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视角浅析青少年犯罪现象

从社会学视角浅析青少年犯罪现象

ID:25051586

大小:5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6

从社会学视角浅析青少年犯罪现象_第1页
从社会学视角浅析青少年犯罪现象_第2页
从社会学视角浅析青少年犯罪现象_第3页
从社会学视角浅析青少年犯罪现象_第4页
从社会学视角浅析青少年犯罪现象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社会学视角浅析青少年犯罪现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社会学视角浅析青少年犯罪现象从社会学视角浅析青少年犯罪现象  一、我国青少年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青少年现状  青春期,一般指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成熟半成熟状态,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身心发展不平衡是青春期的典型特点,这给青少年的内心带来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因此青春期也被称作困难期危机期。  我国青少年的基本状况与我国总的人口状况向符合的,青少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发展不均衡,青少年人口众多,青少年人口的绝对数量比较大,我国1529岁的青年

2、人口占总人口的24.92%,达到3.11亿。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青少年发展不平衡也突出的表现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上。  (二)我国青少年存在的一些问题  恋爱问题,当代青少年之所以容易出现早恋问题,生理成熟略有提前,导致心理上性爱意向的日益成熟;性教育没有得到重视;书籍、影视、报刊中过多过滥的描绘,使青少年烦躁不堪;这个时期的恋爱往往具有盲目性、单纯性、冲动性、不稳定性,处理不好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重大影响。  学习障碍问题,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本文由.L.收集整理心理过程,青少年在这个过程中

3、受到形形色色心理障碍的困扰,学习效率低,表现为:记忆障碍、学习动机障碍、学习疲劳、考试焦虑、学习压力以及学业成绩不佳等问题。  人际交往问题,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渴望得到同辈人的承认、接纳;长辈们的认可和赞许,但是发展的不平衡,还无法用成人的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困惑和茫然。  当然,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远远不止这些问题,网络成瘾问题、人格障碍问题、叛逆问题、自杀问题、吸毒问题等都存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  二、我国青少年犯罪状况  8

4、0年代以来是新中国成立后犯罪发展较为突出的时期,数量之多,犯罪率之高。1980年全国刑事犯罪总人数59万,其中青少年犯罪为36万人,到1994年,全国刑事犯罪人数为140万人,其中青少年犯罪为84万人,这15年间,青少年犯罪率最高为29.1%,最低位1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加大管理,相关部门也采取了有力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依法严惩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整个社会的违法犯罪率有所下降,而青少年的犯罪率和违法犯罪案件更是呈现大幅度减少的趋势。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除了呈现多

5、样性、复杂性、交叉性、常变性等特点外,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偶发性犯罪居多;犯罪低龄化;犯罪人员复杂;文化素质低容易导致犯罪;女性犯罪有上升趋势。在犯罪类型上,除传统型的犯罪以外,还不断出现新类型,大致分为几类:盗窃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性犯罪。  三、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  (一)莫顿的越轨理论  莫顿认为,现代社会如果人们只注重目标,而不注重达到这一个目标的合法途径,由此就将导致失范。由于人们对目标的选择不同,所以在选择达到目标的方式上有所差异,根据这些不同,他归纳出五种行为模式,并且

6、得出了社会失范将会导致越轨行为的结论。这五种行为模式是:(1)从众方式;(2)创新方式;(3)仪式方式;(4)逃避方式;(5)造反行为。  青少年犯罪以及青少年的一些反社会行为,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越轨行为,对于不同青少年的不同越轨行为,应该具体分析他们产生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了解他们的个人价值体系和他们达到目标的手段的可能性,从而从一个较深的层次上去理解他们的越轨原因,这样才可能从深层次来帮助他们从一种反社会、反生活的消极状态中彻底解脱出来。  (二)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从一个人呱

7、呱坠地开始接触社会,就离不开社会化,在社会化过程中还有一种社会化叫再社会化,指的是在社会生活中,有关部门对那些犯有越轨行为的人收容后进行强制性地教化。希望他们能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所悔改,形成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积极的价值观,符合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再社会化的对象一般有成年人,也有一些越轨的青少年。  青少年犯罪说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一些障碍,在社会化中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判断和控制能力不成熟最终导致的。青少年的犯罪现象给社会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值得我们去高度关注,所以此时

8、的青少年应该接受再社会化,在再社会化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使之被大多数人接受。  (三)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相互交往和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种共同体,能称作为社会群体,是因为群体中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成员关系明确、持久,群体成员具有某种共同的行为期待与行为能力。根据群体中不同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密切,称为初级社会群体。在次级社会群体中,成员间的关系较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