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ID:26196098

大小:96.56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25

上传者:U-25934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_第1页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_第2页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_第3页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_第4页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2018年产业扶贫工作调研报告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甩“穷帽”、去“穷根”的根本路径,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也是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体现。今年以来,鄠邑区农业局为全面抓好产业扶贫工作,确保全区具有产业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的建档立卡户实现稳定产业增收。根据我区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保障,充分调动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等带贫主体支持农户增收致富积极性,通过龙头企业(园区)带动的“公司+基地+建档立卡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形式,采取“捆绑式”参与、“链条式”带动、“项目式”推进、“整合式”投入,加强政策和服务保障,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推进产业扶贫,为建档立卡户增收搭建平台。结合日常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入户走访、座谈情况,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一、基本概况鄠邑区辖13个镇街、1个景区管理局,1282平方公里,240个行政村,耕地面积58万亩,总人口57.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6.5925万人。全区现有省定贫困村51个、市级重点村33个(两者重复11个),未脱贫贫困村11个,在册贫困户2329户6282人,今年计划退出贫困户1627户,贫困发生率为1.3%-16- 。产业兴则乡村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区坚持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立足地域特色优势,构建大产业扶贫格局,形成了以户太葡萄、同兴西瓜、设施蔬菜、中蜂养殖、乡村旅游、苗木花卉、电子商务等特色主导产业,确立了三大产业脱贫带和8大产业扶贫模式,建立全区产业精准扶贫对象信息库,共计1842户,培育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带贫主体30家,将有产业需求和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全部镶嵌在产业链中,对产业扶贫对象实现了帮扶措施全覆盖。近年来,针对我区不同类型的区域,确立三条脱贫产业带:在沿山一带以“户太葡萄、旅游观光”为产业发展重点;在中部平原以“设施瓜菜、特色种养”为产业发展重点;在北部渭河沿岸以“农耕休闲、苗木花卉”为产业发展重点。扶贫开发重心已从夯实农村基础设施,逐步转向抓产业开发并举,特别是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已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全区共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30余家,通过自主发展、入股带动、利益联结等模式确定中长期产业发展户1740户,其中1145户与企业(合作社)签订了帮扶协议,建立了稳定产业发展机制。二、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明确产业脱贫目标按照区委、区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为扎实推进我区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贯彻落实“产业脱贫一批”-16- 的要求,发挥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强、贫困户增收可持续的产业扶贫路径,进一步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脱贫支柱产业,拓宽贫困户增收产业体系,实现对全区2329户贫困户全覆盖。(二)明晰产业发展路径1.秦岭北麓沿山地区产业脱贫(1)产业扶持内容。主要发展景区旅游、乡村民宿旅游、中蜂产业,同时大力推进秦岭北麓葡萄产业发展,建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一是通过引导对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改造室内外整体环境,配备厨房、住宿用品等措施,落实帮扶计划;二是通过农家乐、民宿产业带动农产品销售拓宽贫困户就业渠道,达到增收目的;三是引进中蜂养殖龙头企业,向贫困户提供蜂箱、蜂王,三年技术跟踪服务,产品兜底销售,打造中蜂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四是通过葡萄品种改良、创新栽培模式、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投入品使用控制、有机质提升等集成技术,帮助贫困户实现优质绿色生产。(2)产业扶持对象。重点扶持景区理局、草堂镇、石井镇、蒋村镇等镇贫困户536户1319人。2.中部平原地区产业脱贫(1)产业扶持内容。发展以设施大棚西瓜、蔬菜、草莓、苗木花卉、特色养殖业为主的增收产业。一是对苗木购置、新技术推广、管护、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扶持;二是通过对贫困户提供种苗、实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制定产业发展方案等措施,提高贫困人口技能素质,增强其脱贫致富能力。-16- (2)产业扶持对象。重点扶持祖庵镇、玉蝉镇、甘亭街办、余下镇、五竹镇、秦渡镇、庞光镇等镇贫困户1386户3902人。3.在渭河沿岸地区产业脱贫(1)产业扶持内容。发展以休闲农业产业,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等为主的增收产业。(2)产业扶持对象。重点扶持甘河镇、涝店镇、渭丰镇等镇贫困户402户1191人。(三)聚焦产业扶贫带动模式1.产业精准施策帮扶到户发展模式对全区2329户贫困户用各级财政资金按每户10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对于自主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可按贫困户产业发展自身投入情况分批次补助到户。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联户帮扶干部、街办包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协助贫困户落实产业帮扶计划,配合贫困户完成相关财务报账手续。截至目前,已落实产业到户资金3581.1万元。2.企业(园区)+金融+贫困户模式建立“企业(园区)+金融+贫困户”-16- 模式。通过贫困户到户帮扶资金和贴息贷款入股企业(园区),企业为贫困户保底分红的方式,作为产业精准施策帮扶到户发展模式的补充形式,实现对全区贫困户产业帮扶全覆盖。由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可根据辖区实际情况,择优选择经营状况信誉良好的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园区)通过合同协议的形式,每带动1户贫困户由金融部门发放金融贴息扶贫贷款5万元入股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园区),确保帮扶贫困户入股分红享受上不封顶,使贫困户实现稳定分红增收。同时,鼓励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园区)、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联户帮扶干部、街办包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协助贫困户与入股的龙头企业(园区)签订产业脱贫股权合同或协议,保证贫困户享受到股权分红。目前,已落实帮扶企业26家,吸纳入户资金1735万元,计划每年分红138万元,覆盖贫困户1735户。3.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贫困户+产业项目资金扶持模式。按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贫困户+产业项目资金扶持”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学习种养殖产业技术和市场知识,为贫困户提供种苗种畜、技能培训、动物防疫等服务给予特殊帮助,区政府将给予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种植和养殖基地、发展山林经济、开发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资金扶持。带动10-15户以上给予10-20万元产业项目建设资金扶持;带动15-20户给予20-30万元产业项目建设资金扶持;带动20户以上给予30-50万元产业项目建设资金扶持。-16- 同时,鼓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社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联户帮扶干部、街办包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协助贫困户与入股的专业合作社签订产业脱贫股权合同或协议,保证贫困户享受到股权分红。2018年,全区参与“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8家,与1145户建档立卡户建立了稳定利益联结关系,注入产业发展资金835万元。4.推进“三变”改革模式。全区开展产权制度改革的村达到104个,已完成产改村81个;注册股份经济合作社账号71个,目前已拨付各类产改资金2049万元,为全区贫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注入启动资金1859万元。区政府与省农担公司签订农业信贷担保正式合同,并签订了省农担公司在鄠邑区设立办事处合同,现与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商银行开展农业信贷业务已经签订合作协议。2018年4月12日,6月14日,召开全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扎实安排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各项工作任务,对2018年要完成的190个产改试点村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镇街,与各镇街签订目标责任书;同时印发了《2018年鄠邑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和《鄠邑区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办法》,并对清产核资工作进行了培训。5.农业项目扶贫带动模式-16- 从2018年起将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作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标准化养殖场申报农业项目和升级创建的前置条件和硬性约束,按照下达资金量每10万元带动1户贫困户的标准向每户贫困户分红2000元,带动贫困户户数在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及项目验收拨款时予以落实,每户贫困户只能享受一次农业项目扶贫带动。同时引导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养殖场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托管、股权合作、吸纳就业等方式,与贫困户形成稳定的产业带动关系,建立帮扶共赢机制。6.其它模式。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可根据辖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其他产业脱贫模式。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以上模式可叠加享受。(四)统筹规范使用资金1.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对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其它增收产业所需的设施等费用的补助。2.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不可使用的方面包括:不能用于家庭个人直接生活性消费,固定性建设,非产业发展的其它用途。3.贫困户产业帮扶资金,可多批次、多时间段根据贫困户家庭个人实际情况使用。4.产业扶贫资金的管理: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是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主体,对辖区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安全运行和使用负总责。-16- 5.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可以根据辖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整合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统筹安排能帮助贫困户增收的项目,建立贫困户联帮机制,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6.资金使用程序:贫困户个人申请,联户帮扶干部审查,村两委会审核,街办包村干部同意,上报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审批使用。7.资金监管:项目实施完成后,由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进行验收拨款,并汇总报送至区产业脱贫办备案。8.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根据辖区主导产业发展情况,也可以自主选择其他增收项目和带动模式。(五)狠抓保障机制1.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区级产业脱贫联席会议制度,由区脱贫办牵头,产业办、财政局、金融办、经贸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推进产业脱贫工作。区脱贫办负责全区产业脱贫攻坚组织协调工作;区产业脱贫办负责全区产业扶贫组织实施工作;区财政局负责产业脱贫资金的落实及划拨;区金融办负责金融扶贫贷款发放;区经贸局负责全区工商企业筛选推荐;各镇(景区管理局、街办)负责辖区内贫困户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工作。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明确责任分工,总结经验做法,推广典型模式,定期通报情况,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全力做好产业脱贫推进工作。2.加强脱贫攻坚“四支队伍”保障。充分发挥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街办包村干部、第一书记、村“两委”-16- 班子的作用,协助贫困户落实产业脱贫帮扶计划,指导帮助贫困户完成相关财务报账手续,为实现产业扶贫项目公开、公正、公平运行提供保障。通过组织“四支队伍”培训,有效增强了“四支队伍”的脱贫观念和意识,更加明晰了政策指向和尺度,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3.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技术服务保障。一是持续做好产业扶贫110服务,组建11支技术服务队,实行产业培训网格化管理模式,对全区51个省级贫困村、33个市级重点村产业布局情况,开展“一对一”、“点对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技术巡回培训及指导工作,实现了产业脱贫全方位跟踪帮扶。截止目前,产业扶贫110技能服务共接诊群众问询19次318人次。二是投入产业技能培训项目资金50万元,采取农业系统技术单位与委托第三方培训机构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开展“十百千万”产业脱贫户技能培训、贫困村产业发展培训、四个一乡土人次培训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目前共举办技能培训36期2138人次。4.加强“四个一”乡土人才培育。在51个省级贫困村、33个市级重点村,按照“四个一”(每个贫困村培育一名产业引领村干部、一名互助合作带头人、一名农林技术骨干、一名农产品流通服务人)标准培育产业领军人才,共计291人,实现51个省级贫困村、33个市级重点村发展脱贫主导产业有人领、技术需求有人教、互助合作有人带、市场销售有人跑的良好局面。三、典型经验一是全力聚焦12345,用好六个一工作法。为坚决打赢“-16- 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这场硬仗,鄠邑区农业局提出了“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12345”目标,即:“1”——“收入过线”:建档立卡户通过产业带动,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各类收入总和必须过线,增收户年人均收入必须达到3600元,示范户年人均收入必须达到5000元;“2”——“一业一技”:建档立卡户通过产业带动,必须确定一项中长期产业项目,具备一定的产业技能;“3”——“三稳定”:建档立卡户通过产业带动,达到“三稳定”,即:产业发展稳定、产品销售稳定、收入渠道稳定;“4”——“四个精准”:在产业扶贫中务求项目安排精准、资金投入精准、带动方式精准、利益联结精准;“5”——“五个提升”:建档立卡户通过产业带动,在技术管理、产品品质、发展理念、发展规模、经济效益五个方面明显提升。为凝聚产业扶贫攻坚合力,探索出产业扶贫“六个一”工作法(即:制定一份项目实施方案、签订一份产业扶贫协议、企业帮扶每月至少联系对接一村贫困户、统一政策扶持标准、建立1+N产业扶贫档案、建立一个产业扶贫宣传阵地),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带贫企业(合作社)帮、带、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产业扶贫精准到户,让产业脱贫户有更多的获得感。二是抓主体培育,强化农企利益联结。制定出台了《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入股指导意见》、《深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产业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带贫主体建立完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指导意见》、《-16- 村企联姻产业融合,助力产业脱贫工作的指导意见》、《鄠邑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指导文件,在产业扶持政策上有了较大突破,全力推进产业扶贫,为建档立卡户增收搭建平台。目前,全区先后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村等新型经营主体30余家,按照产业带动、入股、技术服务、园区务工、包销产品等多种形式将产业发展户镶嵌在产业发展链中。为强力推动“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荣华集团推行了“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与85户产业发展户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按照新时代农业、新产业发展理念,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不断促进贫困户产业发展增收;西安渭河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带动景区管理局辖区内70户中蜂养殖户发展中蜂产业,并签订了产品收购包销协议,全面解决了农户产品卖难问题;西安东山果品专业合作社引入“党建+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与蒋村镇青三移民新村联姻,采取“三带一帮”扶贫模式,即:务工带动、入股带动、销售带动、全程跟踪帮扶,东山合作社创新扶贫模式,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另外,玉蝉镇孙家硙村采用“民营企业+帮扶企业+贫困户”模式,建立了“花草种植”和“净菜检测加工”两个产业链;余下镇灵山寺村成功创建了300亩温室果蔬产业园。通过不断打造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树立样本示范,切实发挥了先进导向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企业和贫困户投入到产业脱贫攻坚战中。三是抓技能培训,提高农户经营能力。-16- 为全面提升建档立卡户中有产业发展意愿及产业发展能力的户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群众致富能力,确保产业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产业项目。区农业局派遣11支产业脱贫技术服务队,实行产业培训网格化管理模式,持续发挥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作用,对全区51个省级贫困村、33个市级重点村产业布局情况,开展“一对一”、“点对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技术巡回培训及指导工作,实现了产业脱贫全方位跟踪帮扶。今年投入财政专项资金50万元,采取农业系统技术单位与委托第三方培训机构相结合的方式,对“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带动发展产业贫困户、“四个一”及贫困村、重点村农户进行全方位技能提升培训,实现了产业发展户技能跟踪服务全覆盖。四是坚持示范引领,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坚持以产改示范镇村建设推动全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先是在草堂镇、玉蝉镇、蒋村镇建立镇级产权交易中心,在玉蝉镇胡家庄村、蒋村镇王坊村、草堂镇李家岩村村级“四屏”(LED显示屏、电脑屏、电视屏、手机屏)建设和村级便民服务大厅,制作了产改宣传片;积极引导产改示范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其中胡家庄村与荣华集团合作,以土地入股,建立了“农户投地、企业投资、村委会持股”的合作经营模式,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蒋村镇王坊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自我主导型”的发展战略,投资190万元兴办粮油加工厂,现在已开始试运营,另外-16- 建设大型气调冷库项目,预计7月份建成,今年葡萄上市前就可以投入使用;草堂镇李家岩村通过村企合作,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发展农家乐经营,目前全村有130户、500余人从事农家乐经营活动,人均收入达18700元。四、几点启示1.产业是区域经济的“发动机”,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是精准脱贫的“铁抓手”。就我区来说,要想让有发展意愿和发展潜力的贫困农户脱贫致富,重要的是挖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景区旅游、乡村民宿旅游、中蜂产业、葡萄产业、设施大棚西瓜、蔬菜、草莓、苗木花卉、特色养殖业、休闲农业,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等特色产业,栽下产业这棵“摇钱树”,确保农民(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2.产业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必由之路,也是精准脱贫的必然选择。坚持以项目扶持为主要手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农户、脱贫资金有机结合起来,使新型经营主体成为项目实施和资金周转的有效载体,促进产业脱贫工作市场化。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就是扶持农民(贫困户)”的理念,构建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项目资金扶持”的产业化脱贫体系,推动经营主体和贫困农户双赢,才能进一步提高户县产业脱贫成效,-16- 3.产业脱贫需要多部门联动。产业脱贫不单单是农业部门的工作,涉及农业局、财政局、金融办、经贸局等相关部门,必须建立产业脱贫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共同推进产业脱贫工作。4.“三变”改革是产业脱贫的希望之路。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集体产权越明晰的村,“三变”改革基础越好;积极进行“三变”改革探索,已经有一定变革基础的村,农民经济收入普遍高于未进行三变改革探索的村;产业项目越成熟、越大的村,在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越全面,融合程度越深;“三变”改革越深入的村,脱贫效果越好,整村经济水平越高。可见,“三变”改革能够更加稳定、长效助推产业脱贫工作,随着变革深入,对脱贫工作的推动作用将会有质的提升,是产业脱贫的希望之路。五、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区的主导产业葡萄、设施蔬菜、苗木花卉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化水平依然滞后。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规模较小、龙头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带动面小,服务体系不完善、合作组织发育不足等问题突出。-16- 二是产业项目周期长,产业扶贫效益难以显现。产业扶贫项目投向重点大多是种植、养殖业项目,生产周期较长,抗自然灾害、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弱。全区虽然有30家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但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并不多,大多数经济实力弱、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意识不强、辐射面狭窄、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衔接不紧,“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未完全建立。六、主要措施及建议1.加强领导,做大产业。要发展产业,要明确抓领导,领导抓。要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组的作用,形成合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培育产业、促农增收核心,引导贫困群众转变传统种植模式,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增加群众收入。2.用活土地资源。有条件的村可以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社。将没有劳动能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租赁、转包、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劳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农业园区进行产业发展。3.延伸产业链条。-16- 要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单项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区域或附近要相应建成加工企业,同时要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老百姓“卖难”和“贱卖”的问题。4.打造亮点抓好示范带动。要在产业扶贫建设中,选择3个以上增收项目明显,覆盖面广,群众易接受的种、养、加工项目,作为特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做出成效。培育10家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园区参与扶持,辐射带动发展100户以上增收示范户,带动1000户以上有产业发展需求的贫困户脱贫增收。5.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及相关科研单位联系建立科研基地,请他们派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撑,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同时围绕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1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