉语中非垂悬话题结构研宄初探摘要:汉语中的话题结构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对非垂悬话题结构的生成。Chomsky在最简方案框架下提出复制移位理论为汉语中的非垂悬话题结构的生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非垂悬话题,复制移位,特征核查、引言汉语中的话题(topic),是指居于句首的名词短语或类似于名词短语的句子成分,与后面的句子中的某一位置有一定的联系;并且话题是一个语用和话语概念,是说话双方都知道的“旧”信息。如(1)所示:(1)A:我喜欢看鲁迅写的《朝花夕拾》。B:那本书,好多人都喜欢看。在对话(1)中,B中的“那本书”就是此小对话的话题,即A所说的“鲁迅写的《朝

2、花夕拾》。(1)就是汉语中典型的话题句,B中的话题“那本书”是述语中动词“看”的内论元,移至句首位置成为句子的话题,这个过程就是话题化(topicalization)。但在某些传统的话题结构中却不存在明显移位,如(2)所(2)水果,我喜欢香蕉。我们将汉语的话题结构归为两类:非垂悬话题(non-danglingtopic)结构和垂悬话题(danglingtopic)结构。例句(1)就是典型的非垂悬话题结构,例句(2)则是典型的垂悬话题结构。汉语中的非垂悬话题结构是本文研宄的重点。二、非垂悬话题结构的复制移位分析2.1最简方案下的复制移位理论在GB(Governmentan

3、dBindingTheory)框架下,一个句子成分由于某种原因移位后,空位上留下的是一个与此成分共指的语迹(trace),这违反了生成句法研宄的初衷:句子的派生过程中不允许新的成分出现。此时的语迹则是这种新的成分。在MP(minimalistframework)框架下,一个成分移位后留在原位的只是一个副本,而不是新的句子成分。复制移位理论指出,由于不可解释性特征,最高位置的成分在语音层面得到实现,而其他位置的副本则全部被删除,但在语义层面仍可以获得解释。同时,复制移位理论也为句子成分的部分删除提供了依据。2.2汉语中的非垂悬话题结构英语中的话题结构是由句法操作生成,由原

4、结构中的空位或回指词而允准。汉语中的非垂悬话题同汉语话题结构生成机制类似,都是有空位或回指词允准而成。如:2.3(a)[这些书]i,我看过了ei。[空位允准](b)鲁迅i我读过不少他i写的书。[回指词允准]3(a)句中的话题NP“这些书”是VP“看过了这些书”的一部分,即VP的内论元部分。根据Chomsky的多重分裂假说(MultipleSpecifierHypothesis),其生成如下:[TopP这些书[TP我[T’看过了[vP我[v’这些书[V’看[VP看这些书]]]]]]]此扩标法可以完全展现出3(a)句的整个生成过程。在MP(MinimalistProgram

5、)框架下,整个生成机制是由VP开始(如图中箭头所示),并且整个生成过程由语段推导而致。首先,动词V“看”从语库中选出与NP“这些书”合并(Merge)成VP。根据MP理论,轻动词v(lightverb)可使V“看”附加到轻动词v上构成v’,然后代词“我”从词库中选出合并在v’的Spec位置以满足v’的论元特征。此时,句中有三个不可解释性特征需要核查:v的?特征,外论元“我”与内论元“这些书”的格特征。根据Chomsky的语段推导理论,v的?特征作为一个探头(probe)开始寻找合适的目标(goal)以满足其特征需求,而NP“这些书”的?特征正好与此相符合,随后NP“这些

6、书”移位至v’的Spec位置以完成NP“这些书”的格特征核查。此时第一个语段vP正式完成。因为代词“我”的格特征尚未得到核查,整个生成过程进入到下一个语段CP的推导过程。由于T带有时态特征,“看”从V移位至T。代词“我”也从vP的Spec位置移位至TP的Spec位置以核查T的强词缀特征,此时代词的格特征也得到核查。在CP的外部,TOP(topic)带有强EPP特征,使得NP“这些书”移位至TopP的Spec位置。根据复制移位理论,句中只有最高的副本可在语音层面得到实现,其他的副本将在语音层面被删除,但在语义层面仍然可以得到解释。因此,这类的非垂悬话题结构,如(a)就是由

7、移位所致,由述语中的空位所允准,汉语中有大量的类似这样的话题结构,如:2.4(a)鲁迅写的书,我看过。(b)鲁迅写的书,我看过鲁迅写的书。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3(a)中的NP“这些书”与4(a)中的DP“鲁迅写的书”在句中都是完整的成分,这也符合Radford(2009)所指出的:在复制移位理论下,只有完整的成分才可以移位,但下面的句子是如何生成的呢?2.5鲁迅i,我看过不少他i写的书。很显然,此句中的“鲁迅”只是DP“鲁迅写的书”的一部分,并不能独立移位。汉语中的DP是一个孤岛“Island”:如果副本在孤岛内而副本的先行词在孤岛之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