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调查性报道的差异

中西调查性报道的差异

ID:28055101

大小:69.6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8

中西调查性报道的差异_第1页
中西调查性报道的差异_第2页
中西调查性报道的差异_第3页
中西调查性报道的差异_第4页
中西调查性报道的差异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西调查性报道的差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调查性报道的差异[摘要]调查性报道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如今已经与客观报道一同成为西方新闻报道的主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第四权力”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调查性报道登陆中国,迅速与中国本土实际情况相结合,成为广受中国媒体青睐的报道形式。本文通过对中西调查性报道的一些重要方面的比较,探索中西调查性报道的差异。[关键词]调查性报道中西比较差异调查性报道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揭发黑幕运动,并在其后的60年内逐步风行整个西方世界。20世纪80年代,我国媒体开始了解并使用调查性报道。在一定时期内,调查性报道可谓风头强劲,盛极一时。宏观地

2、看待我国调查性报道现状,关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性研究还乏善可陈,这一缺陷致使我国的新闻实践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指导,甚至许多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媒体从业人员对调查性报道还缺乏清晰的定义概念,对调查性报道的本体以及作用的认识往往处于本土中心化或者全盘西化的两个极端之中。为了认识中国当下调查性报道的处境、特点和不足,本文着重分析中国和西方调查性报道的差异。一、中西调查性报道概念比较(一)西方概念中的调查性报道。西方对调查性报道的研究已近百年,定义和认识较为系统化。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认识/N度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西方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和认识集中在三个方

3、面:第一,报道对象为揭露被人为有意隐藏的事件;第二,报道内容具有分析性,细节更为详尽;第三,报道制作者__记者,必须独立调查,新闻文本应保证原创性。通俗地讲,在西方,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具有英雄主义性质的活动__记者孤身犯险,自主调查挖掘新闻,以详尽的信息和资源揭露政府、财团或犯罪活动等的黑幕。例如,美国以调查性报道见长的《新闻60分》,是以原创的调查分析通过详尽的分析性信息来揭露和挑战社会黑幕的新闻典范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在中国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当下的调查性报道与西方几乎无异,同为揭露丑闻,如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中将调查性报道定义为一种较系统的以揭

4、露为主旨的报道形式。然而,在中国学界和业界却一直存在着另外一种看法。学者孙世恺认为,中国的调查性报道从写作角度分析并非以“揭露问题为主旨”,而是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或者热点问题经过调查后写出的具有权威性的报道。虽然这样的根据过于笼统,但确实是按照中国实情以中国传统的新闻理念对调查性报道进行了中国化的解读,对新闻实践中调查性报道的开展更具指导性。(三)中西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差异。纵观中西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和认识,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国家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解是遵循着“揭露丑闻”这一核心的,而在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则在一定层次上发生了变构。可以说,中国更多的学

5、者和从业人士认为,调查性报道主要并非仅仅揭露丑闻,而是承担着更多社会教化的重任。二、中西调查性报道发展历程比较(一)西方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历程。西方调查性报道以美国的调查性新闻为开山鼻祖美国的调查性新闻事业自19世纪20年代至今,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19世纪末,《纽约太阳报》揭露了动产信用公司事件,从而揭开了美国报业轰轰烈烈的揭丑运动。包括1870~1871年《纽约时报》、《纽约导报》、《纽约晚邮报》联合对市府塔曼尼集团的讨伐;1896年《世界报》揭露了标准石油公司、贝尔电话公司的垄断行径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揭丑浪潮,报纸和杂志担当了主角。

6、这一时期虽然有一些成就,但总体来说并非新闻报道的主流。20世纪60年代“水门事件”标志着杂志、报业、电视新闻纷纷擎起揭丑的大旗,在动荡混乱的美国社会掀起一股强劲的调查浪潮。其中,在“水门事件”后期的报道中,电视新闻异军突起,凭借技术的先进性,使得水门事件的报道成为人们必看的节目,也由此引发了调查性报道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调查性报道逐渐成熟。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电子媒介在调查性报道中日益发挥重要的甚至主体性作用例如2004年震惊世界的“虐囚事件”,则完全是由电子媒介担当的全球性的揭丑新闻报道。(二)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历程。《申

7、报》在1882年刊登的中国第一条电讯稿就是披露一位官员渎职的消息,可以称为调查性报道的雏形。在晚清、民国以及建国后至70年代末,中国的调查性报道一直由于权力系统的干预阻挠而难以真正形成。直到80年代,中国的调查性报道才浮出水面。1980年《工人日报》发表了“渤海二号”钻井船在拖航中翻船的调查报道,以及《人民日报》的《白衣下的污垢》、《蒋爱珍为什么杀人》,《中国青年报》的《命运备忘录》等等,都属于调查性报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视在中国的兴起,电视调查性报道异军突起。比如《逃不掉的罪责》、《难圆绿色梦》、《“粮食满仓”的真相》、《探秘传销大本营》等,

8、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影响了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