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感能力的培养

语文语感能力的培养

ID:27089890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1

语文语感能力的培养_第1页
语文语感能力的培养_第2页
语文语感能力的培养_第3页
语文语感能力的培养_第4页
语文语感能力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语感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语感能力的培养  【摘要】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文章从“加强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注重吟咏诵读,揣摩、品味语言,调动想象和联想”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语感阅读诵读揣摩想象    学生作文,语言干瘪,如鲁迅所言“三根筋挑着一颗萝卜头,面目可憎”。还有很多学生理解不了数、理、化题目中的句子,这就涉及到了语感问题。语感是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积累、领悟、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

2、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加强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众所周知,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语感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语感的形成是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心理结构中的积淀。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语感敏锐的人,能很快地捕捉到

3、文章丰富的内涵,还可以体味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  语感的能力,来自于读书的积累。书读多了,感觉自然灵敏,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能力自然加强。语感丰富敏锐,便能通晓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语言形式也可表达同一思想内容,特定的语言环境下需要特定语言形式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语感是听说读写的核心,语文教育应该以积淀语感为目标。  与课堂阅读不同,课外阅读比较自由,可不拘形式,不受时间的控制,在自由放松的阅读状态下,对所读对象更容易获得全面的认识与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博览群书,这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感心理结构的最基础的一步。  然而,仅仅局限于阅读,那还是表层的,深层次的在于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一本书读完,对很多学生来说,只是“雨过地皮湿”,大脑皮层没刻下深刻的印记。这就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好的语句,经常阅读。据外国语言学家统计,要记住一个英语单词,至少要和它打4000次照面。要使学生记住所摘录的优美语句,除了要求学生自己经常看看、背背外,教师可以利用早自习时间,让学生朗读自己摘录的语句,也可叫学生出手抄报,将摘录的优美语句分门别类

5、地组合在一起,在班上展出。这种形式多样的识记法,既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但积累只是手段,目的在于运用。在语文课本上,有很多写景状物的句子,可以叫学生用自己学到的语句来替换。也可以结合课文出一个小作文题,叫学生运用摘录下的句子做口头作文。至于每周的大小作文,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多多地运用摘录下来的语句。经过这样长期的积累与运用,学生的语感能力就大为加强。    二、注重吟咏诵读    古人读书,特别注重诵读,有时还自我陶醉地摇头吟咏。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怎么能找不到“感觉”呢

6、?古人不是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吗?这些话确实道出了多读书的真谛,因为读书的本身就是琢磨和体验的过程。通过吟咏诵读学生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譬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两句,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

7、让学生投入地吟诵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阔大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是获得语感的前提。  吟咏诵读是一种精读,进入作者的胸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获得象感、意感、情感。在吟诵中积累有关语言知识,从知之甚少到甚多,语感能力也就随之加强。因此,“吟咏诵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三、揣摩、品味语言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

8、会意能力。叶老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同时,他还说:“读者必须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这些话都点出了揣摩、品位的重要性。  例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为什么呢?皓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遐思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往呢?两句景语,自然引出下面两句的人事活动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