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ID:26749652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_第1页
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_第2页
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_第3页
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_第4页
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财会论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有疑在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经常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的)。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例如

3、,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我先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要求学生先自己思考,而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教师在教

4、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二、营造氛围,使学生敢疑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

5、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例如,教学的“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见了这题,当时即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

6、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三、教给方法,使学生善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学会质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疑”,学会导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

7、跃跃欲试,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从而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导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