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刑案无辜者虚假有罪供述的成因及对策论文

浅谈刑案无辜者虚假有罪供述的成因及对策论文

ID:25281841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9

浅谈刑案无辜者虚假有罪供述的成因及对策论文_第1页
浅谈刑案无辜者虚假有罪供述的成因及对策论文_第2页
浅谈刑案无辜者虚假有罪供述的成因及对策论文_第3页
浅谈刑案无辜者虚假有罪供述的成因及对策论文_第4页
浅谈刑案无辜者虚假有罪供述的成因及对策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刑案无辜者虚假有罪供述的成因及对策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刑案无辜者虚假有罪供述的成因及对策论文..毕业论文摘要虚假有罪供述现象从根本上说就是冤假错案发生的导火索,广泛存在于我国司法实践中,极大的危害着诉讼的公正。本文从讯问环节入手抓住无辜者虚假有罪供述这一表象,透视其构成要素,挖掘其深层形成原因,以期找出讯问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预防。论文关键词无辜者虚假有罪供述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只要存在讯问活动,无辜者虚假有罪供述就有存在的空间..毕业,虚假有罪供述现象广泛存在于各国司法实践中。虚假有罪供述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从根本上说就是冤假错案发生的导火索。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焦点或许是冤案本身,或许是对无辜者的同情,或是国家的赔偿。但是,

2、作为审讯主体的侦查人员,作为无辜者虚假有罪供述的见证者、甚至是制造者,我们在正视现实的同时,更应用法律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现象,从理论和法律实践方面进行反思,挖掘出虚假有罪供述形成的深层次的原因,以期找出讯问中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对策。一、刑案无辜者虚假有罪供述形成的原因(一)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从我国诉讼模式上看,虽然审判、控诉、辩护等腰三角形的诉讼模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并且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确立了法院的定罪权,使诉讼中以侦查为中心向审判为中心转移,但还未在诉讼中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等腰三角构架。尤其在侦查阶段,由于司法审查制度和程序性制裁制度还没

3、有建立,这使得在侦查阶段缺乏有力的、中性的、超然的第三者的监督。由于警检控诉职能的一致性又使得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的这种同体监督弱化,导致了大量的侦查行为不能受到有效监督。导致在确定嫌疑人、搜查、讯问、扣押等各个方面,侦查机关有极大的自主权;由于没有讯问时律师在场制度,使得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得不到帮助也使讯问活动缺乏必要的监督;由于没有程序性制裁制度,使得侦查机关使用违反法定程序收集证据的行为得不到遏制,收集到的证据不能排除,也使得现行刑事诉讼法中确立的排除规则最终落不到实处。这些制度的缺失使得无辜者在接受讯问之前、之中、之后,均得不到公正、有效的司法救济,因而也极易作出

4、有罪的供述。(二)审讯人员方面的原因1.审讯人员主观方面的高度怀疑首先,侦查人员在讯问中总是带着强烈的有罪推定的观念去讯问犯罪嫌疑人,即侦查人员在讯问中对犯罪嫌疑人抱有极高的怀疑。正是这种极高的怀疑,使得侦查人员极力去证实这种怀疑,而忽略了犯罪嫌疑人的辩解和对案件其它信息的审查、判断,尽管这些辩解和信息在排除无辜方面是十分重要的。无辜者虚假有罪供述始于怀疑,最终不是证据让人产生确信,而是怀疑吸引证据最后自我实现。审讯人员带着浓厚的嫌疑,如同带有强大磁力的磁场吸引甚至歪曲着周围的言词证据甚至实物证据,这使得怀疑超出了仅仅作为怀疑的范围,以几乎确信的形式逼近各种证据,不是证

5、据产生确信,而是确信产生证据。其次,在虚假有罪供述的展开中,这种高度的怀疑,使审讯人员在讯问中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客观的对待犯罪嫌疑人是无辜者的可能性,不能客观对待无辜者供述中的矛盾,对矛盾不作进一步的分析检验,而把与客观事实本质差异的矛盾归结为嫌疑人主观方面的矛盾,归结为嫌疑人记忆上的差错。使审讯人员不能客观对待无辜者的辩解,从而忽略了无辜者提供的可能证明其无辜的有用的信息,失去发现虚假供述的机会,最终导致虚假有罪供述中各构成要素中存在的矛盾被整理、排除。2.客观方面讯问手段非法化识别虚假有罪供述能力低下首先,从讯问手段层面看,无辜者之所以作出虚假有罪供述,往往是

6、审讯人员使用非法的讯问方法,或虐待、疲劳战术,或欺骗、威胁、引诱,或有损记忆力、理解力等等,使审讯对象按照审讯人员的期待和提问做出回答。纵观虚假有罪供述的形成过程,无论在无辜者态度转变阶段还是在供述展开阶段,到处都留有非法审讯方法的印迹。引诱、威胁、欺骗的方法无疑在使无辜者态度转变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引供诱供、指名指事问供在虚假有罪供述的展开中起到了对虚假有罪供述修正的作用。正是这些非法的讯问方法,最终使嫌疑人按照审讯者的期待和提问作出迎合其怀疑偏好的回答。其次,从技术层面看,我们识别谎言的技术还不能达到准确排除无辜的程度。无辜者想象力的匮乏、犯罪亲身体验经历

7、的缺失、关于案件构成要素信息的不完整,均使其作出的虚假供述存在被揭露的可能。其在供述中必然缺乏对案件的独特的感知,无辜者的想象还没有丰富到能恢复整个其完全没有经历的犯罪事件的程度,因此其所做的供述必然会有漏洞,这些漏洞可以通过审查嫌疑人的非语言行为,审查供述本身,审查供述与其它证据的印证关系来识别。但是由于审讯人员主观上不愿识别,客观上缺乏必要的识别能力,导致虚假有罪供述不能被识别。(三)审讯过程本身的压力首先,当人被拘禁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孤独与无助,会产生自己与外界隔绝的错觉和失去控制力的感觉,此外,长时间的审讯会使无辜者在忍受压力带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