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气虚对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v

中气虚对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v

ID:26275158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5

中气虚对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v  _第1页
中气虚对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v  _第2页
中气虚对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v  _第3页
中气虚对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v  _第4页
中气虚对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v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气虚对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v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气虚对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V田杰黄琴吴红张雅丽杨春英谭芸【摘要】目的观察中气虚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TC,TG,TNF-α含量影响,探讨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实质。方法用l,生药浓度为2g/ml,三仁汤煎剂100ml,生药浓度为1g/ml,4℃冰箱保存,药物由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制剂室提供;鼠伤寒沙门氏杆菌,浓度为107个/ml,由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提供;TC,TG试剂盒由上海合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TNF-α试剂盒由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所提供。  1.3造模箱由贵阳中医学院设备

2、科设计制造,自动调温调湿,箱内控制温度(33±2)℃,相对湿度(93±3)%。  2方法  2.1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湿热模型组;C组:湿重于热模型组(中气虚组);D组:湿重于热反证组(中气虚+药物组)。每组10只,分笼饲养。造模组动物均于造模前禁食12h,自由饮水,测定肛温、体重。A组,正常环境、正常饮食下饲养(实验室温度18~25℃,相对湿度45%~65%),第25天处死做相关检查。B组,高脂高糖饲料喂养10d(每天猪脂10g/200g体重,蜂蜜1g/200g体重

3、),然后置于造模箱内,并仍给予高脂高糖饮食,192h后灌胃鼠伤寒沙门氏杆菌2ml/200g体重,第216小时再加强感染1次(1ml/200g)。然后移出置于自然环境中,于造模第240小时开始灌服生理盐水2ml/200g,1次/d,5d后处死动物做相关检查。C、D组,饲以200%大黄煎剂灌胃2ml/次,1次/d,持续10d,然后置入造模箱内,高脂高糖饲料喂养(每天猪脂10g/200g体重,蜂蜜1g/200/g体重),192h(置入造模箱8d)后灌胃鼠伤寒沙门氏杆菌2ml/200g体重,第216小时(置入造模箱9d)再

4、加强感染一次(1ml/200g体重)。然后将C、D组移出置于自然环境中,于造模第240小时予C组灌服生理盐水2ml/200g体重,予D组灌服100%三仁汤,2ml/200g体重,1次/d,5d后处死动物做相关检查。  2.2诊断标准模型诊断依据全国统编教材及《外感高热症诊断试行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热症南方协作组1987-10制定)。湿热气分证湿重于热证候特征:动物模型完成后,出现发热,纳呆,倦怠,懒动,饮食及饮水量较少,大便软烂或溏泄,小便浑浊,苔白腻,证候持续3d以上。甚则出现极度倦怠,嗜睡至死亡。  2.

5、3标本检测及指标检测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采用酶学比色法测定;TNF-α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全部数据以±s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  3结果  3.1一般情况实验过程中,A组体胖,行动迅速,精神好,毛发润泽。B组经高脂高糖喂养后,逐渐出现嗜卧、食欲不振、行动呆滞、饮水减少。C组和D组于灌胃大黄后均出现大便溏泄、粘滞,渐见肛周污秽红肿,扎堆,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毛发竖立疏散。B、C、D组置入造模箱后肛温逐渐升高。大部分动物可见

6、大便软烂,有粘液,肛门红肿,雄性动物阴囊皮温增高,睾丸脱出。D组在给药(三仁汤)5d后以上症状基本消失。  3.2体温变化见图1。  图1各组造模后体温变化曲线(略)  3.3进食量及饮水量见表1。  表1动物模型一般指标的变化(略)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与湿热模型组比较,△P<0.01;与湿重于热模型组比较,▲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  3.4血脂(TC、TG)、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测定造模后,B,C组TC,TG,TNF-α水平升高,与A组比较,P0.01;C组

7、的TC,TG水平较B组增高、而TNF-α水平较B组低,与B组比较,P0.05,说明血脂与“湿”关系较密切;D组经灌胃三仁汤后,血中TC,TG以及TNF-α水平较B,C两组明显降低,与B,C组比较,P0.01,与A组相比,P>0.05,说明“三仁汤”疗效确切。见表2。  表2TG,TC,TNF-α含量的变化(略)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与湿重于热反证组比较,★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与湿热模型组比较,△P<0.05  4讨论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

8、海,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病证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其发展取决于中气的盛衰,也就有湿热孰轻孰重的不同转归,即清·薛生白所言“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因此详审湿热偏盛偏衰,正确使用祛湿与清热,是治疗湿热证的关键。  近年来大多实验研究停留在对湿热证这一笼统概念的模拟中,忽视了温病湿热证因中气虚实不同,而有湿热偏盛偏衰之异,因此,如果将“中气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