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审美思维视野下的清代骈文理论与骈文修辞美感特质

传统审美思维视野下的清代骈文理论与骈文修辞美感特质

ID:27657640

大小:7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05

传统审美思维视野下的清代骈文理论与骈文修辞美感特质_第1页
传统审美思维视野下的清代骈文理论与骈文修辞美感特质_第2页
传统审美思维视野下的清代骈文理论与骈文修辞美感特质_第3页
传统审美思维视野下的清代骈文理论与骈文修辞美感特质_第4页
传统审美思维视野下的清代骈文理论与骈文修辞美感特质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统审美思维视野下的清代骈文理论与骈文修辞美感特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传统审美思维视野下的清代骈文理论与駢文修辞美感特质杨旭辉苏州大学文学院摘要:骈文是屮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作为一种文章形态之美的代表,它不仅有华美繁缛的文辞,同时还在修辞上综合运用了对偶、用典、隐喻、韵律等形式、修辞技巧,以及深蕴于其中的朴素辩证思维方式,这都是骈文修辞美感特质形成的学术机理。清代骈文创作复兴的同时,清人在骈文理论上的诸多发明,值得后人重视,并藉此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关键词:清代骈文理论;修辞美感;“奇偶适变”;情感隐喻;“潸气内转”;作者简介:杨旭辉(1972—),男,江苏溧阳人,苏州大

2、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收稿日期:2016-07-11Received:2016-07-11骈、散二体对峙,构成了中国古代文章的两大阵营。二马并驾,谓之骈;骈文者,简而言之,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章,这是汉民族单音节语言文字独有的一种文学写作样式。优秀的骈文作品,以其精巧的骈对、华美的文辞以及和谐的音律,再加上设譬、比喻、对比、双关、象征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而尽显汉语言文字之美。艺术功力深湛的骈文作家可以纯熟地将上述这些文学写作技巧和文章本身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和真挚情感相结合、碰撞,从而创作出中

3、国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骈体文佳构。伍括修辞在内的骈文的语言艺术、审美及其内在深蕴的哲学思维,木应是骈文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如果这•-问题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也就完全可以冋答当下研究古代骈文的现实意义何在。但是,如此重要的学术问题,一直以来却难见集中的论述。就笔者的寡陋之见,郭绍虞先生在《中国语词之弹性作用》《中M语言所受到的文字的牵制》《从文法语法之争谈到文法语法之分》《骈文文法初探》诸文m中陆续的论说,涉及问题之深,见解之独到,尤为值得注意,特别是郭先生对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骈偶写作技巧之间关联的论述,精彩迭

4、见。笔者在系统梳理清代骈文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在清代骈文创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很多作家和理论家对骈文这一文体的修辞美感特质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虽然论述不算特别集中,但很多的理论思考多以中国传统哲学和审美思维为视野,就骈文对偶、隐喻、韵律等形式、修辞技巧,深入探讨骈文修辞的美感特质及其形成的学术机理,在骈文理论上取得了绝不逊色于创作的成绩。本文藉由清人在骈文理论上的总结性论述入手,从传统的对称审美思维和“隐喻”、韵律等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论述駢文的审美价值和当代意义。奇偶适变”的对称之美及传统辩证思维以骈偶为棊本句式的外

5、在形态,是论骈文文体特征不可逾越的一大论题,后世的很多论者都以此为骈文的一大束缚或弊症,故而对骈文多有诟病。然而,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批评家对骈偶并不反感,尤其是若“满招损,谦受益”这样“奇偶适变,不劳经营”,而且脍炙人U的经典骈词偭句,尤受推重。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屮就曾说道: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不相须,自然成对。唐虞之世,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然对耳。《易》之文《系》,圣人之妙思也。序乾四德,则句句

6、相衔,龙虎类感,则字字相俪。乾坤易简,则宛转相承,日月往来,则隔行悬合。虽句字或殊,而偶意一也。至于诗人偶章,大夫联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m刘勰的这段论述中,“自然成对”“率然对耳”这个关键词特别值得注意。在刘勰的文学思想中,并不排斥骈偶,他甚至胪举出《尚书》《周易》等儒家经典中骈偶之句为例证,说明上古“唐虞之世”,“辞未极文”,文学修饰之功尚未兴起之吋,出语伽偶亦是再正常不过的文学现象。并且认为,儒家经籍中的这些造语完全出于天理自然,或是圣人之“妙思”而已,并非人力之刻意矫揉而为。所以,在刘勰对骈俪文章的评价

7、体系中就非常反对苦心经营丽辞,拘滞于文句逍措的,极力主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文心雕龙•丽辞》)。文章之奇偶骈散,其实并无程式和定式,正如黄侃先生《文心雕龙札记》中所说的那样:“文之有駢伽,因于自然,不以一时一人之言而遂废。然奇偶之用,变化无方,文质之宜,所施各别”[3]而已。在刘勰的这段经典文论之中,蕴含着一个非常重耍的逻辑前提,那就是在中国历久不衰的对称审美心理和传统的辩证思维。对称审美源于古人对自然生物和人体结构的直观认识,这就是刘勰所说的“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祌理为用,事不孤立”这一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

8、。纵观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这一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几乎熔铸、贯穿在各种传统艺术门类屮,古代屮国在艺术领域之于对称美的追求是极为普遍的,无论是音乐旋律和结构的安排、军队行伍的布阵,还是宫室建筑的规划布局,无不遵循着这一审美原则。嵇康在《琴赋》中以“双美并进,骈驰翼驱”m描述音乐结构的对称和谐之美,“车骑竞骛,骈武齐辙则是张协《七命》一文对军队部曲行列的描述,至于对称审美的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