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癖消贴膏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

乳癖消贴膏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

ID:26653528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8

乳癖消贴膏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  _第1页
乳癖消贴膏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  _第2页
乳癖消贴膏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  _第3页
乳癖消贴膏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  _第4页
乳癖消贴膏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  _第5页
资源描述:

《乳癖消贴膏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乳癖消贴膏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宋慎凤,胡修标,李湘奇【关键词】乳癖  摘要:目的探讨乳癖消贴膏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方法105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乳癖消贴膏外用和乳癖消片口服,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和乳腺组织灰阶度,彩色多普勒血流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4.67%、53.33%,总有效率分别为94.67%,80%,P0.05,治疗组在改善乳腺组织灰阶度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癖消贴膏治疗乳腺增生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并能改善乳腺组织的灰阶度,调整腺体

2、的血流信号。  关键词:乳腺增生病;乳癖消贴膏;疗效观察;彩色多普勒血流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既非炎症,也非肿瘤,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可发生在青春期开始后的任何年龄阶段,但以中年妇女最多见。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较稳定的疗效。笔者采用乳癖消贴膏外敷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疗效。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有关乳癖的诊断依据:①多数在乳房外象限有扁平肿块,扪之有豆粒大小韧硬结节,可有触痛,肿块边界欠清,与周围组织不粘连;

3、②乳房可能胀痛,每随喜怒而消长,常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③多见于20~40岁妇女;④乳腺近红外线扫描有助诊断。必要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排除其他乳房病变。  1.2一般资料105例病人,按照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5例,年龄21~53岁,平均(39.2±3.5)岁;病程1个月~9年,平均(23.4±4.8)月;单侧乳房发病21例,双侧乳房发病54例。对照组30例;年龄19~52岁,平均(40.1±3.8)岁;病程1个月~12年,平均(24.6±4.3)月,单侧乳房发病9例,双侧乳房发病21例。据统计学分析,两组资

4、料在年龄、病程、病情上分布基本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乳癖消贴膏(沈阳辽河制药厂生产)外敷于患处,自月经来潮第14天起,到下次月经来潮止,1次/d,14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乳癖消片(辽宁省桓仁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口服,5片/次,2次/d,自月经来潮第14天起,到下次月经来潮止,14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2.2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乳腺近红外线扫描检查,乳腺彩色多普勒血流变化。  3结果  3.1疗效标准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5、〔2〕,乳房肿块及乳痛消失,为治愈。乳房肿块缩小,疼痛减轻或消失,为好转。乳房肿块及疼痛无变化,为未愈。  3.2治疗结果治疗组75例,治愈56例(74.67%),好转15例(20%),未愈4例(5.33%),总有效率94.67%;对照组30例,治愈16例(53.33%),有效8例(26.67%),未愈6例(20%),总有效率80%,经Ridit分析,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3乳房近红外线扫描乳腺CDI分级、血管分型参照《现代乳腺影像诊断学》〔2〕,于黄体期检测。结果见表1。表1治疗前后近红外线扫描对照组别

6、(略)  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乳腺组织灰阶度和乳房血管变化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  3.4乳腺彩色多普勒血流变化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血流信号分级及血流参数判定,按Adler方法〔3〕,于黄体期测定,结果见表2。表2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及参数对照(略)  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乳腺组织的血流信号和降低血流阻力指数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乳腺增生病以乳房出现肿块和胀痛,随着月经的周期性变化而表现出相应的加重或减轻为特征,属于祖国医学“乳癖”的范畴。其病机特征是本虚标实,以肾虚冲任失调为本,肝郁

7、脾虚、痰凝血瘀为标,病位涉及到肝脾肾。现代医学认为内分泌紊乱是造成乳腺增生病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4〕,本病患者黄体期雌二醇(E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妇女,而孕酮(P)水平偏低,黄体期P与E2的比率(PEL)明显低于正常妇女,存在着黄体功能不足的特征;卢振初等〔5〕认为本病主要与雌激素的浓度升高有关,李道坊等〔6〕进一步研究提出卵泡期雌二醇E2水平低下,不能建立正常的负反馈是发病关键,席玉洁〔7〕的研究证实,本病还与黄体期的催乳素(PRL)增高密切相关,阙华发等〔8〕研究发现,乳腺增生病是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失调或紊乱为中

8、心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上所述,孕激素(P)分泌不足,E2相对或绝对过高,长期刺激乳腺组织,而缺乏孕激素的节制和保护作用,以及PRL异常升高,进而影响了乳腺组织正常节律性变化,使其增生过度、复旧不全,引起乳腺导管上皮和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高E2、高PRL,低P是本病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